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吃货的权力变现
2014-05-27黄旻旻
黄旻旻
黄珂:迎来送往10万人,只会友人
自从1999年搬到北京望京之后,黄珂的家里就没断过席。
有人做过统计,15年来,到他家里吃过饭的,不低于10万人次。
望京西园606曾招待过胡德平和他的母亲——胡耀邦的夫人李昭。全球在世艺术家销售金额排行榜前10位的华人画家周氏兄弟,回北京时,都会来这里报到。李亚鹏、王菲、蒋雯丽、顾长卫也是座上宾。
“当初选在这个地方(望京)就是因为离着央美(中央美术学院)近,离798(艺术区)也近。诗人、音乐家、画家,他们喜欢来我这儿吃饭、喝酒、聊天,完了,又带着朋友再来。”早期的私人局渐成规模,每天晚上,606推杯换盏,高朋满座。
黄珂被朋友们称作“望京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但黄珂并不喜欢这个称呼。“人家孟尝君是为了复国,他是一个小国公子,收拾旧山河,通过养食客的方式,有计划招揽人才。我没有什么目的,大家喜欢我,喜欢我们家饭菜,尽管来。“
他内心里更向往成为“袍哥”。“袍哥”是指江湖上比较有脸面的人物,好多社会上的事,都寻求他们来主持公道。这种清末民初在四川、重庆风行的组织,是和青帮、洪门并驾齐驱的三大民间帮会。“说起袍哥文化,首先是仗义,内心特别的仗义。”
黄珂一再强调,“黄门宴”没有门槛,只要是朋友带来的都欢迎。但自带筛选功能的朋友圈为黄珂带来更多的是大咖、牛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朋友们对“黄门宴“的描述。
陌生人摸到门上,黄珂需要给人解释,这里不是施粥铺子,也不是慈善机构,只会友人。黄珂说自己不愿给“黄门宴”算账,“算账早就关门不干了”。一顿晚饭买菜就700多,还不包括自己准备的腊肉、调料、酒水、烟,雇佣厨师、帮厨的钱。在黄珂的茶几上,装水果的都是20公分高、口径30多公分的大玻璃篮。
黄珂的慷慨为他赢来好名声,媒体采访、出书、名人推介,名气见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结识他,能吃上“黄门宴“,进入这个小圈子,也被认为是至少在身份上获得认可的指标。吃饭的人自发组成黄友会,这个小圈子里不乏名流,有艺术家,也有生意人。一位朋友告诉黄珂,自己在798的饭馆生意一般,希望黄珂接过去,把自家饭菜做成生意。
黄珂拉上朋友二毛,开了“天下盐”餐馆,之后又开了火锅店。店里的招牌菜黄门牛肉,因为打着黄珂的名号,几乎成为食客们必点的菜。
黄珂并不操心自己的馆子,但因为名气,他成了店铺的活招牌。“我特别反对这个,把我的照片挂在那。后来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意,这是他们的活路,支持一下对我也没什么损失。”
更何况自己还是股东。
五岳散人:资深吃货淘宝变现
比姚博这个名字更有辨识度的是他的微博名:五岳散人。
姚博自我介绍原来做过记者,后来在一家外文报社跑生活口,渐渐觉得主攻美食这个活儿挺适合自己。他判断自己是不是会吃的标准是“一口能尝出来这个东西是什么玩意”。“有一天,和一哥们儿在日式铁板烧的馆子吃饭,我告诉他说:现在让你看看会吃是怎么吃。”姚博对吧台里正忙着烤肉的师父说:这牛肉大连某家牛肉厂的。“正做着铁板烧的厨师都傻了。”姚博颇为得意,“这就是经验,价格上,它一定不是澳牛,因为它比澳牛便宜,澳牛的油脂分布也更均匀些。和牛(日本牛肉)在国内禁止进口,也不可能。那块牛肉的纹理中国就没有几个地方能产,在北方吃,一定是这家厂。”
姚博对美食最初的记忆来自奶奶做的饭。他强调奶奶出生八旗世家,做饭很有一套。“八旗子弟,祖上当官,各地都有家厨,不像别人一样只吃一种,固定了味蕾。”
可坚持“深夜发吃”并不容易。“很多人自称是吃货,觉得自己很能吃,就让你天天这么吃也真吃不下去。”姚博说,过去十几年,自己很少在家吃饭。
“我去大董(大董烤鸭店),第一,坚决不等位;第二,从来不点餐,你觉得你这个做得好,够跟我这儿显摆一下了,就上这个;第三,我吃得到的东西可能跟你吃到的材料不一样,比如我想吃海参,你去是普通厨师做,我去就是厨师长,你吃5排刺的,我吃的就是6排刺的。”在吃货界的名声为姚博带来了便利,“这是一个互相尊重的过程。”
黄珂的“流水席”缘起随性,误打误撞“吃”出了个圈子,再悉心经营。而姚博在吃出经验之后,则想到可以把这种经验变现,他先是开了餐馆,然后着力经营淘宝店。
他曾实验性地为餐馆集资。“在微博上嚷嚷一嗓子:一人5000块钱,大家凑钱开一馆子就为了好吃。他自称得益于信任,“汇款集了600多万,其中7个小时之内到账400多万”。
比餐馆更赚钱的是淘宝店铺。去年年初,姚博拿到了一批“很奇怪的茶叶”——陈年铁观音。“我发了个微博,400盒,一下就没有了。当时觉得:这玩意儿能卖东西,而且不用给人回扣,是真正站着赚钱,不用去求爷爷告奶奶。”姚博看到了商机,随即决定:转型吧,着力线上销售。
去年,姚博的淘宝店赚了200多万,13个月里冲到了3皇冠,这需要至少5万个好评。
借助自己在某一领域的名声和信用来卖东西,姚博称之为“达人电商”。他对这种模式有自己的设想和打算,“别人都意识到,我是吃货,我吃的东西好,那我就把它变成现金,我去卖这些东西去,我有信用。”
姚博在美食上积攒的资源变成了现金流,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持续、深度地展示自己作为资深吃货的修养。他不需要刻意经营自己的形象,“这本身就是我自己的生活,我只要把生活展示一下就可以了。”姚博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很满意,”我就是每天都在吃。“endprint
沈宏非:自娱自乐吃出“舌尖体”
“我不是美食家,我就是个爱好者。”沈宏非显得格外谦虚,始终抗拒外界赋予他的“美食家”称号。他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总顾问,外界流传,《舌尖》带有沈宏非身上的气质。
沈宏非,被叫作沈爷,16年前,因为在《南方周末》开设美食专栏“写食主义”而蜚声美食界。“因为要写美食专栏,所以有的东西有必要去特别地留意一下。”沈宏非对《博客天下》说。
他多年从事文字工作,呆过的城市,都是讲究吃喝有腔调的地方——上海、广州、香港。
沈宏非对文字的驾驭和饮食文化的了解,让他的专栏生动活泼,幽默冷隽,用典精当。有评论认为“沈宏非本人和他的深明挑逗意味的专栏文字还有他对吃喝与时尚的融汇,对流行话语的随手拈来,都成了一种新的路数。”
2013年,沈宏非邂逅扬州评话大师杨明坤,后者成为了第二季《舌尖》第二集中的串场人物,在他的引导下,一个关于扬州点心的故事慢慢展开。
美食拓展了沈宏非的交际面。他曾在博客上晒出自己和陈文茜、王安忆、王朔的聚会照片。2007年,沈宏非在《天下美食》杂志厨房组织饭局款待王朔,主菜“动物凶猛”是一整条西班牙专递来的火腿,由沈宏非旗下的三位美女现场操刀主剐、上盘。而被王朔称为姐姐的王安忆,用沈宏非亲自采买的原料,下厨烧了一道私房菜——黄芽菜煮东海梭子蟹。
人们对名人交际的天然好奇,让沈宏非的名气越来越大。
2011年,CCTV纪录片频道制片人陈晓卿要拍《舌尖上的中国》,作为陈多年的朋友,沈宏非受邀任总顾问。舌尖一、二的解说词全部由沈宏非润色完成,网友称之为“舌尖体”。
沈宏非会在微博里时不时发一组“最难将息”深夜美食图,有评论认为,只要沈宏非说好吃的店就等于挂上了金字招牌。2014年,因为“好玩,还能挣钱”,沈宏非在网上开了自己的淘宝店,出售适合在网上交易的食材。仅在一周内,他推荐的东莞爆浆小肉弹前两批就被抢售一空。999瓶限量版秃黄油卖光后,又追加了一批猪油版秃黄油,即使卖598元的高价照样供不应求,眼下只能等今年蟹季才有货了。
古清生:有茶饮水饱
现在正是采茶和炒茶的忙季,古清生在神农架忙得不可开交。
2009年,古清生开始在神农架种茶。他喜欢喝茶,“没有茶我就不喝水。”古清生说自己已经走遍了全国的茶区,喝过了所有的世界名茶,“我相信我在神农架一定能培育出比所有名茶更好的茶叶。”
20年前,古清生背着包从黄石到北京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让自己声名远播的除了文字,还有美食。
1994年,古清生在《人民政协报》开设美食专栏,“自己喜欢做菜,做了就写,还挣稿费,”古清生说,当时在国内还没人写美食专栏。因为有过饥饿的记忆,自己对美食有一种天然的乐趣。
古清生喜欢南方菜,最看重食材,“食材好,你就用白水煮都很好吃,北方食材不好,土豆都是饲料,喂猪的。”
把自己能做的美食全写完后,古清生开始写吃过的东西,“今天烤鸭啤酒,写一篇,烤鸭和酒的钱就挣回来了,可持续地吃。”
古清生更爱好寄情山水。他曾开创行走文学的先河,边走边写,写人文、写地理,当然,还有各地美食。
他正在逐步接近自己的理想——培育出好茶。在过了自己这关后,他的茶叶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买的人主要是冲着古清生的信誉和招牌。
美食家蔡澜很喜欢古清生的茶,“前些时候,蔡澜问我在哪里可以买到,我说你不用买我送你,他不肯:我就是要买。”
古清生遵循宋朝时的茶叶做法,培育过程中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朋友大董(大董烤鸭创始人)试过他的茶后,评价“很独特”,并提出在自己的酒店帮古清生卖茶,“他问我多少钱一斤,我说3000块一斤吧,我给了他7斤,他打了21000过来,这卖茶比写稿子强啊。”古清生笑着说。
“我们村的农民一看到我回来就高兴,说我要给你采茶,因为能挣工钱。”但最初去神农架种茶时,当地政府曾怀疑他是骗子,他们想不通在大家都涌向城市的时候,古清生为什么做相反的选择。
茶叶生意做大后,地方政府也上门请托。政府希望古清生方便的时候宣传一下神农架,比如每天上微博,发个当地的照片。
不种茶的日子,古清生仍会“出去吃一圈写一点”,去年他去黄海垂钓,今年准备去鸭绿江和长白山,顺便给一些杂志写写专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