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

2014-05-28汤文仙

国防科技工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国防要素

□ 汤文仙

当今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特别指出要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这一重要决定顺应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的要求,体现了对科技创新内在发展规律的尊重,对搞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对提高国防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主体不协同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一些长期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键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特种材料、关键电子元器件、精密加工制造工艺成为制约高技术武器研制的瓶颈。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生机勃勃的绝大部分民用科研生产单位在基础科学和应用领域己经积累了一定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实力,一部分民用高科技企业往往处于国际竞争的前沿,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的动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实际中还被排斥在军品科研创新活动之外。

自主创新层次不协同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先天薄弱,长期实行“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主要通过型号任务带动基础研究工作,对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国防科技和装备建设的重视,我国装备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基础研究投入也大幅提高,但基础研究占装备科研经费总额的比例仍然偏低,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5%!25%的水平,关键技术储备难以满足高新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先进军工核心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国防需求信息不协同

目前国防科技需求信息发布难以充分适应武器装备建设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一方面,国防科技需求信息发布范围仍相对较窄,有关创新主体难以获取需求信息,自主创新活动失去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军队无法全面掌握我国工业基础已经具备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成就,不仅造成一些项目重复建设,而且影响了军事斗争装备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国防科技需求信息不透明已成为影响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军民通用标准不协同

现阶段,我国的军用标准体系非常复杂,军民用标准存在差异,影响了国防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发展。特别是军民通用特性很强的高新技术在进行军用标准研究、制定、修订和宣贯过程中,各相关利益部门协调不足,难以有效形成协同一致、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局面。以信息化建设领域为例,各有关方面相对独立地发展各自标准体系的现象较普遍,信息化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较难实现,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统筹创新效果。限于体制、机制和信息管理基础的制约,具有资质和能力的民用企业难以参与军用标准化工作,对军用标准不了解,直接导致民用技术缺乏进入军工领域的协同创新基础。

建立军民融合的科技协同创新体制

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协同体系

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由参与国防科研创新的各种主体,通过特定的组织结构和调控制度所组成的网络结构体系,其构成要素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企业主要包括国家经营管理的国有军工企业及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民营企业等。

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一个基本特征是“小核心、大协作”。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超越一般市场规律的特点,客观上要求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从而构成创新体系的核心。“小核心”的存在,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得以相对独立的根源和前提。为了发挥全社会的协同创新效应,在这个“小核心”的周围,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政策引导等多种作用力,将全社会的相关创新主体吸引或凝聚起来,形成大协作格局。“大协作”的存在,则是促进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目前,传统军工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主体,也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军品市场的逐步开放,将有越来越多的民用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创新领域,成为国防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构建国防科技协同创新运作机制

构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国防需求要素、创新资源要素、创新组织要素、创新环境要素。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为依据,形成了各种创新需求,根据需求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基础研究创新需求、应用研究创新需求、先期技术发展创新需求以及先期部件发展和原型创新需求。围绕着国防需求,贯穿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武器装备研发生产在内的科技活动;为了达成创新要求,以企业、研究院所、高校、政府部门及中介和金融机构等组成创新组织要素,由人才能力、资金能力、技术能力、信息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创新资源要素,构成了创新体系的基础要素。政策、市场、文化和金融等是知识和其他相关资源在创新组织之间流转的创新环境要素,保障了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有效运行。基于对四个要素的分析,可以找到创新的着力点,从而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升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快速供给能力,满足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战略需求,构建我国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运作机制。

在国防创新体系运行过程中,创新需求要素是导向,创新需求目标引发各创新资源要素、创新组织要素与创新环境要素之间充分的耦合互动。创新组织要素是国防创新体系形成和有效运行的核心,是运用各种创新能力要素进行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在组织要素创新活动中,通过与创新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之间耦合互动联系,使各创新资源要素都能充分依附于创新主体,借助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诱发创新,并使创新组织要素在适宜的创新环境下,激发各要素自主创新的能力,促使国防创新体系自组织演进的螺旋上升。

国防科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揭示了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不断优化、升级、演进的过程,以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为依据,有效激发创新组织要素中的创新主体,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能力要素,在相关政策、文化、市场和金融环境等创新环境下,各要素分别追求最佳状态,达到整个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最优化。这是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工作的重点所在,也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了基本思路。

促进我国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的思考

做好需求牵引工作,改进信息发布制度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首要要素就是国防需求要素,创新发展的牵引力就是军事需求。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需求牵引、国家主导”的总体要求,一是做好需求牵引工作,军事需求要长期稳定地对基础研究创新工作给予支持和培育。分析各国创新做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敏锐发现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增长点,充分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坚持不懈地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和培育。二是改进国防科技需求信息发布和交流机制。要适时适度、采取合适的方式扩大需求信息发布范围,完善工业领域和军方的交流机制,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及时把先进技术应用于国防领域。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计划的协调沟通

要加强决策层对各类技术项目的统筹协调、执行层的计划沟通、咨询层的技术交流和实施层的技术合作。一是加强计划编制和计划实施的协调沟通。建立计划协调机制,加强各类技术计划之间的协调,特别是共性技术与专用技术、支撑技术项目的协调。二是加强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为打破技术成果转化壁垒,要建立单位之间、行业之间、军兵种之间、武器系统之间和技术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制度,促进各部门技术成果的相互借鉴、传递和转化。

建立完善技术转移与合作创新机制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多种促进创新主体合作与互动的技术转移机制。一是加强技术转移机制建设。可考虑建立军地统一的国防技术转移办公室,推进全国的国防技术转移工作。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职责是制订和出台技术转移政策,管理和实施技术转移项目,把先进的技术转化应用到武器装备建设领域。二是加强产学研一体化,鼓励大企业和具有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高校在产品研发、生产和技术支持上实施强强联合,是促进创新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平台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有利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创新的政策制度

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机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协同创新大环境。一是应当深入进行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运用好合同、契约、协议的形式,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大力开展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适应市场机制的自我改造,提升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军品研制优惠政策。对承担国防科技任务的民口企业和技术开发者,应当在基建技改条件保障以及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在知识产权激励方面,要抓紧落实和实施国防知识产权战略,通过知识产权努力激发承制单位、个人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国防要素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国防小课堂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