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哲学思考
2014-05-28王冠玲
王冠玲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流形式。但是有些人对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认识的偏颇和实践的误区。有的抱着传统的单边灌输模式不放,拒绝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只是从形式上模仿小组合作,形似而神不似,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花架子,流于形式而无实际内容。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认识,缺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层次探究。本文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一番哲学的思考,力求揭示其本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能够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
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是具有强烈主动性、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教育活动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塑造,而在于唤醒、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我们要切记学生不是任意捏弄的泥块,他们是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而当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课堂上的实际过程时却发现:这一群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彼此分离的孤立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是被暂时阻绝的,每个学生只是被动地与教师发生单线的联系。这样的课堂,追求的是秩序井然、教师绝对地控制学生;而我们却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学生的感受。他们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是被控制的,他们是弱者,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上课就是折磨,他们在课堂上感到的是绝望、孤立、麻木、自暴自弃!
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欣赏,既有智慧的碰撞,也有情感的交流,成功与失败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不必患得患失,学生的“情商”和“智商”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好的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信。而后者往往更重要!
这不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所在吗?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以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分析,已经涉及了一些理论知识,下面主要阐述一下全新的“双主体”论。
对主体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关系论和实体论。关系论认为,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客体是被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主体是能动的,客体是被动的,这个主体就是人,而不是其他非人的东西,哪怕是同样具有生命的可以自主行为的高等动物。也就是说,其他动物是没有资格担当主体这一称号的。但是,理性的思考告诉我们,关系论的主体论是有严重缺陷的:首先,把主体完全等同于人类,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的。人的属性是复杂而多样的,不仅包括人的自然属性,也包括人的社会属性。如果把主体范畴仅仅局限于认识论范畴,那么它将无法包括人的全部的、丰富的内涵。其次,把主体和客体完全对立起来,人为地剥夺了客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是极其荒谬的。再次,不恰当地夸大人类的能动性和无视客观世界的自在性,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这样的认识论,反映到教育论上,就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主体”的含义是模糊的、混乱的,既有学生是认识主体的意思,也有教育要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意思。这样的教育理论,最终导致了这样的教育观念:教师是教育的绝对主导者和控制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
面对关系论的主体论的缺陷和尴尬,人们的视界逐渐突破认识论的局限,开始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主体,把主体看作为一个实体概念。苏富忠教授就认为:“主体是能自主行为的生命机体。”换言之,就是一切能够自主行为的生命都是主体,不仅包括人类,而且包括其他的一些动物。这样,我们可以简单化地把主体划分为人类主体与动物主体两大类。人类主体区别于动物主体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自觉性,人是自觉行为的主体。人不仅自主,更重要的是自觉,这是我们理解人类主体的关键点。所以说,人类主体的核心内容就是自觉能动性,这一本质性规定既把人类主体与动物主体联系了起来,也把二者从本质上区别了开来。
这样的主体论,反映到教育论上,就是全新的“双主体”教育论。简言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只不过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状态和能力方面各有千秋罢了。全新的“双主体”教育论把学生看作为生动发展的、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的、有情感、有欲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活动是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活动的重心要关注学生的内在感受,“单边主义”的课堂模式必须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必然。
理论的探讨代替不了实践的操作,但可以为实践提供方法论的启发与指导。本文的立意仅限于此。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育中心)
?誗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