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意象性表现
2014-05-30刘莲莲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一般比较偏远,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少,恪守了自己的民俗,保留着自身的生活习俗,从艺术角度讲,尤其是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表现上为广大画家们提供了最原始最朴素的资源,广大画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画家们深入人民的生活环境中,体会他们的劳动、思想情感以及民俗民风,借助少数民族题材表达着自身的一种感觉和记忆。
关键词:少数民族 现代工笔人物画 广西
[项目基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经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YB028]
广西古属“百越”之地,现有12个少数民族聚居,各民族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影响,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受到一定限制,阻碍了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个,广西各个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己民族独特的传统风情,为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提供了最原始、最直接的创作素材。
一、广西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随着岁月的积累,每一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识,广西的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着独特的民间歌、舞、乐、服饰等,这是人们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有着各自传情达意的节庆社交,有着自己民族婚嫁丧葬的礼节,就连日常劳作耕稼,也常歌咏助兴。例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的隆林县,这里少数民族众多,且保留着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在这里既有朴素典雅的苗族蜡染,还有美轮美奂的手工刺绣以及图案精美的民族服饰等。每年这里都会有韵味独特的各种节日,这里的德峨圩日,会吸引各地各组的人民来参加,仿佛就成了少数民族的服饰表演舞台。
正是这些少数民族中特殊的结构美、造型美、色彩美、意境美、气质美等魅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工笔人物画家深入到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各族人民的地貌、风情、人物形象、人物气质,利用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为创作寻求最直接的素材。
广大画家们在创作时融入时代元素,在造型和色彩上追求意象性的表达,通过独特的色彩与线条的认知,使得画面中人物和环境的造型更具有装饰性、形式感和意味感。广大的艺术家们利用中国画工笔重彩材料的特性表现力,在风格上又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在中国工笔人物画坛中找到新的发展思路,这对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少数民族题材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的意向性表现
随着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现代工笔画家将“意象”带入工笔画当中,借助客观物象并强调主观的意志性,从少数民族的“艺术性”出发,在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对工笔人物画进行全新的诠释,将“写意”精神融入工笔画中,追求一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境界。在少数民族题材的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嵌入现代绘画艺术形态,丰富了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语言,为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一)意象性的夸张造型
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所描绘人物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性情本质的统一,追求“写意”意识里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
造型是美术的基础,随着新时代西方绘画造型观念的影响,我国广大画家在追求真实造型的基础上,将中国画中写意的夸张变形融入绘画中,用“意向性”造型来为画面服务,表达个人的主观情感。现代工笔人物画家深入广西少数民族生活聚居地,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感受这里人民的酸甜苦辣,最后将其汇聚于心,通过画笔书写自己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感受及认识。在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广大画家们在遵循写实造型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某一部分、某个动作及某个表情进行夸张处理,目的是阐述自己对这一描绘对象的主观认识,从而突出画面的主体语言。
例如魏恕的《夫与妻》图,选取的是南丹里湖乡一带的白裤瑶这一民族中的一家人,男子穿着长至膝盖的白色灯笼裤,妇女上身是无领无袖的短衣,腰部有腰带,下身穿着青色百褶裙,裙边有花白边,画中妈妈以青布缠头,外束白线编成的扁带,身后背着熟睡的婴儿。此画表达的是一家人劳作后休息的场面,在画面中,画家对人物形象进行夸张处理,夸大画面中父亲的魁梧身材,突出脸部肌肉,父亲的伟岸、强壮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目的是表达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的强壮有力以及责任。母亲形象也进行了柔美处理,尽显母亲对家的爱。同样,牛的处理也比较夸大,突出它的高大、结实、有力。在画中可以明确看出画家的创作构思,以及创作目的。作者将这种夸张的造型纳入画面,在工笔语言中融入意象性的表达,在处理画面时将这种意识更加深化。再创作时趋于主观化,时刻突出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主意象与主观情调。
现代工笔人物画家对于广西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精神气质及服饰、生活与劳动用具、建筑、家畜充满了兴趣,他们遵从个人对少数民族人民的主观感受,并融入自身的情感愿望,体现出对所描绘人物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性情本质相统一。画家为了突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灵手巧、辛勤劳作的精神状态,并且突出创作主体,在画面中将人物的五官或是简化或是突出,肢体或是被拉长或是被缩短,表情和动态倾向装饰化等等。这种将少数民族人物造型及特性在写实基础上的夸张,进一步体现出与民族特有风格相统一的意象元素,追求画面中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通过精细入微的刻画,以表现各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场景,创作出许多具有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的作品。
(二)色彩的“意象性”处理
随着西方艺术的融入,越来越多的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破自然色彩的约束,吸收西方艺术的色彩观,深入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中,从个人心灵意趣出发,运用色彩特有的艺术语言,强调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民族情结。在画家们的画中,突破对传统色彩的临摹,使得色彩为画家的主题表达服务,或是用淡淡的色彩寄托生活情感,或是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引人入胜。这种意向性色彩的运用丰富了中国工笔画的艺术内涵,也体现了个人创作中的意趣表现及主观情感。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一般比较偏远,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少,恪守了自己的民俗,保留着自身的生活习俗,着装打扮上与汉族也有极大的区别。原始之美、朴实之美、先天之美是独特的地域给予广西的特殊优待。这种美与自然天成,朴质与原始融合在一起。从艺术角度讲,尤其是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表现上为广大画家们提供了最原始最朴素的资源,广大画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将时代的进步与民族的古朴色彩感相融合,从心灵意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方面出发,强调色彩在工笔人物画中的独特视觉效果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潘缨的侗女系列,画面中将色彩形式和色彩语言,按照画家的意念和想象,凭借直觉大胆自由探索。画家有意将侗族衣服的本身颜色和人物的刻画进行处理,在创作中,遵循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她将心、性、情、理相结合,对所描绘的对象用深刻而理智的情感去感悟,旨在突出侗家女孩的勤劳、朴素之美,这种对色彩的主观处理,既融入了画家对侗族劳动人民生活的亲身感受,也进一步将色彩为画面表达物象服务进行深化。这种“意象性”的色彩表达将画面的形式感加强,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引人入胜,将人们带进了不同于现实的环境中。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融入,广西少数民族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在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随着人的观念、认识与思维的不断改进,少数民族题材也在不断地呈现出多种样式。当下,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中立足于民族文化,讲究传统文化的吸收,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同时,画家们深入人民的生活环境中,体会他们的劳动、思想情感以及民俗民风,寻求着自身的绘画语言。从对传统的继承到发展,从“意象”的追求到造型夸张、色彩意象的表达再现,无不体现出画家的主观创作意识,画家将自己内心情感融入到画面中,借助少数民族题材表达着自身的一种感觉和记忆。赋予画面以时代感,拓展了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也为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增添了时代意识,开阔了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康笑宇.由民族题材绘画引发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04)
[2] 刘莲莲.现代工笔人物画中女性画家笔下的情感意识[J].美与时代(下).2013(03)
[3] 刘新.广西美术50年[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4] 孙春霞.“意象”工笔人物写意性之魂——试述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风格的演变与发展[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刘莲莲,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