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病患者白介素6与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及中医证候的关联性研究1)

2014-05-28吴爱明张冬梅翟建英娄利霞赵明镜高永红王硕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病患者心脑血管证候

吴爱明,张冬梅,翟建英,娄利霞,赵明镜,高永红,聂 波,王硕仁

高血压病患者是发生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高危人群。评估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风险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降低致死、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方面,中医证候与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1]。在病理上,炎症反应是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多种炎症因子参与其中。白介素6(IL-6)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机体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有报道证 实,IL-6 与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以 及 中 医 证 候 之 间 密 切 相 关[2,3]。本研究检测22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IL-6的浓度,分析其与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及中医证候之间的关联,旨在探讨IL-6对评估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风险和辅助中医辨证的参考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患者,男性123例,女性103例,男女比例为1.19∶1;年龄62.41岁±11.18岁;高血压病程9.87年±9.17年。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78例,未发生心脑血管梗死事件148例。

1.2 诊断和辨证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诊断标准[4],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诊断参考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和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6]中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血瘀证辨证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86年11月修订的血瘀证辨证标准[7];虚证辨证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和老年病专业委员会1986年5月修订的虚证辨证标准[8];风证、痰证和热证的辨证参考1988年卫生部药政局高血压中医诊断的辨证分型[9]和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10]中的辨证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纳入本研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急性创伤和手术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妇女。

1.4 方法

1.4.1 临床资料收集 使用统一调查表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信息,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参照诊断和辨证标准进行疾病诊断和中医辨证。

1.4.2 变量赋值和数据管理 当某中医证候的诊断成立时赋值为1,不成立赋值为0;有心脑血管梗死事件赋值为1,无心脑血管梗死事件赋值为0;定义性别女为0,男为1。由专人录入数据库,使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管理。

1.4.3 IL-6检测 空腹静脉采血4mL,离心分离血清。IL-6检测 采 用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法(ELISA),IL-6 ELISA 试 剂 盒 为R&D Systems公司产品,检测结果上限为100pg/mL,检测仪器为奥地利CliniBio 128c酶标仪。

1.4.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变量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无事件和有事件亚组间临床情况 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将患者分为无事件和有事件两个亚组。与无事件组比较,有事件组男性比例偏多,年龄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无事件和有事件亚组间临床情况

2.2 血清IL-6浓度与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偏相关分析 无控制变量的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血清IL-6浓度均与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当控制性别和年龄因素后血清IL-6浓度仍然与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P<0.01)。详见表2。

表2 血清IL-6浓度与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偏相关分析

2.3 不同中医证候亚组间血清IL-6浓度比较 根据患者中医辨证情况,按风、热、痰、瘀、虚5个基本证候是否成立划分亚组,分别比较血清IL-6浓度的差异。血清IL-6浓度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经非参数检验,痰证成立组的血清IL-6浓度显著高于痰证不成立组(P <0.01)。详见表3。

表3 不同中医证候亚组间血清IL-6浓度比较[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pg/mL

2.4 血清IL-6 浓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分析 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IL-6浓度与痰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71,P<0.01)。详见表4。

表4 血清IL-6浓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分析

3 讨 论

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发病。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病人数达3.3亿人,约有45万人死于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超过660亿元,占我国卫生总费用的3.4%[11]。由于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防控形势不容乐观[12,13]。加强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符合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的医疗重心前移战略。并且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既包括“未病先防”,也包括“既病防变”。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符合中医“既病防变”的思想。

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病理机制与长期血压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高血压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在炎症因子参与下,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脂质浸润,泡沫细胞形成,进一步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破裂、出血,最终诱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多种炎症因子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特别是IL-6在斑块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L-6由18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1~26)kD,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产生。IL-6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2,14],IL-6参与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表达,刺激巨噬细胞摄取LDL,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此外,IL-6还能刺激其他炎症因子的产生,加剧血管炎症反应。IL-6能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促进单核细胞趋化和黏附。IL-6还可作用于肝脏和下丘脑,促进C 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合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IL-6能通过刺激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使纤维帽变薄,降低斑块的稳定性。IL-6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失稳、破裂直至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血清IL-6浓度均与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显著相关,当控制性别和年龄因素后血清IL-6浓度仍然与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提示除性别和年龄这两个传统危险因素外,IL-6浓度的变化也与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中医证候方面,痰证患者的血清IL-6浓度显著高于非痰证患者,血清IL-6浓度与痰证的出现呈正相关。中医的“痰”既是病理性代谢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IL-6可能是与痰证密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之一。IL-6除有助于评估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风险外,对辅助痰证的辨证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吴爱明,张冬梅,翟建英,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血管危险事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32(4):248-251.

[2] 赵卫新,苏国生.白细胞介素6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244-245.

[3] 袁长武,王建清.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白介素-6相关性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8,26(2):24-28.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文)[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1-37.

[5]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6] 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7]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血瘀证诊断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8] 沈自尹,王文健.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

[9]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228.

[10]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23.

[11] 李镒冲,王丽敏,姜勇,等.2010 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5):409-413.

[12] 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13] 刘晓婷,李镒冲,姜勇,等.2010年我国居民脑卒中疾病负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2):1121-1123.

[14] 张丽丽,刘晓静,王会奇,等.白介素-6、白介素-10和MMP-9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8):1513-1516.

猜你喜欢

病患者心脑血管证候
6例伴肝功能损害卟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