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地方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路径与对策
2014-05-30高雪王艳路
高雪 王艳路
摘 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是一个发展广西经济、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但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建立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发展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地方政府应当考虑的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地方战略;国家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4-0130-02
广西位于西部,发展比较落后,中国—东盟自贸区给了广西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广西地方政府几年前便规划由广西、广东、海南与越南部分省份组成“环北部湾经济圈”,希望一跃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又一新的增长极。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涉及到中国对外交往的空间。北部湾地区在古代是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在现代也是中国与各国进行交流的重要海上交通要道,如果北部湾地区的发展能够顺利开展,将会减轻西北和东北的压力。
1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地方战略的不足
1.1 东盟相关国家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机制反应冷淡
①东盟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外经济合作的宽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内部的经济现状,经济与政治的不同使得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顺利开展显得非常困难。
②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看,要展开国际合作的关键在于各国本身的利益。但是自从泛北部湾的倡议提出以来,东盟各国反应有些冷淡,而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各国的利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提议中并没有东盟各国感兴趣的项目,而兴趣的前提就是各国的利益。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各国在对待对外关系方面都是秉着利益为先的,无利可图或是利益不足都不足以引起合作兴趣。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目前不仅没有能吸引东盟各国的具体项目,而且该区域内基础设施条件一般。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工期长,短时期内无法从中获益,因此东盟各参与方反应冷淡。
1.2 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中国省区难以协调
从中国内部来看,如何协调中国内部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省和地区的利益,从而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方案顺利展开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广西是此次合作的主办方也是最大的获益方,其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其他省份和地区来说,积极性却不是那么明显,其他地区都是有各自的发展计划。比如广东是不可能在广西的主导下参与泛北部湾的合作的。香港和澳门因为特区的地位使其不可能在泛北部湾的经济合作中并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成了北部湾顺利发展的关键。由于地方政府有着一定的自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发展北部湾,但是某些关键问题还是要中央政府进行决策和支持。从整体来看,中央政府的利益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是统一的,但是在某些实施的具体步骤中难免会有冲突,地方政府在北部湾建设中有多大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权利让渡的大小。这一因素也是东盟是否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考虑的主要因素。
1.3 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制严重重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几乎涵盖了经济各个领域,各个成员国从中受益很多,各国经济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泛北部湾区域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地域上有重合之处,要想很好地开展经济合作,必须有其独立于东盟自贸区本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才会有存在、发展的必要。但是泛北部湾现有的发展框架与东盟自贸区很相似,这让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出现了困难。在合作对象方面,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与东盟自贸区有很大的重合。在合作领域方面,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拟在交通、投资、能源、旅游服务贸易等九个领域内开展合作,这也与东盟自贸区的合作范围相冲。而重叠的机制会增加各参与方的合作政策制定及执行成本。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也限制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发展。
1.4 缺乏各方都感兴趣的合作项目和资金、技术支撑
每一种设想要想成为现实不仅仅需要一个很好的构思,还需要将其落实到实处的物质支持,也就是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而在泛北部湾地区中真正有实力的国家和地区是新加坡、中国的广东以及港澳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盟各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资金和技术都不足以满足泛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初步定为: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企业是经济合作的具体实施者,用企业的力量去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顺利展开,但是问题是很少有企业有实力去支持这个庞大项目的开展。而东盟国家由于实力有限,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这一设想抱有观望的态度,东盟采取何种态度取决于中国政府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投入力度以及重视程度。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毕竟是地区性的组织如果不能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是无法健康发展的。
1.5 无法绕开的南海问题
南海位于东南亚的大陆边缘,被中国、菲律宾、马来群岛及中印半岛环绕着,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牵涉到很多国家的利益,是个敏感区域,南海争端已经困扰着各国很多年,而东盟的几个国家都被牵涉在内。早在2002年,中国与相关东盟5国就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一份宣言的签署使得各方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互相谅解彼此,一起为南海的安全担起自己的责任。但即使签署了这一份南海宣言,南海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关于南海的争端时有发生,影响了泛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1.6 外部因素干扰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建立不能忽略一些外部力量的干扰,在分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立所面临的自身问题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到一些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干预。这次区域合作的对象是东盟国,而东盟国是美国和日本的重要原料產地,同时,美国和日本与东盟国的合作程度深于中国,为了自身的发展,东盟各国不得不考虑美国和日本的态度,因此,对外关系上,必然会受到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东盟各国对北部湾合作区经济的参与度。
2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必要性
广西的北部湾沿海地区是中国与东盟开展海上合作的前沿和纽带,面临着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发展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开展无论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整个西南地区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可以进一步促进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推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使之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内的一个新的次区域合作”的想法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趋势相适应,而且也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周边的对外关系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东盟各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这一想法将会成为中国与东盟外交经济合作中的新亮点,因此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必然的。调研组在调研期间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积极研究和探讨、谋划推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方式、途径、机制等有关重大问题,努力使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3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国家战略的对策
自入世以来,中国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广西与其他国家加强交流的契机,也是广西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关系,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开展,必将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新亮点,理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3.1 构建中国—东盟“一轴两理”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设想有其深远的国家和地区意义,从广西这个局部地区来看,这一发展战略符合当今广西经济发展实际的需要,有利于广西经济的发展,为广西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机会,也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另一种发展契机。从国家战略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一战略的提出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发展,如果在合适的时机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计划纳入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发展战略中,那么这一战略就上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那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会高度重视这一战略,这一战略还会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协助,这样站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会有光明的发展前途。
3.2 以国家为主导,财政拨款,提供人才、资金、技术支持
之前分析过,由于广西发展落后,资金、技术、人才都是相对匮乏,开展泛北部湾合作有一定难度,要想让泛北部湾合作项目顺利很好的展开就需要国家的支援,只有以国家为主导,才能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项目顺利展开,这对国家的整体利益是有好处的。只有这样,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由地方财政扶持上升到国家财政扶持更有说服力,泛北部湾合作才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顺利进行。
3.3 处理好外部关系,利用国家力量阻止外部不利因素
①与东盟各国的利益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很多政策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相重合,这需要相关政府人员进行专业调查,将合作利益进行最大化,国家的出面会给东盟各国一颗定心丸,比地方政府有力度。
②美日各国的干涉。美、日在亚太地区不仅有着重要影响力,还有重要利益诉求。东盟海岛国家间的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顺利开展。无论是从战略上考虑还是从经济利益上考虑,美、日都不愿意看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所以,美日等国的干预以及破坏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重大的威胁。面对这一威胁,中国政府应出面将这种破坏力降到最低,在外交力度上,国家权力远比地方权力有效果的多。因此在对外关系上,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王树祥,唐琮沅.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 李世泽.广西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行动路径[J].东南亚纵横,2007,(6).
[3] 朱壽育,彭钊,姚秀元,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布局与发展方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