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方法·解读·拓展
2014-05-27胡素梅
胡素梅
当前,语文教学中高耗低能的情况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自主生成
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作为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的放矢,高效学习。如:我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制订教学目标的。师:我们先商量一下,怎么学这篇课文?要完成哪些任务?生:首先要认识这课的14个生字。师:好,我们除了要记住这14个生字的读音,还要记住这14个生字的字形。师:(板书:认识14个生字)还有吗?生:我觉得要求写的生字中有两个鸟字旁的字“鸭、鹅”很难写,我们应该要把它们写好。师:他添加了一个目标。(板书:会写“鸭、鹅”)还有吗?生:我觉得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必须把它读熟。师:他也添加了一个目标,熟读就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板书:熟读课文)生:我还想知道丑小鸭名字是怎么来的。师:好,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探究丑小鸭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板书:名字的由来)师: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完成这四个任务……这样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也仅是一种尝试,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进行,更多的时候,应将教学目标自然地分解、融化在教学环节之中,关键的是,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要。
二、方法,有效探究
1.教给自主读书的方法。一是读提示。很多学生一拿到课文,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往往忽略了课文的提示与习题,因而对学习要求茫然无知,自然不懂得从何学起。所以,要引导学生课前认真阅读安排在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和课文后面的习题,初步了解文章的编排目的和学习要求。二是读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从容应对自己能知会的内容,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三是读重点。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和精彩片段,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有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是读疑惑。即学生在自主读书、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在形成的新问题上做记号,提交小组或班级交流研讨,在解疑中获得新的认知。
2.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一是质疑课题。要紧紧抓住课文题目,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教学《花钟》一文,就可启发学生:普通的钟我们都见过,你有见过用花做的钟吗?让学生齐读课题,读完后问:此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花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花钟是用哪些花做的呢?有的说,花钟真的可以报时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质疑关键词句。如教学《草船借箭》,引导学生围绕文中关键词“神机妙算”提出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首先算到了什么?为了保证借箭成功,他还算到了什么?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思考,从课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鼓励学生互助解疑,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解读,把握核心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所蕴涵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而一节课仅仅四十分钟,如何把握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发挥它最大的有效性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的学习情况大胆地处理教材,选择最有价值、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教学。
1.找准切入点。我校一个老师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没有过多的渲染与铺垫,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开门见山地切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1课《老人与海鸥》,看着课题猜猜看,课文写了什么?一个学生说:“写了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对,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个场面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然后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写了两个场面,一个是老人爱海鸥,另一个是海鸥爱老人”,“写了两个场面,一个是老人对海鸥的爱,一个是海鸥对老人的情”。“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就切中了课文的要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动动笔,把描写‘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对老人的情画出来,细细品味,开始吧!”因为找准了切入点,少了花架子,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学生当然学得高效而省时。
2.抓住关键句。不少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子,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句子,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文。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和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这对父子经历了什么?父亲为了做到“和儿子在一起”在地震中是怎么做的?儿子为了做到“和父亲在一起”在地震中又是怎么做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父与子的了不起。这样的教学,切中要害,方向明确,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住文本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乐趣。如教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我说,孩子们,课文结尾写到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课文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乌鸦和狐狸又会有怎样的后续故事呢?想不想当小作家?“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赶紧拿起手中的笔,展开想象,当当小作家吧!”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当堂练笔。后来组织学生交流,发现学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这样的拓展练习,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的表达力。当然,并不是说,每篇课文的学习,都要安排这样的练习,要因文而异,进行适度、适量的拓展链接,把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