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心理应激能力方法研究

2014-05-30张崇陈海军寿振飞

家庭心理医生 2014年8期
关键词:心理方法

张崇 陈海军 寿振飞

摘要:犯罪活动暴力性的增强要求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必须具有稳定、成熟的心理索质,必须能够承受巨大的心理冲击。而良好的应激能力是保证沉着稳定情绪的关键,研究增强心理应激能力的方式方法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耐受性。

关键词:应激能力;心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15-01

心理应激能力是指遭遇突发事件或接受突发性任务时的应激反应的速度、强度及决策水平。从心理学角度看,应激包括三个方面:应激源、应激者和应激反应。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应激历程,应激源对应激者造成的心理、生理的反应,对应激者决策水平的影响称为心理应激能力。

1. 心理应激能力研究意义

当今社会日常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当遭遇突发事件,如暴乱时面对复杂、严酷的现实和血腥场面,地震时目睹大量人员死亡,大面积城市毁灭等惨烈场景,这些都强烈的刺激着人们的心理,使人们的心理生理健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良好的应激能力是指能够很好地应对外界环境的突发压力造成的身心紧张状态,迅速地摆脱应激状态,维持身心的常态和健康。目前,许多心理应激能力较弱的人,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压力没有及时排解,身体机能受到严重影响,“三高”和亚健康人数逐渐增加。如此情况如果放任不管,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可估量。为了控制这种情况,就必须对心理应激能力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掌握心理变化的规律,寻找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求增强心理应激能力的途径。

2. 心理应激能力研究方法

为研究心理应激能力,我们决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统计,最后使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得出比较结果。整套研究方案分为两个阶段: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

2.1 问卷调查

为了使调查研究更具针对性,使调查结果准确反映实际问题,在准确把握心理应激能力的概念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问卷调查设计的五项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紧密围绕研究问题,以《90项症状自评量表》与《军人心理应激能力问卷》作为问卷调查量表。实际中发现由于计算量巨大,很多被调查对象采取了估计,乱写等方式,数据存在较大的问题,还有的甚至整张表都乱填或抄袭,使结果产生了巨大的误差。在数据分析前我们对这样的调查量表进行了筛查去除,保证结果的真实可信。

2.2 数据统计

我们从高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8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收集后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与整理。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及各因子分分别计算。问卷的症状自评量表部分的各项因子总分在计算时需要相加的题目相对分散,利用计算机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筛选、求和、快速准确地得出了结果。最后将这些处理完的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分析得出结论。

3. 增强心理应激能力的几点意见

3.1 经常性交流谈心形成健康心理意识。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经常性思想教育容易形成健康心理意识,由辅导员搜集资料并授课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强于未参加辅导的学生。从调查采访中看到有的学生辅导员具备较好的心理咨询技能,通过平时的观察以及学生骨干反映,掌握了同学们的心理、情绪的波动情况,在学生思想产生较大波动时,主动靠上去,了解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问题。交流谈心内容可以涉及心理健康、安全防护和卫生常识等多个方面。心理健康常识较好,对自身的心理情况有较为准确的認识,面对挫折困难就能保证良好的心态。

对于可预期的应激性事件,大学生们可以做好准备来迎接应激。如学期考试,在平常,就要好好学习,把知识学得扎实,在考试前认真复习备考。考试中就不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

如果出现应激反应,自我调节不能满足时,出现一此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疾病的先兆时,应立即主动找心理医生帮助,进行心理咨询,接受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要去除一些疾病或心理问题的不正确看法,不要把它当成思想问题或不光彩的事,应找专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心理医生求得帮助,切勿讳疾忌医。

3.2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应激态度

从历史上看,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人类正是在不断克服应激,战胜应激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因此,对应激源的处理应抱积极地适应态度。虽然应激是不可避免的,但做好思想准备,在应激面前就不会素手无策,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应对。

应正确认识应激对自己的影响。在生话中有两种应激,一种是确定对个体构成威胁、危险和不利的生话事件造成的应激,另一种是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实际并不存在威胁的应激源。如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形象过于关注,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某此细小的缺陷而耿耿于怀,非常害怕在同学多的场合露面,担心别人会注意或嘲笑自己,心里很害怕,实际上别人根本没有注意他。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产生积极向上的应激反应。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应激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索,是主观上对应激源的社会评价。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就存在着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要真正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就必须摆正个体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加强社会支持提高自我保护观念增强自控能力。

生话中当出现应激的情况,我们都会寻求别人的帮助和安慰。社会支持并不应仅仅在应激源出现后提供帮助,它也应该能够防止应激问题的出现。例如有人观察到在有应激因素时,人们对疾病的易感性并不高,只有在既面临应激性因素又缺乏社会支持时,疾病的易感性才会提高,所以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自我保护观念,减少精神上的应激反应。

通常人们会因为迟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任务而感到有压力。他们需要组织他们的世界以提高做事的效率。组织好个人的世界,减少了挫折感,减少了时间的浪费,就可相应地减少应激发生的可能性。当生话中充满压力时,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人会觉得无助,担心他们的努力会导致失败和陷入困境。这样的人需要的是要增加自我效能感,减少他们的被动感和无助感。大学生要了解并掌握自己的情绪,作出现实的选择,制定好计划和努力的标,认清自我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自控能力。

3.4 贴近实际的实践锻炼解决突发情况下的畏惧心理。

对一些无法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应激事件,只要平时有过应对应激处境的实践锻炼,就容易镇静下来,主动采取应激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大学生们离开了集体,离开了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应对社会应激处境,特别是重大的应激处境,大学生们遇事要从大处着想,明辨是非。如处理与同学关系时,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加强相互理解和相互谅解。

为了帮助学生们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出现畏惧和慌乱的心理,有的学校经常开展模拟训练,使同学们在训练中习惯突发事件中的紧张气氛,学会自我调节,并通过训练熟练掌握应对技能。锻炼能增强智能和自控能力,能减轻焦虑、抑郁、紧张和敌意。研究表明,参加锻炼或身体健康的人比那些很少参加锻炼或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在生话中的焦虑、抑郁和紧张状况少。

总之,增强心理应激能力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常以赞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不以过高的标准苛求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忘记过去的失败和别人对自己的伤害,避免过分的自责。当不良情绪来袭时,尝试用其他事情来分散和转移注意力,不随意夸大事情的严重性,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会忽略某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以避免因此而引起的不良情绪体验。

参考文献:

[1] 武小梅,吴宁,刘伟立. 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修订研究[C].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2):169-172.

[2] 史地,吕文亮. 应激心理与飞行安全[J]. 长空,2010(82):32-34.

猜你喜欢

心理方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心理小测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