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晚明心学自然性向先秦儒学社会性的回归
2014-05-30李辉
摘 要:李贽晚明心学强调“童心”,强调人应该无所熏染,应保持本真,不论是好色、好货、好勇,这都是人性的表现,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儒学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如何教化人民。所以,无形中“心”、“儒”两学就形成了一种对比,一种碰撞。本文试图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如来形象为中心,浅论晚明李贽心学与先秦诸子儒学。
关键词:晚明心学;先秦儒学;孙悟空;如来
作者简介:李辉(1988-),女,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2
近年来,学术界以传统文化角度对《西游记》进行的的研究越发全面与成熟,大多数从儒、佛、道等学出发,但从晚明李贽心学出发的较少。笔者认为,虽然李贽晚明心学系统的形成时期比《西游记》成书晚,但我们仍能从李贽的心学中找到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影子。先秦儒学思想核心是“仁”,以“仁”来释“礼”,先秦,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西游记》中以如来形象为典型的、有至高权利的、试图建立自己“理想国”的人来说,也具有探讨意义。将社会整体规范的推动内化到个体的内在自觉,而这也是我们汉民族的整个文化——心理结构,对于当下社会仍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以孙悟空和如来出发,来论述探讨以上两学。
一、晚明心学的映照——孙悟空
李贽《童心说》中“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未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1“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2童心,是最初的本心,是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本心,在这种状态下,人才会成为真正的人。
孙悟空是仙石孕育而生,笔者认为从石头中出来的孙悟空更具有李贽心学的特征。石猴,完全是自然的产物,毫无人类一丝的熏染。孙悟空绝对是自然人,具有绝对的童心。他刚拜师成功,在旁听讲时,“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3。学成归后,因混世魔王抢占他水帘洞中石盆、石碗、孩儿小猴,遂一把火烧了混世魔王的水臟洞。他不服寿命安排,跑到幽冥界阎王处大打大闹。不服“弼马温”官职,而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蟠桃盛会,并造就火焰山。孙悟空至此心性越发无拘无束,在和如来佛祖的对抗中,更为明显。他认为“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更有甚者,孙悟空被如来收伏后,在保唐僧取经之时,不满唐僧说教,而欲要杀死唐僧。第十五回中,孙悟空不服唐僧管教,出走逍遥。回来后,中观音埋伏,戴上了紧箍咒。唐僧以紧箍咒制服孙悟空,孙悟空在求师傅不要念时,说自己不在敢时,书中写道:“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有不善,把那针儿遑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4
通过以上情节,我们不难发现孙悟空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对内心欲望的绝对肯定,对童心、真心的绝对演绎。但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孙悟空的自由没有持续很久?为什么他终究走向“正路”,保唐僧西天取经,并能取得真经呢?因为按我们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演变来看,我们始终有正统思想在引领。
二、先秦儒学的映照——如来
儒家注重“仁”,注重“礼”,注重“善”,注重对人的教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儒家试图以仁义礼智信的教化来教化众人,包括最高统治者,以达到国泰民安,经济文化发展的国家状态。
如来是《西游记》中法力最高的人,但他的法力是历经几世几劫修来的。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最高统治者”,他之所以让唐僧取经是要教化众生,他的《法》、《论》、《经》三藏,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他的目的在于引导心恶之人向心善之人转变。对于孙悟空,如来是一点一点地点化。孙悟空法力无边,却始终没有逃出他的手掌心。孙悟空本来就有很大的悟性,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有多处表现。最明显的即为他对乌巢禅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理解。“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6在遇妖怪之时,唐僧心灰意冷之时,他取笑唐僧,难道忘了乌巢禅师的话了,可见其悟性之高。但他的悟性也不是自己仅仅为之。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第二十回偶遇乌巢禅师却不是凭空出现,笔者认为,此乃如来刻意安排,意为引发取经人心中的悟性,进而在取经路上安然处之。最后取经人取得真经,如来大喜,受职之时对孙悟空说:“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至此,如来的功德也亦圆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以如来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最终收伏了以孙悟空为代表的晚明心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三、晚明心学的折射——欲望
李贽晚明心学表现了人对绝对自由的追求,笔者认为,在当下社会经济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思想日益开放的今天,这种思想日益浓厚无可厚非。我们都是人,都具有自然心性,我们不可抹杀人作为人而与生俱来的人性灰暗的弱点。人冷了就要穿衣,人饿了就要吃饭,人生病了就要看医生,人有欲望了就应该满足。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发展,人们自身的经济条件也会提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有更多的追求。在这更多的追求之中,难免会有不合理的追求。我们想在马路上畅通无阻,不等红灯,那就极有可能造成别人生命的丧失。社会的基本规则我们必须要遵守,不可任意胡为。所以我们不应一味地去追求无拘束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孙悟空因恣意放纵,招来祸断。踹翻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形成火焰山,而取经路上却遭遇此劫。所以不管从我们个人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我们应该负责。
四、晚明心学终归儒学一统
李贽晚明心学中也提到过治理国家的问题。他在《明灯古录》卷上,第十八章中说道:“夫人正赖有此意,有此真知,故能推己及人,与人同其好,与人同其恶,便是王政矣。”他认为执政者只要承认人的情欲,并满足天下人的情欲,人人得所,衣食有余,百姓举安,那么天下大治。李贽所说,不仅仅包括如何治国,更包括如何对待国民。我们反思一下,如果社会上都是这样的人的话,那么国家还会发展吗?对于国家及个人的发展,笔者认为总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那国家终会成为弱国。“人的主体意志和道德行为并不建筑在自然欲求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理性主宰、支配感性的能力和力量之上。”7笔者认为,这才是正统的治国之道。人性是存在弱点的,这种弱点我们不可自惭形秽,也不能自我贬低,因为这是自然。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减少这些弱点,达到人性的仁和善。我们应该修身养性,享用太多,会无益反损。儒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儒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断吸收融化,在现实世界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而这个稳定正是重中之重,这也正是儒学的精髓。
综上所述,笔者从《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如来的形象浅论了晚明心学和先秦儒学。李贽晚明心学是自然人性论,他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强调自由,人性,并不完全错误,因为这是自然人应该有的状态。但是,我们还应该知道,过度的欲望,过度的东西反而会有不利之结果,所谓“过犹不及”。在社会的整个发展中,儒学的思想构成了一种稳定。我们在稳定中求得发展,在稳定中求得生存。儒学有它的社会现实意义。
注释:
[1]《焚书 续焚书》,【明】李贽著,张建业译著,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
[2]《焚书 续焚书》,【明】李贽著,张建业译著,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
[3] 第10页。
[4] 第121页。
[5]《论语·学而篇》,第3页。
[6]《《西游记》,第164页。
[7]《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参考文献:
[1]【明】吴承恩著.《西游记》[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杨伯峻译著. 《论语译注》. [M]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崔大华著.《儒学引注》[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蒙培元著.《国学举要》(儒卷)[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明】李贽著.张建业译著.《焚书 续焚书》[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年版。
[6]张建业著.《李贽论丛》[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7]徐建平著.《李贽思想演变史》[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0]牟宗兰撰.罗义俊编.《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