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珊·哈克的意向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若干问题探究

2014-05-28魏婕

2014年44期
关键词:自然科学意向性社会科学

魏婕

摘 要:苏珊·哈克将里德的意向性理论延伸到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在这里,哈克所说的意向性的社会科学和其他的社会科学有区别的,但在某些实质方面,两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在哈克看来,“意向的社会科学也可以与自然科学相整合,就像关于一个地区的道路和城镇的地图可以叠置于同一地区的等高线地图上一样。”①哈克更倾向于将心思放在意向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上。

关键词:意向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一、作为意向性的科学

“意向性”这一哲学术语最早于19世纪由布伦塔诺提出。实际上,早在18世纪托马斯·里德就对意向性问题有过研究了,主要批判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哲学的观念论。由于心灵不能直接指涉它之外的东西,意向性就被理解为灵魂与观念间的一种关系。里德通过深入反驳观念论揭示了心理活动的意向性特征,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心理的意向性问题。

从形而上学层面进行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把追求真理作为终极目标,所使用的推理和程序和相关要求却是一样的。但从一种相对较弱的意义上来说,社会的类型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在本质上是实在的;社会的规律以历史为条件。虽然我们说存在“价值自由”,但社会科学不可能是实现价值自由的。

统一论者与二分论者在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上各执己见。一方面,统一论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其中,乐观的统一论者认为自然科学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但社会科学最终也能够还原成物理学;而悲观的统一论者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被政治利益以及修辞所渗透。另一方面,二分论却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其中,乐观的二分论者认为两者是平等且独立存在的;而悲观的二分论者却认为社会“科学”不配称为科学。

然而,哈克认为以上观点都是盲人摸象。她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经验探究的形式。但前者在研究主题上有所不同,研究对象也更为复杂。通常社会科学会被描述为“解释性的”(Interpretive),但为了突出对人类信念、渴望、意图等的关注,避免“解释性的”缺陷,哈克选择意向性的(Intentional)社会科学。

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相关问题

如哈克所言,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主要存在如下五个问题。对此,哈克一一做出具体回应:

1、还原问题:意向性的社会科学可以还原成物理学吗?

其实,这里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意义上的还原论问题,除自然科学外的所有科学的词汇在原则上都可以用物理学的词汇来表达,并且其科学规律也是源于物理学规律的。对于还原问题,哈克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我们只需明白人类社会行为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由生物学所决定就可以了。我们的所有行为部分是源于纯粹的生物学本能以及情绪或习惯的影响。此外还会受一些生物学普遍规律的制约、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以及自身信念或动机等的限制。其次,哈克从神经生理学的“构型”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虽然神经生理的运行只是引起人类行为举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关于神经生理学“构型”我们还需明确知道它所涉及的该个体语言共同体中语言行为的模式、指称、意义等。

在哈克看来这不能说是还原,只不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的整合,这类似于“自然科学描述了一张人类属性的生物学决定因素和人类文化的生物学根源的等高线地图,在这张地图中,社会科学提供了一张新几内亚的婚俗、苏联经济的失败、17世纪欧洲现代科学的兴起等等的线路图。”②社会科学是根据信念、目标等展开说明的,是不能用任何方式还原成物理学的。但两者是连续的、相关的,并非绝对地不可还原。

2、实在问题:两者研究的是同一个世界吗?

回答是肯定的,只是各自的侧重点略有差异。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出现,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倾向于对世界的意向性方面的研究。我们这里所说的实在不是独立于人类和心智而存在的,是与“虚构的臆造之物”形成对比。社会建制不同于人类制造人工制品,它是真实的,部分是由人类的行为、信念以及意向来建造的。真实但受限制的普遍性植根于人类本性之中,也存在于特殊的社会建制下,为解释甚至预言提供了可能性。

综上所述,两者研究的是同一个世界,只是切入点不同罢了。

3、方法问题:两者使用的是一样的方法吗?

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是依赖客观观察进行因果性说明的。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通常是通过提出说明性假设来理解人的行为,在找出相关证据后评估其价值的。在一点上,两者存在相似之处。然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背后还隐藏着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地方,比如,社会科学通常对意向性的、信念—期望说明是以普通的因果性说明为基础展开的;观察最为有力的科学证据在这里需要的是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其中包括对主体信念的理解、解释主体所说的内容等。由此,哈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所有经验探究的更好的办法:自然科学探究所使用的基本模式对于所有经验探究都是适用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方法。

4、价值问题:意向性的社会科学是不涉及价值的吗?

社会科学家们经常研究的是与我们道德、政治相关的敏感性问题,因此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不是完全价值无涉的。然而,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作为日常经验探究的一种,同样追求真理、尊重证据。哈克在这里将祛私利性描述为一个理想,因为社会科学探究总是不可避免地揭露统治阶级不为人知的真相。最后,哈克指出做出诚实的、被很好引导的意向性的社会科学探究不是不可能,只是很困难而已。

5、进步问题:为什么意向性的社会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

由于人类本性和社会固有的复杂性使得人们总是以一种悲观的眼光来看待意向性的社会科学所带来的成就,因此才会造成其取得的进步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令人印象深刻。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意向性的社会科学通常一昧地模仿物理学而太少关注探究的根本要求;其次,在某些方面,自身肩负的任务比自然科学更为困难、苛刻;再次,需要处理的基本都是公众或政府急需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使得社会科学家们更难保持无偏见的状态。另外,对于其作出的主张和预测,公众和政府可以对其作出回应,而且大多会造成强烈情感和政治偏见的影响。因此,意向性的社会科学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单纯通过观察和逻辑推断就做出科学预测。

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

哈克认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应只有科学家独行,社会学家也应该加入这一探索行列,因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理性的事业,更是一种社会性事业。在论述了她的意向性的社会科学这一概念后,又创造性地将科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了其他領域,包括社会学、文学、法律、宗教等。

哈克意向性的社会科学这一概念以及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是作为其批判常识主义理论的一部分的。在这里,借用刘大椿教授对哈克批判常识主义理论的点评,“苏珊·哈克提出了一种折中的批判常识主义,认为批判科学的观点往往违背常识,所以要回到常识,但是又不能简单地回到常识,要吸取批判观点中的长处。”③由此可见,哈克在对于意向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借鉴的。(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 苏珊·哈克:《理性地捍卫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② 苏珊·哈克:《理性地捍卫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③ 刘大椿:《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科技导报》2013年第13期。

参考文献:

[1] 苏珊·哈克:《理性地捍卫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刘大椿、刘永谋:《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与演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刘大椿:《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张之沧:《让哲学回到日常生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自然科学意向性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巧用孩子的“插嘴”激活课堂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