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模仿秀复活解新“闷”
2014-05-27马军
马军
4月10日,当台湾民众都将目光聚焦在走出“立法院”议场的“太阳花学运”的学生身上时,政治模仿秀节目《全民大闷锅》的原班人马邰智源、郭子乾、九孔等则走进中天大厦的摄影棚,为两天后即将复播的《疯狂大闷锅》录影。
由于对学运持否定态度,中天电视台在这段时间被学生诟病不少,不仅停放在“立法院”外的SNG车被学生贴满大字报,中天女记者在现场连线时也遭在场学生捣乱,举出“中天烂台”“快转台”的牌子干扰直播。学运最后几天,学生为抗议中天电视台的报道,还专门组织上百人的团队前去电视台所在地踢场,无奈气势不敌中天的员工方阵,败下阵来。
不过在《疯狂大闷锅》的第一期节目中,上演的却是一出反转剧。由陈汉典等人模仿的学运领袖试图冲入中天电视台,“自黑”的方式着实让人感受到这家泛蓝电视台的诚意。
学运点燃了沉寂一时的台湾政坛,原本因为缺少选举而日渐式微的政论节目再度有了新话题。政治热情开始延烧,娱乐至死心态依旧,二者的交织之下,《全民大闷锅》应时复活。
因在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中担任助理主持而走红的陈汉典,这次在《大闷锅》中模仿学运领袖林飞帆。洪都拉斯模仿的是王炳忠,后者作为挺服贸的新党青年委员会主席,因学运期间的各种言论而爆红;“宅神”朱学恒也出现在了节目中,“前立委”邱毅曾把象征学运的向日葵说成香蕉,当邱毅在政论节目上讲得口沫横飞,朱学恒就在一旁一直吃香蕉以示抗议。
作为以政治新闻为素材的恶搞节目,《大闷锅》的命运与台湾时局始终有着脱不开的联系,节目的最早雏形一直可以追溯到台湾解严初期。
1986年,台湾正式开放党禁和报禁。很快,台湾的电视屏幕上就出现了一档以黑色短剧为形式讽刺社会现象、用闽南地区特有的皮偶模仿政治人物的节目。这档节目的制作人就是《全民大闷锅》的制作人,被称为台湾娱乐节目鬼才的王伟忠。
不过当时的舆论场依旧被国民党党政势力把控,电视上只有代表党政军势力的老三台,即“中视”、“台视”和“华视”,这档黑色短剧节目的出现只是惊鸿一瞥。
直到1995年,台湾爆发“党政军退出三台”大游行。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更是要求公职人员不得投资广电事业。2005年,“行政院”又通过条例,规定“华视”走向公共化、“台视”走向民营化、“中视”走向非党营化。自此,政治势力在制度上对电视台的干预才告终结。
台湾最早的政论节目为了凸显中立公正,通常会请来一蓝一绿两位政治人物,外加几个媒体人,但这些节目后来的颜色倾向越来越明显,虽然每家媒体都号称是“来自中坜(中立)的李姓(理性)客官(客观)”,但实际上每个新闻台都有自己的颜色。
国民党建议党员不参加亲绿媒体的节目,民进党则建议党员不参加泛蓝的节目,两极分化的媒体立场让深蓝深绿选民各就各位,蓝营看蓝台,绿营看绿台,但位于政治谱系中的中间选民则苦于政论节目的选择。
就在此时,《全民大闷锅》异军突起。模仿的形式让演员们的言论免责,也让隶属于不同阵营的政治人物们有了同场交锋的可能,甚至不同世代的政治人物也能来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民进党去中国化,修改中学教材时,《全民大闷锅》就曾不止一次安排郭子乾扮演孙中山,对唐从圣扮演的陈水扁大加挞伐。
《大闷锅》的走红,除了节目主轴中你来我往的政治对话之外,针砭时弊的各类短句也令节目增色不少,其中播出最久的“阿洪之声”最有代表性,它模仿和讽刺的就是在台湾流传已久的地下电台。
“阿洪之声,欢迎大家来呛声”,一段开场白过后,洪都拉斯扮演的台湾南部电台主持人开始了播报。播报中,只要是绿营的观点,阿洪都会提出表扬,而只要是对绿营观点的批判,阿洪都将其称之为“阿共仔的阴谋”。
模仿的形式让演员们的言论可以免责,
也让不同阵营的“政治人物”们有了同场交锋的可能。
1996年台湾第一次大选前后,地下电台数不胜数,绿营支持者将只有一个频道的收音机送给当地农民,成为他们了解时政的唯一渠道。2008年,海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铭清访问台南,“似乎每到一处都有抗议民众围追堵截”,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行程早有类似“阿洪之声”式的地下电台在全程直播。
这种地下电台时不时还会加入卖药广告,令其成为台湾严肃媒体不齿的对象。《全民大闷锅》对这种台湾媒体乱象的模仿和讽刺,着实像其“解闷,救台湾”的口号一样,解了观众对政治与媒体乱象的闷。
对此,台湾《天下》杂志曾分析,《大闷锅》代表着台湾民众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暂时释放情绪的出口。王伟忠也称“我做节目,长久来就是反映台湾社会问题,2004年台湾大选之后,很多议题让民众变得很闷,谈话节目泛滥,又解决不了问题”。
可解闷的《大闷锅》也不能自外于台湾政治节目的外散效应。若不是邰智源常年在节目中夸张地模仿张铭清,张铭清也不会在台湾有如此高的“人气”,更不会被围追堵截招致殴打。张铭清台南遇袭后,邰智源还亲自登门拜访道歉,向张铭清表示慰问。真正实现了模仿者对被模仿者的和解。
很多台湾政治人物都喜欢在这个受人关注的节目中露脸。民进党美女“立委”邱议莹就曾多次致电王伟忠,以演员阿ken长得太丑为由,要求其必须更换模仿自己的演员。王伟忠对此回复,我们的演员数量实在有限,要不让白云(《大闷锅》体重超过200斤的演员,以模仿陈菊、颜清标、连胜文等台湾胖子政客闻名)来模仿你?
《大闷锅》在播出期间得奖无数,但由于周一至周五日播,加上节目定位模糊,既要和政论节目争夺市场,又要和娱乐节目争夺收视率,双重压力之下,节目的收视率在2008年后一直呈下降趋势。
话题天王陈水扁有很多可以恶搞之处,但马英九的执政早期却一直波澜不惊,不仅让《大闷锅》感到很闷,政论节目也普遍遇到滑铁卢。2012年马英九连任后,台湾绿营资深政论节目《大话新闻》停播改版,蓝营大牌节目《2100全民开讲》、《新闻夜总会》也相继关门谢客。《大闷锅》虽然历经几次改版,从《全民大闷锅》改成《全民最大党》再改为《全民大新闻》,依旧没能逃脱关门的命运。2012年初至2014年底将近三年时间台湾没有大型选举,政论节目实在无法找到足够的题目来支撑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讨论。
这段时间台湾政论节目的最明显倾向是:政治八卦越来越少,关注的具体议题越来越多,节目嘉宾也从以前的政客、媒体人逐渐转向一些专业人士。在瘦肉精美牛、核四厂、台湾食品安全风波等几次事件中,原有的针锋相对的政论节目逐渐转型,成为了专业知识的提供者。
今年年初,刚刚从“总统府”发言人位置上退下的罗志强接下了一档名为《黑白相对论》的政论节目,为博收视率,第一集就将主题锁定在2016年大选。但等收视率统计出来之后,这个节目很快就又下架了。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太阳花学运、反核四运动等公民运动给了政论节目和《大闷锅》等准政论节目新的议题。被一人一票式的民主洗礼出基本素养的台湾民众又遇到了新课题—如何理解和应对民主化之后出现的公民运动。
台湾政论节目似乎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巅峰时期的样子,缺乏观点的民众需要名嘴们的立场,不同立场的政客需要展示观点的舞台。新一轮内斗也让《大闷锅》式节目找到了话题。此次《疯狂大闷锅》的复活,正是基于如此背景。
几十年的发展让台湾的多数民主已经成为常态,如何迈向更高阶段的共识民主,成为了台湾民主政治新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立场鲜明的严肃政论节目能够提供的,或许还不如插科打诨但意味深长的《大闷锅》来得更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