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型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2014-05-28王崇欣
王崇欣
“不比”型比较句,下文简称“不比”句,是本文讨论的中心。其基本句法形式为“A不比BX”,其中,A和B为比较项,X为结论项。本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出发,探讨“不比”型比较句的教学策略。
一、“不比”句的本体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教给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构成的核心之一便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掌握。”因此,对外汉语教与学都离不开汉语本体知识的支持。“不比”句的基本句法形式为“A不比B+adj”,下面将主要从语义和语用方面进行分析。
(一)“不比”句的语义分析
关于“不比”句的语义,很多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刘月华认为:“‘不比句的基本句义是‘A跟B差不多,即二者相差不明显。既然是差不多,那就有可能向正面偏移(超过)或向负面偏移(不足),也可能所比两者基本一样。”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认为:“‘A不比BX的意思是‘A跟B差不多X。”
徐燕青在考察了大量现代汉语中的“不比”句用例后,将“不比”句在实际用例中表现出的各种语义归纳为六种类型,即“A跟B一样X”、“A跟B一样X,甚至比B更X”、“A没有/不如BX”、“A比BX”、“A跟B差不多X”和“A跟B不一样”。对于这一说法,本文比较认同。如:
例1:这天早上来的人特别少,可三个人却都早到了,各自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练自己的那套功夫,不比往日用力,也不比往日松懈,一切和昨天、前天、大前天一样。(邓友梅《话说陶然亭》)
在这个句子中,“不比”的意思是“A跟B一样X”,文中连用两个“不比”句,前一个“不比”句否定了“他们比往日用力”,后一个“不比”句否定了“他们比往日松懈”,利用“用力”和“松懈”两个反义的X构成两个“不比”句,使它们在意义上既相互补充又相互限制。
例2:“不肯!我决意要毁掉你,就像当初你决意要毁掉我一样——我现在的决心一点儿不比你那时的决心小。”(王朔《火欲》)
这个句子所表现的是“A跟B一样X,甚至比B更X”,“不比”前面的“一点”完全否定了“A比B差”的意思,另外,从上下文中看,句子包含强烈的自信、自尊、自强的感情色彩,体现“甚至比B更X”的意思。
例3:哎,家里虽好,总不比厂里。(陆文夫《荣誉》)
例4: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鲁迅《藤野先生》)
例3“不比”句的意思是“A不如BX”,例4的意思是“A没有BX”。
例5:你在北京那么多年,这点还不比我清楚吗?(梁晓声《溃疡》)
这句话中的“不比”即是说“A比BX”。
例6:他想了想说:“我看眉眉挺合适,文化水平也不比我低多少,安稳,能镇得住。”(铁凝《玫瑰门》)
这句表明“A跟B差不多X”。
例7:思想根子不比树根子,使蛮力无法。(石果《风波》)
这类形式与其他“不比”句不同,句中没有X,意思为“A跟B不一样”。
由此可知,在“不比”句中,“不比”的语义具体是什么需要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而不能单纯的从“不比”句本身体现出来,这也就是说,“不比”句的语义是要受到其语用限制的。
(二)“不比”句的语用分析
相原茂最先谈到了“不比”句的语用问题,指出:“‘X不比YW,通常有一个‘Y不W的预设”,他认为:“‘东京不比上海热闹这样的句子不成立,因为这个句子有着‘上海不热闹的预设,所以它是一个可接受性低且与语言事实不相符合的句子。”他还指出:“‘不比句一般不会单独出现,‘不比句含有对别人的想法或意见试图进行辩驳的意味。”刘月华也认同这个观点,认为:“‘不比句表述的往往是针对上文(某种错误的比较结果…)进行订正或辩驳。”此后,吴福祥在相原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研究了“不比”句的语用功能。他认为:“‘不比句是一种反预期的结构式,主要有三种反预期类型:一是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二是与说话者自己的预期相反;三是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吴福祥三种反预期类型的观点比较完整的说明了“不比”句的语用条件,其中第一种“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即相原茂所说的否认或反驳别人的话语,另外两种则是对相原茂观点的补充。
本文认同吴福祥的观点,认为“不比”句只有在反对某一种观点时才会使用,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反对别人的观点;二是反对自己以前的某个观点;三是反对某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常理。只有在以上三种上下文语境中,才会使用“不比”句。比如以下从CCL语料库中择取的例子:
例1:就我个人的看法,她毫不比周瑶逊色,甚至在不少地方还略胜一筹。(王朔《许爷》)
例2:我在那些天说过的肉麻话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最著名的佞臣一生说的都多,妓女听见都要脸红,我吃惊的发现,一旦需要,我胁肩谄笑的本领不比任何人差。(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3:没钱咱过的也不比有钱的差,也不看这是在哪儿,谁的天下?(王朔《许爷》)
它们都是反对某种观点:例1是反对别人的观点,别人认为“她比周瑶差”,但“我”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例2是反对自己以前的观点,以前认为自己“胁肩谄笑的本领比别人差”,但是现在认为不是这样;例3是反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没钱人过的比有钱人差”是大众普遍认同接受的观点,但是“我”提出了反对,认为不是这样。
因此,“不比”句在语用上需要一定的语境或预设才能成立,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我们才能了解“不比”在语言中的确切语义。
二、“不比”句的偏误分析
(一)偏误类型
通过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发现,与“不比”句有关的偏误一共有57句,占“比”字句内部偏误的19.5%,这些偏误主要分为两种:
1.“比”字句否定形式中出现的否定结论项偏误
这类偏误共有23句,占否定偏误的40.4%,主要表现就是在“比”字句的结论项前加上“不”、“没有”等否定副词。如:
例1:可是生存环境比以前不好。
例2:有一些科学家说被动吸烟比吸烟不好,吸烟的人不应该在公共场所随便吸烟。
例3:我在泰国过假期,但是对泰国的理解比出发前并没有深,反而对自己国家的理解越来越深。
例4:但是现在的父母亲比以前没有那么严格的。
“比”字句的否定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不比”句和“没有”句,“不比”句的句法结构是“X不比YW”,“没有”句的句法结构是“X没有Y(这么/那么)W”。例1.例2是在“比”字句的谓语前加“不”进行否定,例3.例4是在“比”字句的谓语前加“没有”进行否定,采取的都是直接否定结论项的形式,这是不符合汉语规范的,是不正确的。
2.“不比”句独有的语用偏误
这类偏误共有17句,占否定偏误的29.8%,主要是对“不比”句使用不当,在不该使用的时候使用了。如:
例5:在班上有些粗的动作像搬动桌椅或打扫教室里有些需要打扫的地方,比如窗口,而大多数女生长的不比男生高,再加上她们身穿校裙爬高爬地不方便,因此班上有男生在也比较方便。
例6:大都会的生活步调快,活动空间狭小拥挤,空气也是不比郊区新鲜,使我一直梦想着能够有一天也能够走进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例7:我本是已经踏入社会工作有一段时间,早期教育程度不比目前的高,只要您有中四的程度就算是很棒了是家中的人才比超现在高中程度只是一般的普通水平而已。
以上三个例子中,“大多数女生没有男生高”、“大都会的空气没有郊区新鲜”、“早期的教育程度没有目前高”,这都可以算作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常识性知识,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不比”句的语用来看,只有对一些大家所认为的常理表示反对时,才应该使用“不比”句,所以上述三个句子是不符合“不比”句的语用条件的。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其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会反映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而母语负迁移也是引发“不比”句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预测和解决这种类型的偏误,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理论比较学习者母语和目地语的差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学。
2.有限的目地语规则的泛化
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目地语的影响。学习者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善于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规则的类推,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已学知识的内化,但同时也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学习者习得的目地语知识往往是有限的,而有限的知识不能推理出科学的结果。
3.教材中的杂乱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壮大,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教材。但是由于我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很多教材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教材的失误非常容易导致学习者的偏误。比如,关于“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在刘珣主编的《新实用汉语课本》中,“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为“不比”句,而杨寄洲的《汉语教程》中为“没有”句。教材内容的不一致会导致学习者的困惑。
4.教师的教学失误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错误,也会导致学习者偏误的形成。有老师在“不比”句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句法形式教学,而忽略了“不比”句的语义和语用教学,而恰恰“不比”句的使用是有其特定的语用限制的。所以,如果老师没有讲解清楚,学生在使用时就会产生偏误。
三、“不比”句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根本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叫“针对性原则”。在教学中,要选取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最容易产生偏误的部分进行讲解。讲授的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讲解一些基本性和常用性的知识,并讲清楚使用上的限制条件和适用条件即可。如“不比”句的教学,就只要讲解“A不比BX”的句法形式,并强调其使用的语用限制条件。
2.简化性原则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最难做到的就是把那些本体研究的较深、较难的问题,用二语学习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法讲出来,并能帮助他们学会理解和使用。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对外汉语教师就应该在深入研究汉语本体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地咀嚼和内化,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点到为止。
3.对比和偏误分析原则
对比原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要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对比和偏误分析,可以掌握学生的中介语系统情况和母语负迁移规律,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以最大的可能减少负迁移和偏误率。
4.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教给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而一个完全实现了交际目的的句子应该是结构、语义、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只分析句法结构,不讲解语义、语用知识,就不能达到交际目的。因此,语法教学必须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结合起来。
5.精讲多练原则
对外汉语语法的讲解要简短、适用、切中要害,讲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并且每一个语法点的讲解后要立刻做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这样,学生对于语言知识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才有可能真正获得交际能力。
(二)具体的课堂教学技巧
1.语法点的展示
展示语法点,就是“把所要教的语法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语法内容在形式、意义、功能三方面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于“不比”句的教学,我们可以首先利用公式“A不比BX”,把“不比”句的基本句法结构展现给学生,然后结合教材中出现的“不比”句进行语法点的讲解。
2.语法点的解释
解释语法点就是对语法点的形式、意义、功能三方面加以解释,并且首先应该解决句法结构层面的问题。“不比”句的基本句法结构公式为“A不比BX”,考虑到“不比”句的特殊性,我们必须注意对它的语义和语用条件加以解释。对于“不比”句的语义和语用条件的解释,我们可以采取情景解释法,创设多个不同的情景来说明为什么有的情况可以用“不比”句,有的情况不能用“不比”句。另外,如果对学生母语比较熟悉的话,也可以找出学生母语中与该句法相似的句子加以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语法点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语法术语,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造成学习的困扰。
3.语法点的练习
在讲解完语法点后,就需要立刻进行语法点的练习,这对于加深学习者对该语法点的印象,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语法点都非常重要。练习的方法主要是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练习。在语法点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以机械练习为主,包括模仿、重复、替换和扩展练习,首先应该让学生不断地重复,辅之以替换练习,等对语法点熟悉到一定程度后,再鼓励他们进行模仿造句和扩展练习。在学习者基本掌握语法点后,便可以增加一些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练习,以达到学习语法点的目的。总之,在一个完整的语法点教学过程中,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练习要交替使用,贯穿始终。
4.语法点的归纳与复习
一个语法点的讲解完成之后,一定要对前面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系统。还应当适当的回顾以前学过的与之相关的内容,比如“不比”句教学中,可以适当回顾之前学习的“比”字句语法点,加深对语法点的认识。
“不比”句是现代汉语比较句中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不比”句进行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以及在二语习得者中的偏误分析,说明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句法形式教学,也要重视语义和语用教学,也就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