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穴位注射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观察
2014-05-28杨希帅
吕 燕,潘 宁,杨希帅,李 丽
Bell麻痹(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起病,表现为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患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颊和吹口哨等动作[1]。10%~25%的病人会遗留明显的后遗症[2],病人虽并无疼痛,但它可以引起社会或心理功能障碍,使病人在开车、读书和工作时感到困难[3],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多种,可因受凉、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调和局部缺血等引起。我科近年来采用普鲁卡因加激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三磷酸腺苷(ATP)穴位注射治疗Bell麻痹,收效良好。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一种无创伤、客观、全面评价面神经功能的检查手段,本研究通过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双重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入选标准选择周围性面瘫病人60例,年龄20岁~60岁,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8.15岁,均在发病后3d~7d入院。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④除外因脑血管疾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害[4]。
1.2 治疗方法 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普鲁卡因(4mg需皮试阴性)、曲安奈德(10mg)、维生素B1(50mg)、维生素B12(250μg)、ATP(2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选取头维、攒竹、翳风、颊车、地仓、迎香(各注射1 mL)和风池(注射4mL)共7个穴位,定穴注射药物,隔日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肌肉注射、静脉输注或口服激素,静脉输注或口服病毒唑或阿昔洛韦,同时给予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等,20d为1个疗程。
1.3 面瘫评定 按House-Brackmann分级评定面神经麻痹[5]程度,观察组:Ⅲ级(中度)8例,Ⅳ级(中度)19例,Ⅴ级(重度)2例,Ⅵ级(重度)1例;对照组:Ⅱ级1例,Ⅲ级9例,Ⅳ级17例,Ⅴ级3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4 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 使用上海海神NDI-092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在室温保持22 ℃~25 ℃安静环境中,病人体表温度在34 ℃~36 ℃时进行检测。病人安静平卧。第1次检查安排在发病第8天进行,第2次检查安排在发病后1个月。均检测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在茎乳孔处刺激,用表面电极在口轮匝肌和额肌处记录,以刺激点至记录点距离(m),除以面神经传导潜伏期(s),计算出面神经传导速度(m/s)。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评定两组病人治疗后临床疗效,面瘫恢复标准,痊愈:达H-B Ⅰ级,即双侧额纹和鼻唇沟恢复对称、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示齿无歪斜、面部表情正常;显效:达H-B Ⅱ级,即为双侧额纹或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全、示齿时见口角略不对称、鼓腮时口角不漏气;好转:H-B Ⅳ级~Ⅵ级治疗后改善Ⅲ级;无效:经治疗后仍停留在H-B Ⅳ级以上。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30例,治疗后痊愈10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治疗后痊愈4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2.2 神经电生理评价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恢复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组别 n患 侧 口轮匝肌健侧 患侧额肌健侧观察组 治疗前 30 22.25±4.12 32.96±3.98 19.07±4.20 30.15±3.51治疗后 30 31.78±4.511) 32.75±4.01 29.98±3.681) 30.23±3.60对照组 治疗前 30 22.78±4.05 32.86±3.58 18.86±3.95 30.56±3.40治疗后 30 27.50±4.20 32.89±3.85 26.21±3.60 30.65±3.50
3 讨 论
目前治疗Bell麻痹的方法很多,传统治疗方法如类固醇、面神经减压、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及针刺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尚不满意[6]。穴位注射疗法,是在经络、腧穴或压痛点、皮下阳性反应物上,适量注射液体药物,以防治各类疾病的方法[7]。此法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不是单纯的穴位刺激或药理作用,或二者作用简单的迭加,而是通过机体的经络系统,把二者作用最大限度地作用在机体疾病上[8],通过对面部穴位实施穴位注射,通过针、药的双重刺激产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增强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等改变,由此来恢复受损的面神经。面部穴位注射用同样的药物直接注射于面神经附近,作用于面神经的有效剂量比传统给药方式多,从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穴位注射组与传统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往对于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判断主要以面神经功能分级为主,如House-Brackmann分级、日本神经研究会提议的等级40分满分分级法和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法来判断[9],这些疗效判断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目前对Bell麻痹诊断的最可靠指标是神经电生理检查[10],国内多采用面神经传导潜伏期的指标来研究面神经麻痹,由于面神经传导潜伏期的正常范围较大,其诊断、判断病人预后的准确性较差。本研究采用面神经传导速度的方法,克服了面神经传导潜伏期的缺点,提高了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House-Brackmann分级判断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相吻合,故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评价Bell麻痹的疗效是客观、可靠的。
据研究结果得出观察组所用的治疗方法对面肌功能恢复和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好转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故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Bell麻痹有效确切的方法。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8-119.
[2] Bulstrode NW,Harrison DH.The phenomenon of the late recovered Bell’s palsy:Treatment options to in prove facial symmetry[J].Plast Reconstr Surg,2005,115(6):1466-1471.
[3] 汤晓芙.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下)[M].第2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50.
[4] 龚东方,李艳慧.针灸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14.
[5] 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Qtolaryngol Head Neck Sury,1985,93(2):146-147.
[6] 泮中其,潘巍,应一.针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贝尔面瘫[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11):880.
[7] 李镁.穴位注射疗法临床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8.
[8] 陆斌,王维祥,陈德成,等.穴位注射防治大鼠实验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8,18(3):182.
[9] 李晓裔,伍国.茎乳孔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麻痹神经电生理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254.
[10] 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