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第一辆坦克诞生记——写在内蒙古一机集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2014-05-28张丽虹

国防科技工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制造厂坦克内蒙古

□ 张丽虹

六十年的时光见证了内蒙古一机集团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第一辆用前苏联零件组装的中国造坦克走下流水线,宣告了中国第一辆国产坦克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坦克的历史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们的工厂——内蒙古一机集团迎来了六十华诞美好的日子。追忆工厂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不会忘记那段令人难忘的激动时刻。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10周年庆典。在万众瞩目的阅兵式上,当32辆崭新的中国59式中型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观礼台上,金水桥下,掌声雷动,欢声如潮。中国59式中型坦克的第一次亮相,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坦克工业从无到有的辉煌进步。从此,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

而内蒙古一机集团,正是新中国第一辆主战坦克的诞生地。

建 厂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内蒙古一机集团前身)是在获得新生不久的“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塞外包头拔地而起的一座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程度很高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并在“边基建、边安装、边试制”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1956年,获得T—54A②坦克的技术资料和样品;1957年,首先建成并开工生产,那时,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将行李搬到车间,昼夜苦战,1957年6月,电弧炼钢炉装料升温,炼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炉钢。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这年国庆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举行盛大阅兵活动。上级机关要求已试制出合格产品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生产32辆T—54A中型坦克交部队编队参加检阅。

作为一厂之长的郭韫,是这个奇迹的主要创造人。1955年底,36岁的郭韫和战友们一道,以祖国的坦克事业为重,凭着勇于进取的胆识和和特有的杰出才能和优良作风,向前人从未攀登过的高峰发起了猛烈而的冲击——在一片荒漠上用最快速度建设一座现代化坦克制造厂,郭韫等厂领导紧紧依靠全厂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战胜各种困难,用国内原料研制成功了新型特种钢,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坦克制造用钢体系。

接到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作为一厂之长的郭韫带领大家反复分析研究,提出了边基建、边安装、边试制的“三边”建厂方针和 “平行、立体、交叉、流水作业”的施工方法。工厂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干部,披星戴月地工作,如饥似渴地学习。1957—1958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工厂先后进行了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和工艺技术文件。并经过两年的努力,生产技术准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T—54A中型坦克试制条件基本具备了。

孕 育

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推动下,工厂决定提前在1958年底装出第一台车。

提前试制装车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铸造模型生产的任务量超过木工车间实际能力的六倍,当领导把任务向这个车间工人交底后,他们提出“苦战40天,红军能夺下腊子口,我们就能突破第一关”的口号。

参加试制的那段日子,许多人把行李搬到车间,昼夜苦战,苦干巧干。机加车间为了抢进度,地基水泥干透就投入了生产;生产中没有工装,就自己动手制造;承担的标准件量大件小,专用机床万能工具不全,就组织人员利用万能机床加工。

1958年10月,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500车间开始总装。在设备不齐全,零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技术人员与工人们采用工序交叉的工作,争分夺秒,昼夜奋战半个月,终于在11月5日苏联10月革命节前,装出了一台“中苏友谊车”。

1958年12月中旬,不仅完成了十大部件的试制任务,还试制成功了诱导轮、负重轮、炮塔转向机和加温锅四个部件,把十大部件试制变成了十四大部件试制。自制十四大部件T—54A中型坦克,1958年12月18日开始总装,到1958年12月25日全部试制成功。经工厂试车和呈交试车,质量良好,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具备了生产坦克整车的能力。

诞 生

1958年12月30日,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党委以全厂职工名义给毛泽东主席发了报捷电:“明年10月1日——建国十周年的伟大时刻,将以成批的最新型的国产坦克和重型牵引车经过天安门,接受您的检阅。”

在紧张进行坦克试制的时刻,工厂组织的炮塔试制工作也正在上海钢铁三厂火速进行。炮塔是坦克重要部件,其制造技术非常复杂。当时炮塔制造技术在中国无处可以观摩借鉴,工厂虽有部分工程技术人员见过苏联的工艺,但简单把苏联冶铸技术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肯定会导致失败。因此,上级领导和工厂确定,宁肯花费代价也要利用一年时间,在国内条件合适的钢厂组织试制,用以锻炼中国自己的技术队伍。

装甲钢冶炼、铸造的要求比一般碳素钢皮铸件严格得多。尽管上钢三厂大力支持,为试制工作提供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最好条件,困难还是很多。试制组在沪工作人员坚持合理工艺,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打磨铸造缺陷,终于试制成功。共炼了5炉钢水,浇了6个炮塔,于1959年连同工装运回包头,全部热处理后,射击性能合格。1959年4月15日,工厂平炉炼成第一炉钢,随即根据工厂具体情况,进行了炮塔的第二轮试验。到年底,炮塔试制工作圆满完成。

进入1959年,工厂主体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逐个完成投产,工艺装置、非标设备和平炉、工业炉也按期完成。加上试制中苏混合车和十四大部件的经验及苏联专家的指导,构成了工厂完成受阅任务的基础。

1959年二季度,刚刚落成还未健全的生产线上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干高潮。为了保证毛坯供应,没有烤芯就自己动手建土的代用,没有锻模就用自由锻代替,以临时焦炭炉代替煤气加热炉。产品需要的2560套冲模仅到货一半,一机人就自己动手制造500多套简易工装,并自制偏心压力机用以加工零件,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100倍。总装进行的两个月中,参战人员日夜苦干,吃住都在工厂。

1959年5月26日,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在总装车间隆重举行了向国庆献礼坦克移交仪式。

骄 傲

在T—54A坦克移交仪式,时任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党委副书记李效康说:“首批T—54A坦克移交部队,这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工厂自1953年开始建厂以来,经过六年的积极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和支援下,经过艰苦奋斗,现在制出了第一批坦克,比原建厂总进度提前了一年。这个成绩标志着工厂已经由基建阶段过渡到以生产为主的阶段,标志着我国机械制造业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为了确保受阅部队正常训练和坦克无故障通过天安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派出一支技术服务队,赶赴北京天坛公园装甲兵受阅部队训练场。8、9月正是北京最炎热的季节。技术服务队同受阅部队吃住在一起,白天部队驾驶坦克进行队形训练,晚上服务队的人员爬进坦克工作。炎热的气温与发动机散发的热量加在一起,使驾驶室内温度高达40℃度左右。为了照明,还得点三四盏瓦数很高的电灯泡,这更使里面象个烤箱。

对技术服务队的人员来说,最艰巨的任务是装稳定器。没有工作台那样的辅助设备,全得靠手工摆弄操作。三、四个人挤在烫人且憋闷的战斗室内,小心翼翼地搬动着重达20——30公斤的零部件,车体烤、电灯烤、呼吸困难,光着脊背干活还汗如雨下,满身是蚊子咬的包,但他们谁也不叫苦,争先恐后抢着干,提前完成任务。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十年大庆,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万众欢腾。上午10时整,阅兵总指挥杨勇上将庄严宣布:阅兵式开始。凝结着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一机人心血的坦克方阵,和其它重型武器方阵一道,雄纠纠气昂昂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坦克制造业的实力与进步。这,就是那段让人值得回味和骄傲的历程。

从1955年起,周恩来等30多位中央党政军领导先后亲临工厂视察,有的还题词留念。张爱萍副总理指示工厂“研制新坦克,铁骑壮军威”!内蒙古一机集团没有辜负党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斗转星移,六十年的时光,见证了内蒙古一机集团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第一辆用前苏联零件组装的中国造坦克走下流水线,充分显示了兵工一机人的聪明才智和冲天干劲,宣告了中国第一辆国产坦克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坦克的历史;32辆受阅主战坦克轰轰驶过天安门,提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防能力,从而拉开了中国坦克发展的序幕;而这些令人钦佩的战车,更成为捍卫祖国领土的守护神。

猜你喜欢

制造厂坦克内蒙古
第一辆现代坦克的“前世今生”
汽车制造厂水处理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T-90 坦克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超级坦克大乱斗
爱在内蒙古
影像记忆 艰难的起飞
核燃料元件制造厂流出物放射性监测现状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