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光

2014-05-27简宽

新青年 2014年5期
关键词:雨景支教窗户

简宽

1.

一个下午,我站在教室窗口,观看窗外雨景,窗户紧闭。

雨一排排由远处移置窗前,雨景很美,雨势巨大。草地、街面、屋檐、大树上劈啪作响;来不及归去的鹰,在雨柱里穿行,发出刺耳的尖叫;慢吞吞走在街上的放学孩子,惊叫、欢呼;摆地摊的人们慌忙收拾,躲入陌生店铺;小狗、猫,仓皇乱窜,一片混乱。

我看得入神,干旱地区少有的大雨,让所有人猝不及防。但也淋得心甘情愿,欢天喜地。

一个被困教室的学生,见我如此出神,说,老师,你可以打开窗户。我回答她,雨水会喷进来的。她继续说,不会,我们这的雨,不一样,随后顺势推开。

一阵冰凉袭向了脸部、颈脖、上身,但不是雨,是雨气,像冰刺骨。浑身打了个激灵,然后一阵神清气爽,如同置身冷库中。

我们都喜欢雨,喜欢看雨、淋雨,学生继续说,靠着窗户,眼神流露久违的色彩。这样的旱地,一年能够有几场这般的雨,是少见的。这些常识去前从资料上就看到,许多资料仅是书面,只有身入其境,才能有体会、领略和感知。

然后看见有许多人,大都是小孩,也有大人,进入雨中。疯狂奔跑,打雨仗,伸开双手,拥抱雨柱,欢呼声、叫喊声一片。

雨对他们非常重要,圣洁宝贵如同生命。她说,那个下午,后来那个学生拉起她的手,带着她也冲进了雨中。这一生没淋过那么舒畅的雨,从未有过,浑身透透彻彻,酣畅淋漓,似乎所有的细胞,连同天灵盖,都被打开了。

2.

刚到第一周,几乎每个晚上,都独自坐在教室里。

静静坐着,白天的工作令她疲惫。吃饭、上课、改作业、午休,皆和学生在一起,几乎都在那间教室,以及隔壁的窄小办公室。空间狭小拥挤,嘈杂纷乱,令她抑郁不堪。

没有开灯,从小就是对光敏感的女童。在家的时候,除了台灯,电视荧屏的光亮,卧室小壁灯,其他大灯一律不用,只是装饰。偶尔有朋友来,嫌太暗,欲开启大灯。她就慌忙阻止,抵抗极其强烈,强烈灯光会令她晕眩。

静默,想白天的事,以及支教以来的感受。当初选择去,名义上是体验,实质是为了逃避那种光华得令人迷失方位的都市生活。父母皆地位显赫,从小一切都随了他们安排,没有自由和独立,她终给自己做了一回主。那种脆弱、干涸、贫瘠的环境向她发出了昭示,愿意为一次自己的执意和斗胆冒险。然而,高山围绕与世隔绝的村庄第一眼就让她窒息,荒凉有时真的令她十分害怕,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只有对比才能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可以遵循的生活准则。

坐着许久,思绪走了很远。突然,灯就亮起来,我吓了一跳。她说,是班级的班长找她来的,操场上在举行联欢会,很热闹。

老师您为什么不开灯呢?班长问。

我不喜欢亮。说完她就后悔,因为他是一个学生,可那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指令。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班长随口背出,柏拉图名言,是刚去的时候,她告诉孩子的。

如此妥帖的用在那个场景,简直完美至极。

耳熟能详的名言,也许谁来重复都是平常普通,意思如此浅显,无需深入阐述,可它却出自一个孩子。她说着,眼里闪烁着光芒。

3.

暮色四合,她打开灯光。

我们给予身边人的负担,遭遇变故、重新选择,这些都不是难题。即便重大如生活形式产生了变化,那也只是对曾经的总结和完成。终止一条路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走完,一切如此。把这种态度和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才是对生活本身做出的挑战,言辞真切,语重心长。

工作生活遭遇诸多不顺,深陷抑郁樊篱。拜访了她,她讲述支教的一些故事,以及曾经的迷惘、逃避、抗争,内心覆盖的阴影,用一种自身的体验阐述一种乐观与光明。

在灰淡发蔫的那些日子,这些微小细节的聆听令人振奋,之后对生活和命运更加敬畏与积极。

她是我的大学老师,今年又去支教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雨景支教窗户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叶敏作品赏析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雨景
爬窗户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大雨之夜
窗户知多少
写微诗的时候,想起雨景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