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第一目击者”
2014-05-28张士国
张士国
受访专家:李宗浩,主任医师,教授。国内外著名急救、复苏、灾害医学专家。主持筹建并长期在北京急救中心担任领导工作。国务院有特殊贡献津贴专家。现任中国武警医学院、武警总医院首席急救专家。数十年来以巨大的热情从事医学科普的创作工作,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
大众健康:李教授,看您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会提现代医学急救理念,您一直在强调急救要从医生手里解放出来,那就请您给我们的读者具体讲讲,为什么一定要把急救从医生手里解放出来?
李宗浩:我们急救人员从接到病人家属电话到到达现场,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最快也要十几、二十几分钟,有时候会更长。在很多情况下,猝死等垂危病人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急救已经去世了,或者病人病情加重了。如果病人的家属或者现场的民众懂得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技能,有一些伤病者是可以得到挽救的;也可避免一些伤病者因为不正确的搬运方法而导致病情严重的后果。
我们传统的急救理念是,越是危重的病人,越需要医生处理,而现场的人往往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要么坐等医生来到;要么,赶紧七手八脚地将他送往医院。似乎只有医生才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救星”。这话也对,但绝不全面。现场最危重的濒死病人的情况,莫过于呼吸、心脏的骤停。而对于呼吸和心脏骤停的病人来说有一个“黄金时刻”:病人发病的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宝贵时间段。如果急救知识能大面积普及,现场就能及时开展急救,就能抓住这“黄金时刻”,为成功复苏和救治病人奠定基础。如果丢失了这个“黄金时刻”,纵有再高明的医生、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只能望而兴叹!现代急救医学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培训“第一目击者”,使尽量多的人懂得基本急救知识,学会基本急救技能,以便在“万一”的情况下立即发挥作用。
大众健康:我知道,您对现场急救提出了“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的原则,很精练也很全面,您能给我们具体解读一下吗?
李宗浩:这八个字看似普通,确是在我半个世纪的急救生涯里,历尽国内外抢救经验教训的反复提炼,成功与失败的冷静思考,科学与人情的严峻判别,进步与传统的客观认知后得出的。
具体来说,就是在“挽救生命”这件事面前,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了,面对急救的病人你首先要做的是挽救ta的生命。在救命的前提下,同时要想到ta存活后要尽量减少伤残,或者,当时的伤病虽不足以致命,但处理不当却可以引起或加重伤残。
比如一个垂危濒死甚至已经陷入临床死亡阶段的病人,在挽救生命过程中,很可能因为脑组织缺氧时间过长,脑细胞受到损害,尽管最后被抢救过来,但却遗留下智力的明显低下,甚至成为“植物状态”的人,这种结果是根本谈不上“生命质量”的。我想这绝不是“挽救生命”的真实含义。
大众健康:每次发生重大灾难时,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命链”的说法,您能从专业角度给我们讲讲什么是“生命链”吗?
李宗浩:“生命链”是指在城市完善的急救网络系统下,隐约存在着一条排列有序的链条。这条链,起自受伤害病人的现场,终止于病人送达的医院。这条链,是由一系列的抢救步骤组成。它错落有致,紧密相连,前后衔接,环环相扣。专家们将这条链称之为“生命链”。
大众健康:“生命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如何才能保证“生命链”的畅通呢?
李宗浩:首先,这个城镇必须有院外专业急救机构及健全完善的急救网络。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已形成“急救医学救援服务体系”。我国目前是在卫生局的领导下,以医疗机构的急救中心、急救站的运行所形成的急救网络。但目前在理论、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重大的急需解决问题,我们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生命链体系。
除了对上述专业机构、网络的要求外,公众具备相应的急救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生命链”,它是有四个越早启动越好的环组成,其实质内容即是“四个早期”,依次为: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早期通路是指路人、警察、同事、家属……即通常说的“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发现危重病人,应立即向专业急救机构,或就近担负院外急救任务的部门报告。
早期心肺复苏是指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前的空白时间,由“第一目击者”实施现场基础救护。通常需要具备的知识是:通过迅速判明伤病人的基本情况,需要立即抢救者,立即报告呼救;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救命、减轻预防伤残的措施。
早期除颤是心脏骤停以及其他猝死者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该环是由专业机构人员进行,即专门从事医院外抢救人员操作,称为院外急救机构,也称“救护车服务系统”。
大众健康:我们国家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大家应该时刻想到,灾难可能随时来临。比如,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交通事故。俗话说“车祸猛于虎”吗?
李宗浩:陆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它可以伤害任何人群和任何年龄的人,它的伤害远比空难、海难严重的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在公路上死于各种车辆事故者约有70万人。此外,约有1500万人受伤。也就是说,全球平均每50秒钟就有1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每2秒钟有1人受伤。
由于车祸引起伤害的因素很多,我想从翻车和撞车、机动车撞人、紧急刹车这几个方面来说说:
翻车和撞车:汽车在高速行进中,尤其在山间公路翻下,或者在高速公路上,汽车追尾相撞,或对面相撞,或汽车与火车相撞。此类情况造成的损伤很严重,多见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有头、颈部伴随腹部或脊柱、盆骨损伤,或大出血,严重者当即死亡。
机动车撞人:除可见上述损伤外,还常见损伤性窒息、多处肋骨骨折。老年人受伤较重,有时即使在相撞并不剧烈的情况下,也易致各种骨折,尤其是股骨骨折。
紧急刹车:常见头部外伤出血、鼻部损伤、下颌骨骨折及脱位。严重时人可从挡风玻璃处被抛出车唉,造成复合损伤,甚至致死。
大众健康:您能谈谈在车祸现场如何及时、正确的对伤者进行急救吗?同时,因为交通事故的处理涉及到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弄得不好,麻烦也会不少吧。
李宗浩:确实是。现场救援,一般是先救出人,再进行医学处理。
第一是头部伤害,这是交通事故最常见的致命伤。头部外伤的处理一般分为几方面,首先要检查伤者是否有重度头部外伤,查看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最好让伤者侧卧,头后仰,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心跳停止时行心肺复苏。
如头部出血较多,用加压包扎法止血。发现鼻孔、耳朵流血或流淡红色液体,说明是脊髓液外漏,病情严重。一定要让伤者平卧,受伤一侧向下,不可堵塞耳鼻,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如果喉、鼻大量出血,要保持头侧位以防窒息。
如有脑组织从伤口脱出时,不能加压,以免加重损伤,最好用消过毒的碗扣在脱出部位再包扎。
头部外伤后有头痛、头晕、短暂的神志不清,说明脑挫伤尚轻;如果出现瞳孔放大、偏瘫、抽搐、昏迷,那就是中度以上的脑挫伤。脑挫伤病人一旦出现频繁呕吐、头痛剧烈、神志不清加重,这说明脑压高,需做紧急脱水治疗,应速送医院急救。
头部外伤需要做透露CT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和骨折,其中许多病人需要做开颅手术来挽救生命。所以,一定要把颅脑外伤的人尽快送医院抢救。
第二是胸部外伤。如休克、呼吸困难、咯血和开放性气胸。这类胸部外伤的紧急处理措施有:
开放性气胸应尽快用无菌纱布封闭伤口,同时给予吸氧。今早送医院手术治疗。清除呼吸道的血液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停止时行口对口吹气的人工呼吸。出现休克表现时给予抗休克治疗。送医院时,胸部外伤患者以半坐位为好。肋骨骨折时给予包扎固定。
第三类损伤是脊柱损伤。一般为车以直接或间接的强大力量冲击受害者,造成脊柱骨折和(或)脱位、椎盘间突出等。针对脊柱损伤的紧急处理如下:对车祸伤员,现场严禁乱加搬动。要使伤员的头、颈、胸、腰处于“制动”状态,限制活动。颈部,立即采用“颈托”予以固定。搬运时动作一致、轻轻平抬或用铲型担架,脊柱板等平整硬直的担架搬运并予以固定。
大众健康:李教授,谈完陆路交通事故,再聊聊空中和水路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灾害吧,我们坐飞机时,往往在起飞前,会播放一段遇突发状况时如何采取紧急措施的视频,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的航空事件,让很多人谈“飞”色变。
李宗浩:飞机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应该说安全系数还是很大的。空难毕竟很少。有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年10万次飞机着陆中,发生飞机失事仅0.29次。只是一旦发生了空难,死亡率很高,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坐飞机不安全的错觉。空难和海上事故的比较少见,并且抢救落难者是专业部门的事情。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掌握一些乘机坐船过程中出不适应时常见、实用的急救知识更重要。
大众健康:对。那您就给我们详细讲讲这些实用的科学知识吧。
李宗浩:坐飞机时最常见的应该就是晕机了,对晕机包括晕船的防治方法是:既往有晕车、晕船史者应予注意,上车前1小时可服茶苯海明药片;或者贴晕车贴可72小时内防止恶心等症状。
同时,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容易使人感到不适,有人会出现耳痛耳鸣、牙痛头痛,十分难受,首先,如果患有严重中耳、鼻旁窦疾患,或患有咽鼓管及窦孔阻塞者不应乘坐飞机,治愈后方可乘机。同时,应学会咽鼓管同期法,具体操作是:捏紧鼻孔,闭口用力向鼻炎腔鼓气,以增加鼻咽腔气体压力而冲开咽鼓管。必要时可使用滴鼻净、索米痛片。发生严重耳膜穿孔出血者,应下机医治。
大众健康:今天话题范围很广。我还想请您谈谈中暑的问题。因为一来天气越来越热了,比较应景;二来我记得去年就出现了“致命性的中暑”的情况。
李宗浩:对于有中暑先兆症状及轻度中暑者,应立即就近安静休息,在通风阴凉环境下多喝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冰镇的淡盐水、绿豆汤,服一些防暑的中成药如人丹、十滴水及使用针灸等。
中暑较重者,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可在头部及腋下、腹股沟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同时可用电扇吹风以加速散热。如果能将病人置于有空调的房间,使室温降低又辅以上述物理降温则效果更好。必要时,还可用乙醇或冷水擦洗全身,并用电吹风降温。有浴池设备时,也可将病人浸于4~10摄氏度的冷水中,不断摩擦全身皮肤。
重症中暑者,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马上请医生救治。
大众健康:十分感谢李教授给我们聊了这么多,我们之所以要花这么多时间来讲这个公众话题,就是为了让我们能避免灾难、减轻灾难带给我们的伤害,让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