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研究
2014-05-30郑慧君
郑慧君
摘要:在IT行业目前还存在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教学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文章结合高职软件开发课程教学及IT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从多个角度对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引入实际项目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了高职教育“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要求,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软件开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016-02
1 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毕业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最初的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教育一样,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应用能力。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高职教育才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各地的高职院校依托本地经济建设与社会的需求,对高职教育进行了多样化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近年来,配合我市的城市建设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院计算机工程系根据以IT行业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行了多方位、多维度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3,4,5]。
2 软件开发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IT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就业前景广阔。通过人才市场和企业调查研究发现,软件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有较大缺口,根据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对IT人才的需求量每年至少在40万人。2012招聘市场调查报告显示IT人才仍是就业的主角。随着IT业的升温,用人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尽管目前IT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众多,但是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这都反映了高校教育的问题。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软件开发行业需要多种技术人才,根据软件开发的流程,可以分为数据库管理员、界面设计师、网页美工、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根据软件开发人才需求分析,软件开发课程应培养具有行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特别强调项目的开发能力。
3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现状
软件开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讲授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近年来,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进展,出现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很有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师团队:很多高校教师是直接来自高校,没有企业软件开发的工作经历,动手能力不强,软件开发类课程往往一门课程综合了几门专业基础课程,需要老师有很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很多教师只会教授几门专业基础课程,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授课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中的理论进行进行理论讲解,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脱节;高校招聘对学历和职称的门槛要求过高,难以从企业引进人才;
2)教材:内容陈旧、质量差,很多都是互相复制,目前软件开发类的教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调理论,一味罗列知识点,一些过时甚至不用的技术在教材中占了大量篇幅,重点不突出,完全没有实际的项目应用;另外一类是只有应用项目,没有理论介绍,整本书就几个虚拟的项目,项目设置简单,与实际的应用项目还有一定的差距。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够系统,没有很好的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和本科教育区别不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就业能力的课程很少,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毕业后专业不够扎实,与企业需求脱节,未能突出高职特色。
4)教学方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采用项目化教学,但是教学项目和情景设计不合理、不够完善、过于简单。教学项目没有采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离实际应用的项目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4 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4.1 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目前的软件基本上都是B/S模式,目前主流的WEB的软件开发技术有JSP、ASP.NET、PHP,其中JSP、ASP.NET的应用较多,ASP.NET学习相对简单,具有开发周期短,对于高职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课程。本节以ASP.NET开发为例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如表1为ASP.NET的课程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第1、2学期为软件面设计知识学习阶段,学习PS、FLASH、CSS、JS等WEB界面设计的课程,培养界面设计师;第3学期为ASP.NET软件开发的先行课,学习C#和数据库,培养程序员和数据库管理员;第4学期软件开发课程基础,第5学期为ASP.NET软件开发的技能提升课程,《企业软件开发》采用实际的企业项目,培养软件开发工程师。
4.2 教学团队培养
师资质量,直接决定培养学生的质量,软件开发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与运用网页美工、数据库、软件开发等多门技术,并具有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教师的培养应作为重中之重。
1)需要引进企业开发项目让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教师可以下企业进行锻炼,同时到企业聘请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教师的培训与实训,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形成企业和相关产业领域专家到高校和高校教师到企业的双向互动的机制和模式。
2)教学团队定期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发挥各自的长处,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综合开发实力。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对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并到达一定指标的老师,聘请为双师并给予一定的待遇,鼓励教师进行下企业。
4.3 校企共建教材开发
教材选择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的好坏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纯理论化教材不能适用于高职教育。教材的开发应该既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并且实践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
软件开发课程教材采用校企共建的项目化教材,以项目的开发为主线,把一个实际应用项目的分成若干个任务,分散到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去,首先进行本任务有关的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完成对应的任务,教材中既有理论的讲解,又有实际的项目应用,学生学到了知识又知道知识运用在哪些地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摒弃了传统教材一味罗列知识点的缺点,并且对于不常用或过时的技术不纳入教材的章节中,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为保证教材中项目的教材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应由有丰富企业项目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和教师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教学项目应选择难度适中的企业实际应用项目。
4.4 校企合作与实训
为凸显“就业能力为导向”这根主线,除课堂的教学之外,我们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训室建设:按照软件开发的需要,分别建设ASP.NET开发实验室、JAVA开发实验室,实训室分别安装美工软件、数据库软件和相应的开发软件,并配置相应的开发环境,对实训室中的电脑进行分组,模拟企业开发场景,分别设置需求与数据库设计组、软件美工组、软件开发组、软件测试组并贴上相应的标签,并张贴各组人员职责,营造企业氛围。
2)实训课程设置:实训课程采用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根据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教师首先进行需求分析讲解,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又分别设置项目经理、数据库管理员、界面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岗位,模拟企业开发,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实训完成后由各组根据规定的指标进行互评、打分,优秀的收集到项目库中,以备以后的教学或实训使用。
3)软件开发工作室建设:建立软件开发工作室,让学生进行管理,从学校招聘一些有一定基础并热衷于软件开发的学生进入到工作室,老生负责给新生定期授课,形成以老生带新生的模式。教师定期进行指导并做统筹安排,除此之外,教师负责从企业接一些企业或学校的一些应用项目,指导学生分组开发,最后选择开发最好的一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开发热情。
5 结束语
软件开发人才需求量大,人才招聘难,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研究,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高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的IT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腾旭,查玉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4).
[2] 张元惠,赵燕.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高职院校事件教学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3).
[3] 蒋琴雅,赵燕.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
[4] 温志贤,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4).
[5] 谢喜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