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05-30庞军玲

医药与保健 2014年8期
关键词:结肠镜腹腔镜效果

庞军玲

【摘 要】 目的 探究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49例,给予患者联合应用结肠镜和腹腔镜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4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内镜辅助下的腹腔镜小切口切除手术患者12例,内镜辅助下的楔形切除患者22例,内镜辅助下腹腔镜经肠腔切除患者5例,内镜辅助下的腹腔镜肠段切除患者10例。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9%。结论 应用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息肉能够切除传统结肠镜无法切除的直肠息肉,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结肠镜;结肠息肉;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B

结直肠息肉目前认为是结肠癌的前期主要病变,一般呈现多发性的分布[1]。传统的治疗理念中,结肠镜是诊治息肉的主要手段,但是,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穿孔以及肠漏等的并发症,严重的影响患者的预后。许多的研究中指出,腹腔镜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治疗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更加有助于患者后期的康复。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49例结肠息肉的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联合结肠镜的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的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49例,其中男21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20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35.9±10.2)岁。所有入选的患者均存在排便习惯的改变,其中,间歇血便患者23例;根据病变部位分类,乙状结肠息肉患者30例,降结肠息肉患者8例,横结肠息肉患者11例;有蒂息肉28例,无蒂息肉21例;根据病理学分型,绒毛状管状腺瘤的有31例,管状腺瘤的有10例,幼年性息肉的有8例。

1.2 主要仪器 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10mm30°腹腔镜;强生公司生产的超声刀;强生公司生产的腔镜下直线切割吻合器;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电子结肠镜。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3天进无渣流质饮食,硫酸镁加温水口服,1次/d,庆大霉素8万单位口服,2次/d,甲硝唑400mg 口服,3次/d。术前静滴抗生素[2]并留置导尿管和胃管。

1.3.2 定位 给予患者复合麻醉,取头低脚高截石位,根据病变肠段的位置進行腹腔镜和结肠镜监视器位置的调节,已达到最开阔清晰的视野。于脐孔下缘做弧形切口,继而穿刺建立气腹[3],并维持腹压在10-13mmHg,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初步判断息肉位置并选择戳卡位置,放置肠钳,行结肠镜检查,降低形成的气腹的压力至5-8 mmHg。将经过消毒的结肠镜涂抹耦合剂后经肛门进入,在进入直肠乙状结肠交界时注气,已能够看到肠腔为宜。主操作孔下安置肠钳,帮助结肠镜进镜,在肠镜到达息肉组织后,以结肠镜的光亮为指导,在腹腔镜下病变所在的位置的浆膜表面用缝线进行标记定位。

1.3.3 术式 根据结肠息肉的病变位置确定手术方式。

1.3.3.1 内镜辅助下的腹腔镜小切口切除 乙状结肠和横结肠中部的息肉,可用肠钳提起肠管,也可逐层进入腹腔后提出肠管,按照标记,进一步探查息肉位置,行肠壁局部切除,在检查吻合口通畅后逐层关闭腹部切口[5]。

1.3.3.2 内镜辅助下的楔形切除 主要适用于升结肠、降结肠以及乙状结肠的近降结肠端等的部位的息肉,这些部位的肠管相对固定,无法直接提出肠管,可以先做辅助操作孔,在腹腔镜下提起病灶进行切除,也可用抓钳在腔外提起病灶,腔镜下直线切割吻合器进行息肉的切除。

1.3.3.3 内镜辅助下腹腔镜经肠腔切除 靠近肠系膜的病灶,在肠壁上行小切口,抓钳提出病灶,是病灶置于肠壁开口外部,腔镜下直线切割吻合器进行横行切除病灶,腹腔镜下缝合开口,期间注意保护肠壁的完整性,避免术后肠腔的狭窄。

1.3.3.4 内镜辅助下的腹腔镜肠段切除 对于上述的方法均不能有效的处理的息肉,可在内镜引导下进行肠段的切除[6]。

1.3.4 术后的处理 患者手术后均进行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7],手术后1d拔除胃管和导尿管,7-8d后拔除腹腔引流管。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录入SPSS 18.0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4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内镜辅助下的腹腔镜小切口切除手术患者12例,内镜辅助下的楔形切除患者22例,内镜辅助下腹腔镜经肠腔切除患者5例,内镜辅助下的腹腔镜肠段切除患者10例。

2.2 并发症的发生 49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4例,肺部感染 3例,为出现吻合口漏、肠梗阻以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9%。

2.3 平均手术时间10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8ml,肠功能恢复时间3.2d,平均住院时间12.4d。

3 讨论

结直肠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结直肠息肉主要是通过结肠镜进行切除。但是,对于广范性以及病灶多范围大的情况,结肠镜难以达到彻底切除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出血以及穿孔等的严重并发症。传统的外科开腹手术切口大,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也较大,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因此,临床上目前暂不推荐应用。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以及术后康复快等的优点,但是,其缺乏手的触摸,如果在探查时,不辅助结肠镜的定位,则很难确定肠管的病变部位以及需要切除的范围[8],不能直观的对病变的大小、性质以及范围作出判断,从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腹腔镜联合结肠镜的手术方式不仅弥补了结肠镜切除范围受限的缺点,还弥补了腹腔镜定位不准确的缺点,能够更好的对病变部位进行切除,并降低手术后肠漏、穿孔等的并发症的发生。这种内外科结合,腹腔镜联合结肠镜的手术方式能够满足患者对手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能够大大地体现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应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能够准确的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基础上尽可能少的切除肠段,大大降低了手术的创伤,真正达到了手术治疗的彻底性,是一种值得推荐应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高岩,杨奕,姜东春,等.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手术治疗结肠息肉25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3):181-182.

[2] 苏忠,杨奕,李高岩.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治疗结肠息肉32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2):147-148.

[3] 陈健华,杨峻峰,黄介飞,等.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治疗广基结肠息肉31 例临床分析[J]. 交通医学,2014,28(2):169-170.

[4] 冯雁康,崔明,何芸.电子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治疗结肠息肉的应用体会[J].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253-254.

[5] 殷易钰,刘斌,刘丰丽.腹腔镜治疗新生儿腹股沟斜疝可行性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8):586-587.

[6] 陈建华,杨俊峰,黄介飞,等.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治疗广基结肠息肉31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14,28(2):169-170.

[7] 冯阳康,崔明,何芸.电子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治疗结肠息肉的应用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253-255.

[8] 马万里,姚坤侯,胡军红,等.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10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2):181-183.

猜你喜欢

结肠镜腹腔镜效果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