《桃花源记》四重美感初探
2014-05-30骆鹏
摘 要: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晚年作有《桃花源诗》,该诗的序《桃花源记》的影响程度反而超过了诗作。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讨其四重美感。具体地说,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探讨以山水田园为独立审美对象的自然之美;以农耕文明为背景,以理想人格、理想社会为表现的社会之美;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探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的平淡之美;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结合所达到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止境的角度,探讨虚实结合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桃花源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平淡之美;意境之美
作者简介:骆鹏,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2011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2
引言:天,地,人,古人称之为“三才”。历代文人雅士与山水风物“兴会”,写下了无数的诗文名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但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枝独秀,让无数后人自叹不如。究其原因,在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一种理想境界,而其他人所写的都是现实中已有的山水风物,太拘泥于实物。从本质上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意境。本文试探讨其四重美感: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平淡之美、意境之美。为了方便系统地阐述,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各自成为一个部分。
一、自然之美
先秦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离骚》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然而多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独立审美客体而存在。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山水成为比较独立的审美客体,但建安诗坛并没有形成风气。东晋偏安江左,山清水秀,在客观自然环境上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玄言诗人借山水体玄悟道,培养了对山水的细腻感受,但山水在玄言诗中只是作为道的载体出现,并依附于玄理,还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审美对象。在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摹写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自然山水之美渐渐成为人们自觉的审美对象。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自然山水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大地回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儿绽放,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日美景。王维《桃源行》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这样描述:“山光水色,晃漾在目”,“春融怡”,“春山艳冶而如笑”,“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①“渔人甚异之”中的一个“异”字,从侧面烘托了自然山水的绝美。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的新领域——田园诗。《桃花源记》对田园风物的描绘可以和田园诗媲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诗》描述:“桑竹垂余阴”,“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归园田居》(其一)描绘:“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曹操的《观沧海》等诗文,都有对山水的描写,但都是从观赏自然的角度写的。他们只是登临游赏而兴吟咏,或助兴己怀,或借以悟道,而不能真正地生活在其中,与自己的观赏对象融为一体。而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躬耕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已与他完全融合为一。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他不是单纯的吟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优美恬静和蓬勃生气。
谢灵运说:“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人要生存,离不开衣食;要怡养性情,离不开山水。谢灵运把山水和衣食相提并论,把它们看做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及田园诗中所表现的自然山水之美来看,他与自然山水“默契忻合”,他在自然山水中“托身其所”。自然山水不仅是他欣赏的对象,而且成为他的慰藉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心灵与自然合为一体,在自然中得到了停歇,心似乎消失了,只有大自然的纷烂美丽,景色如画。” ②
二、社會之美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起的环境里,东晋政治极端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洒、参军等职,又一度为彭泽令,因为不高兴束带见督邮,解印绶归田。以后他就没有出来做官。
中年以后陶渊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桃花源记》中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东晋末期战乱纷起的社会环境相对照,“世外桃源”的确是一个理想社会,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关系和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其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桃花源诗》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说得更明确。“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农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指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指按古制进行祭祀,“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这些描写都表现了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理想的社会之美。
自然山水一旦进入社会领域,就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表现为理想社会中自然环境的优美。下面从桃源人接待渔人的情形来看他们精神风貌的美。“自云”一句坦率直言,一种独立不移的品质,如《桃花源诗》中提到的“贤者”“黄绮”(夏黄公,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笔者注),以及《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的“黔娄”也是如此。“皆叹惋”,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其殷勤,好客,友好不言而喻,继承了“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这种淳厚的风俗与那种浇薄的世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怪“淳薄既异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淳厚的风俗,这是理想社会;独立不移的品质,悲悯的情怀,这是理想人格。总的来说,集中体现出理想的社会之美,包含了自然和人事两个方面。这种社会之美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吸引着无数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因此,“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一样,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直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发展,它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平淡之美
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而陶渊明的诗文“开创千古平淡之宗”,《桃花源记》尤可见之。朱光潜先生说:“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如磁铁的正负两级之中有一个不正不负的部分),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 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胡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蓬首垢面与涂脂敷粉同样不能达到真正的美。……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时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③
《桃花源记》也具有其田园诗的平淡之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芳草萋萋”及“姹紫嫣红”相比,似乎是平、枯、质,但“萋萋”、“紫”、“红”似乎太具体、太华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不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描绘朴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平旷”、“俨然”,“交通”、“相闻”四个词极准确又简洁,不易一字,“有”一句只陈列景物,未一一展开,又留下空白。这短短二十五字,以少总多,几乎囊括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写的一切景物。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古人说文章做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桃花源记》够得上这样的标准。
写自然环境如此,写人事亦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仅二十三字,而涵盖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以及《礼记·礼运》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份,女有归”,具体而又形象,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似乎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的“化境”。
朱熹评陶诗说:“平淡出于自然”,《桃花源记》也是如此。其文字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的华美,只取“良田、美池、桑竹”,不讲“碧野、华池、翠竹”。从文字表现上说,平淡自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苏轼说:“大凡有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④葛立方说:“大抵欲造平淡,当从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⑤可以说,陶渊明的语言是洗尽铅华后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四、意境之美
陶渊明对桃花源自然和人事的描述都是源于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或者是对远古时代原始农耕生活的艺术再现。“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一脉相承,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其取材既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又有自己的加工提炼和创造;既有田园生活的切身体验,又有艺术上的创造,这样构想出来的“世外桃源”有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除了取材的虚实结合外,层层设疑的写法也造成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文章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故“晋太元中”“武陵”实中有虚,主人公也只说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是无从查考,又是实中有虚。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又是实中有虚。写桃源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似乎是游仙诗“洞天福地”的景象。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桃源人接待渔人,却是实。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完全消失,桃源似乎又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最后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寻找“未果”而“病终”。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世界真的成了“千古之谜”。陶渊明在叙事时对虚实关系的处理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因此古人曾把《桃花源记》列入志怪小说之类。明代李日华在《广谐史序》中论及“虚实”关系时说:“因记载而可思者,实也;而未必一一可按者,不能不属之虚。借形以托者,虚也;而反若一一可按者,不能不屬之实。古至人之治心,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实者虚之故不系,虚者实之故不脱。不脱不系,生机灵趣活泼泼然,以坐挥万象,将毋宁忘筌蹄之极,而向所雠校研摩之未尝有者耶。”《桃花源记》在叙事时可以说达到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结 语: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及其田园诗,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王维、刘禹锡,宋代苏轼、王安石等均有以“桃花源”为题材的诗文创作,真是“惹得诗人说到今”。本文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平淡之美、意境之美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其四重美感,其中很多地方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注释:
[1]张皓:《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论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97-98页。
[2]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第376页。
[3]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第331-332页。
[4]周紫芝:《竹坡诗话》引。
[5]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2](晋)陶洲明著.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罗宗强、陈洪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袁行霈著.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袁行霈著.陶渊明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