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意识作用研究
2014-05-28邓伍波
邓伍波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多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问题进行的思考,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历史背景学习马克思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为批判当时德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唯心主义思想和英雄史观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了集中阐述,阐述了物质实践活动与意识的关系,论证了物质生产活动和群众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动力,而对意识和精英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论述较少。笔者试图结合著作写作背景,对意识与精英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思考,以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内涵。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意识指导
意识的历史作用
在对唯物史观进行思考之前,首先要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背景进行说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头马克思便说明了当时德国的思想环境:“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思想的领域发生的。”①,“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②指明批判对象是那些纯粹思辨式的哲学。“这些德国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③为我们指明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目的,只有弄清当时德国哲学发展的具体环境这个前提和马克思的写作目的才能科学的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历史是什么?是物或事件在时间上简单重复性延续,还是物或事件在时间上的一种发展?或者换个说法,我们说人类拥有历史,那么那些重复自己的捕食习惯的动植物是否拥有与人类历史这一定义相同意义上的历史呢?在这里,我更倾向于将“历史”定义为物或事件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发展,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性表现,因为那样会使我们把历史当作毫无意义的东西。为什么人类能够拥有历史。“全部人类历史的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④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历史形成基础首先是物质实践活动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自己的生存。随后,在说明人类自身生产繁衍是创造历史的条件后,指出“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⑤这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自己的历史和历史最初形成的条件与原因。固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创造历史的首要条件,同时,马克思也指出,实践是意识形成的基础。
就人类活动而言,其最初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在于维持自己的生产。人类最开始的“需要”属于一种动物式的被动本能反应,不具有主观意识性质。如果人类活动仅是停留在这一层面进行简单的重复生产活动,那么即便人类拥有生产工具,其本身的活动也与动物的捕食行为无本质区别。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之所以能够拥有历史,在于人类的活动不是重复性的物质生产,在于人类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发展了自己的需要,形成了为满足需要的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追求性实践活动。这种被意识到的本能引发了对需要的意识并促使人类思考如何去满足这种需要,以及发展了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是如何产生的?实践是意识形成的条件,却也不应忽略意识独立发展的作用。我们说意识指导实践,这个过程首先是人类意识到了物质,然后基于对这种客观存在物的意识,人类又发展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简单的对物质的反映,否则人类社会只是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生产活动。而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发展,我们才能用超前于客观物质的意识指导实践,才能在物质活动与意识指导的辩证过程中推进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精英人物的历史作用
在关注了实践和意识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后,我们将视角转向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阐述了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基础作用,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和英雄史观。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发展过程,而人民作为社会的主体,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和思想源泉。所谓的精英人物也来源于群众,受自己所处社会时代的影响。
精英人物与群众一样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受环境影响和限制。但精英人物与大众的一个区别在于,群众在心理上把自己归入集体,而精英人物却相较独立的发展了自己的思维。群众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思维却容易局限在社会一员和自我利益的小圈子中。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个人将自己保守的归为群体中的一份子。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行为规则,遵守這个规则的个人在群体中受到这项规则对自身和财产的保护,大家都遵守相应的秩序,也就在这个秩序下享有彼此对应的权利。而按照这个规则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人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在群体规则的影响下个人行为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群体的影响,选择与群体相较一致的行为。这将不可避免的导致群体中个人的大众化,庸俗化,体现为一种与大众类同,缺乏自主思维的循规蹈矩。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个人都是这种大众化,安于集体依赖集体的个人。大家都同化为社会的人,都心安理得的重复一般生活,没有差异与冲突,那么人类社会是否会得到进步与发展,还是成为某种社会模式的循环——如同中国自秦以来的封建朝代更替——是存有疑义的。
而精英人物,虽然生活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受一定历史条件影响,却能够在此基础上独立的发展自己,形成对世界的自主思考与理解的个性化内容。当他们对常规社会形态提出差异性看法时,无论是否合理,都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与影响,与常规思维形成矛盾与冲突,产生社会交流,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的思考,促使社会发生变化,成为历史发展的潜在动力与可能性选择。
人民群众的各类活动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精英人物则为人类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可能。两者在人类历史上各自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为推动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历史悠久,经济文化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水平,却也长期重复王朝更替。同样,在这个世界上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原始部落族群,他们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流转,却并没有在组织和生活方式上发生本质变化。就社会和历史发展而言,我们不应简单的将历史发展归为哪一个动力推动的,而应该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事物进行整体性认识。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还应该明白其写作背景,明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写作内涵,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