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学生审美教育中的应用意义探究
2014-05-30孙宇洋
摘要: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音乐这类艺术课程实现的。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的。而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其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信息传递与呈现作用,因此其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信息技术 初中生 审美
对于学生而言,初中阶段其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与思考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而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阶段的美育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在初中阶段实施美育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美术课中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了解和学习[1]。换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美术课程的教育效果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育成果的好坏。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审美媒介,创设美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架起学习知识和积极思维的桥梁。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达到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将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机智,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创造[2]。
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美育的开展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执行与实施的。而在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是需要设法去构建出一定的良好情境来组织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构建和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手段的支持[3]。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美育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美育具有自主性
美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了丰富多彩的变化,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已经不能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动力来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并且学会学习,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够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这种自主性在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可以有利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4]。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美育具有交互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美教育具有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完全不需要顾虑教室这种环境下的时空局限性。通过多媒体设备,可以将视音频等文件资料以更形象化的方式呈现,避免了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同时学生选择的主题内容不同,便将教师与学生因内容差异分散到不同地方,这样,师生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多层美的内涵和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就会看到问题的多面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重组与改造的能力[5]。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美教育具有开放性
由于审美教育的特殊性,教学环境不局限于教室之内。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建立教学资源。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信息[6]。这就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增加了透明度和民主的思想,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审美教育的教学意义
信息技术除了应用本身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优点之外,在教育领域,还有特别积极的影响,尤其在低龄儿童的教育发展上显得更为明显。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有相关的研究论著,证实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呈现给学生,加上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在做中学,主动了解了美育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陶冶了情操。其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信息技术通过强大的技术功能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其中,可以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反应,通过对丰富的艺术进行赏析,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具有明显的效果,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习惯养成也具有很大的意义。再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中的设计与制作软件,其功能都是十分强大的,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现代教育中,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最后,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投入在备课上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比较大,比如在进行欣赏的课程中,教师往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也提供了便捷、高效和丰富的资源,从而减少了教师寻找资料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价值观培养上[7]。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美育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进行艺术赏析。美育,即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来达到对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则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教师可充分利用媒体技术的优点,让全班学生共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感受美、欣赏美。教师在讲解和分析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观点和感受,鼓励学生从多视角来理解作品[8]。
(二)发展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利用电脑等设备进行美术绘画,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色彩的刺激,加深对颜色的认识,同时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很多,加之需要的资料较多,学生自己会动手搜索资料,自己对资料进行整理、辨别和使用。同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分享经验,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得到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9]。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使审美教育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要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来开发。如果条件有限,则可以购买等方式来建立开放式的资源库,教师可以通过在上课之前将准备好的教学资料上传到资源库中,学生便可以打开资源库进行欣赏和审美,便于学生的学习。
四、信息技术在审美教育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领会、掌握、感悟、提升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在美育中不断发挥其优越的性能。但是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辅助技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非常明确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够代替教学本身,切记,不要出现“人灌变机灌”的现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来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状况。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程度是一方面因素,同时学生自身的能力,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都有侧重和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10]。
(三)多媒体等设备的优化。利用信息技术,教师不用再进行重复的、机械式的讲授,老师完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因此,学校应加强多媒体设备的完善,尽量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给学生学习的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培养和提升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Lisl Zach.When Is "Enough" Enough? Modeling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Stopping Behavior of Senior Arts Administrato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56)
[2]王云.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Reflections on computing education for liberal arts students from demand perspective[C].2009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ICCSE 2009).
[4]王宏莉.美术欣赏课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高凌.初中生活美术教学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李长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单丹.美术对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陈天兴.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0(10)
[9]王晓婧.初中美术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研究[D].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 Margot Note.Revisualizing Visual Culture[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1(35)
作者简介:
孙宇洋,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专业。现任教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新建中学。职称:中学二级。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