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乐扣固定PICC导管的效果观察1)
2014-05-30钱玉兰陆勤美周晓梅
钱玉兰,孟 云,陆勤美,周晓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一项由护士操作的置管技术[1],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肿瘤化疗病人,可有效减少化疗药物渗出致周围组织坏死的危险,同时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而达到保护血管、减轻病人痛苦的目的。PICC虽具有诸多优点,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导管较难牢固固定,从而导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对74例此类病人分别采用传统方法3M透明敷贴加3条胶带与3M透明敷贴加思乐扣方法对PICC进行固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对健康教育路径依从性差的74例PICC置管病人,根据置管时间将病人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PICC导管材料均采用美国巴德三项瓣膜4Fr单腔导管,敷贴为3M透明敷贴,思乐扣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导管固定器。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费用支付方式、穿刺静脉、穿刺部位、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方法
1.2.1 固定方法
1.2.1.1 对照组 应用3M 透明敷贴另加3条胶带固定PICC。采用美国巴德三项瓣膜4F单腔导管置管成功后,接上导管连接器,肘上穿刺导管外露的5cm摆成“U”型,肘下穿刺导管外露部分摆成“C”型,待皮肤消毒液完全干燥后以穿刺点为中心予3M透明敷贴固定,敷贴固定时使导管3面(即上面、左面和右面)与敷贴严密贴合。然后再用3条胶带蝶形固定导管。每周更换敷贴及肝素帽或正压接头,并以0.9%氯化钠溶液20mL脉冲式冲管后正压封管。如穿刺处渗血渗液、敷贴受潮、卷边或松脱时应立即维护,必要时做相应处理。
1.2.1.2 观察组 应用3M透明敷贴加思乐扣固定PICC。采用美国巴德三项瓣膜4F单腔导管置管成功后,接上导管连接器,同样将肘上穿刺导管外露的5cm摆成“U”型,肘下穿刺导管外露部分摆成“C”型,然后预测思乐扣的安装部位,待皮肤消毒液完全干燥后使用思乐扣无菌包装内的皮肤保护剂(含乙醇成分及黏稠剂)擦拭预固定部位,擦拭时应从左到右涂擦1遍,避免重复,待10s~15s皮肤保护剂完全干燥后将思乐扣上的蓝色箭头朝向穿刺点方向,将连接管固定翼上的缝合孔安装在思乐扣支柱上,按住固定垫的下面和导管,锁定固定器,使连接器固定于思乐扣上,将外露导管摆成C型后依次撕下固定垫背面的纸,将固定垫贴放在皮肤上,然后以3M透明敷贴覆盖固定。每周更换思乐扣固定装置、3M敷贴和肝素帽或正压接头,并以0.9%氯化钠溶液20mL脉冲式冲管后正压封管。如穿刺处渗血渗液、思乐扣或敷贴潮湿、松脱时应立即维护,必要时做相应处理。在更换思乐扣时,因思乐扣固定装置的固定垫与皮肤粘贴牢固,不可强行撕脱,以免损伤皮肤或将导管意外拉出。可用3个或4个乙醇棉球或安尔碘棉签浸润、溶解固定垫的下面,直至将固定垫完全从皮肤上移开。移开后向下将黏性的固定垫折叠起来,用食指稳住导管,另一手拇指从后面轻轻打开锁扣,用同样方法打开另一侧锁扣,小心地将导管移开,更换另一个思乐扣。
1.2.2 评价指标
1.2.2.1 穿刺处肉芽肿 由非机体组织的各种物质进入皮肤组织引起机体的组织反应。肉芽肿的形成属无菌性病变,多于穿 刺后2d~3d出现,局部皮肤颜色可呈红色或紫色,直径为0.5cm~1.0cm,且经过1周左右后肉芽肿大部分会自行吸收消退,但有少部分病人因穿刺处长期受刺激导致肉芽肿继续增大而不消退,甚至发生感染[2]。
1.2.2.2 PICC移位 PICC置管后常规拍摄胸片进行定位,导管尖端位于第6后肋~第8后肋或第3前肋~第5前肋时,提示导管位于理想位置[3]。记录此时导管的外露刻度,如果在留置期间导管外露刻度发生改变,即可定义为导管移位。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穿刺处肉芽肿及PICC移位率比较 例(%)
3 讨论
两组病人穿刺处肉芽肿及PICC移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人穿刺处肉芽肿发生率及PICC移位率低于对照组。PICC导管保留时间长,国内报道如维护得当,留置时间长达23个月[4],但导管穿刺部位大多位于肘关节,在PICC留置期间,病人需要自理生活,同时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这些日常活动都会增加导管移位的几率。郑春辉等[5,6]研究显示,PICC移位发生率为5%~31%。如固定不妥,随着关节的活动,导管在穿刺处反复移动以及3M敷贴上的粘胶对穿刺点的刺激,还会导致穿刺处肉芽肿形成,形成肉芽肿后有可能诱发穿刺点局部感染。这些不仅会增加病人心理压力、产生恐惧感,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非预期拔管,从而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甚至引发护患矛盾。而思乐扣属于无菌包装且不含乳胶,固定垫上含有一层强力胶合剂,能与皮肤紧密粘合在一起,固定牢固,使导管不易移位,同时活动时导管不会移动,从而减少了穿刺处肉芽肿的发生。其装置中的皮肤保护剂采用的是多分子聚合物,在涂抹后形成一层无刺激性的皮肤保护膜,使病人感觉舒适[7]。由此可见,思乐扣固定装置用于健康教育路径依从性差的PICC置管病人导管的固定,不但可降低导管移位及肉芽肿的发生率,而且使病人感到安全舒适,此方法明显优于其他固定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邓群波.PICC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22(5):136-137.
[2]孙丹君.云南白药在PICC置管后预防穿刺点异物肉芽肿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69.
[3]史苏霞,周立,岳立群.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2C):479-481.
[4]赵杰.40例白血病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74-175.
[5]郑春辉,王凤,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1.
[6]姚辉,宋敏,刘玉莹.成人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3A):582-584.
[7]张虹,陈静,国仁秀,等.水胶体敷料用于PICC置管后透明膜过敏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1134-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