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笔墨当随时代
2014-05-28高鑫
本刊记者 高鑫
人物简介:
言恭达,1948年生,江苏常熟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协文史馆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馆员,中国政协文史馆言恭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受业于著名书画家沙曼翁、宋文治先生,精多种书体,工篆刻、善绘画。作品参加过全国第二至第十届书法篆刻展、数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国际书法展和当代名家书画篆刻作品展,先后在500多次国家级、国际性和各类全国性展览中入选并数次荣获大奖。作品还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巴西、加拿大、美国、法国、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与地区交流。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和篆刻卷)、《中国当代书法大家》等500多种全国性专集,被选刻于全国各地100多处碑林,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1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收藏。书学论文多篇参选“全国书学研讨会”,选入《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出版《抱云堂》等书画专集与《抱云堂艺评》等专著,《当代书法名家》(字帖)及教材,参与合编《六体书字典》《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等。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切时如需。此言虽然朴素无华,却高度概括了中国书法的内涵和价值。笔墨当随时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艺术发展之必然。言恭达的书法艺术贵在用传统的审美意趣表现新时代主题,用看似传统、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出具有时代感的当代精神,更有艺术家深沉宽厚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笔墨中的家国情怀
言恭达倡导为人生而艺术。他说:“中国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同时也是时代脉象的彰显。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都显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人类精神的弘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怀素的《自序帖》、王铎的草书长卷、林散之的《论书帖》等,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结合,才使传统的书法艺术因此拥有了勃勃生机而绵延不绝。”在言恭达看来,文化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生活,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每一位文化人、艺术家,都应该有感恩时代、敬畏传统、关注民生、热爱自然的人文情怀,这就是社会的终极关怀。而对书法艺术创作来说,要有时代特质、传统特点和个性特色。
言恭达的书法不止于古典美,而是迎合整个时代的主题。在如今这个强调多元和谐的时代,他似乎有一种能力,就是将看似矛盾的因素和谐地统一在他的书法艺术中,作品中既让人感受到北派艺术的恢宏豪迈,又有南派艺术的清新逸气,既有碑的凝重、帖的醇雅、又有简的率真,可谓南北贯通、碑帖相融。更为重要的是,他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
近年来,言恭达先生创新性地以大草书法艺术长卷的形式展示中华文化,于国际间引起轰动效应。从2008年创作的奥运长卷——大草书“何振梁在莫斯科申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陈述演讲”,到2010年世博长卷“胡锦涛在欢迎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贵宾宴会上的祝酒词”,到2011年“世纪脊梁”大草书推动20世纪历史进程伟人诗钞,到2012年为伦敦奥运书顾拜旦“体育颂”大草长卷,言恭达先生用中国书画独有的长卷形式来诠释、记录历史,创造了书法白话文长卷的历史纪录,并用这种蕴含着东方审美密码的艺术形式,创造了格调高古、气韵生动的作品,传递东方文明的文化魅力和独特韵味,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让中国书法走出去
文化的民族性愈强,以其独特性,往往更具吸引力。书法艺术走出国门,绝不是艺术家单一到国外举办一次书法展览、交流参观,凡对书法艺术肩负使命感的书法人,都会把弘扬书法的艺术性、人文性作世界传播,当做应有的立场和态度。书法艺术要走出国门,就要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与国外优秀艺术平等地交流与对话。
言恭达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入笔下,方寸之间既有灵动婉转又遒劲有力。这些年来,他不仅连年上书“两会”提案,为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建言献策,又身体力行,频频走出国门,用书法独有的艺术感召力,和一个东方书法家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突破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
从2010年在联合国首届中文日活动推出展示中国语言魅力的作品,到2011年在美国夏威夷的APEC会议上举办个人书法展,并作“中国书法与东方智慧”专题演讲,以及2012年在“创意城市·2012伦敦美术大展”作为唯一受邀出席的中国书法艺术家,展出15米的大草长卷顾拜旦“体育颂”,言恭达先生为实践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中国书法走向世界,不仅是书法家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不仅如此,2013年,言恭达向北京语言大学捐赠人民币一百万元,设立“言恭达艺术文化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和资助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中外师生及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海内外书画艺术活动等。言恭达告诉记者,他希望能为培养各国留学生学习中国书法艺术尽一己之力。培养留学生使他们学成后将中国文化“带出去”。每个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回到自己的祖国,都会成为文化交流最具说服力的使者,而他们培养起来的书法兴趣,也必然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更多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慈善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篆籀入草的笔墨线条,是言恭达人格精神中“清、正、中、和、厚、朴”的艺术体现,这也是中国书道追寻的最高精神境界。而“敬天爱人”的处世信念、“和善敦厚”的为人之道,也让他在实现艺术追求和担当社会责任中,无愧于天地民生。
公益慈善已成为言恭达个人与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在他担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期间,每年都要组织全省的书画名家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每年都要支持省、市慈善总会的募捐、拍卖等活动。除带头捐作品外,多年来,言恭达还将出售自己艺术作品所积累的款项,无偿为各类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根据了解,自2008年至今,言恭达先生用出售个人艺术作品所得,资助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款项已超过1000多万元,这在全国书画家中是少有的。如为汶川、玉树、雅安等地震赈灾;积极投身到为全国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中;为江苏体育发展基金尤其是为南京市慈善总会捐资100万元建立“南京言恭达慈善基金”;为江苏省唯一的孤儿学校——响水县红十字博爱小学捐款125万元;为东南大学捐资100万元,建立“东南大学言恭达教育基金”;2013年,在全国政协“善行天下·政协委员公益活动”上,他又为雅安地震灾区和安徽贫困地区捐赠价值100万元的各类图书。
不仅如此,言恭达还始终将慈善作为文化来看待,在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在所提交的《关于慈善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等37个提案中,提出了要从学生抓起,自小培养慈善爱心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优良传统;并提倡全社会要将慈善理念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普及、一种民族的生活方式来推广。
在言恭达看来,有大爱的民族才是灿烂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文化人更需要具备淡定之心、悲悯之怀、忧患之思。言先生告诉记者,时代的本质是生活,时代的生命是民众。艺术家要在求学问、明事理中,回归生命的常态,要维护全社会文化利益的公平,体现现代人文关怀,召唤文艺责任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