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养“语言”之根 丰茂“语文”之树

2014-05-27林锦灿

新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天鹅小河文本

林锦灿

如果说语文是一棵树的话,语言应该是树根。只有根系发达,根深蒂固,才能使大树在任何环境任何气候中都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因此,丰茂“语文”之树,应从滋养“语言”之根开始。

一、初读,理清语言的脉絡

在阅读教学中提炼主线,能删繁就简,让老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步起来,后续的品读也会因此而有所依托。

1.从题目提炼主线。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就可以从题眼“壮”来探求主线。教师提问:为什么是“五壮士”,不说“五勇士”“五战士”或“五烈士”呢?请大家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五位战士哪些方面可以称之为“壮”?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归结出了“接受艰巨掩护任务的‘壮心”“引敌人上绝路的‘壮志”“狠狠歼灭敌人的‘壮举”“宁死不屈的‘壮语”“毅然跳崖的‘壮气”。这样,就形成了围绕“壮”字的几个问题情境,为学生研读、交流创造了条件。

2.从关键处提炼主线。教学《毽子里的铜钱》时,出示句子:一位(?摇?摇?摇)的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两个(?摇?摇?摇)的烤山薯给我“吃”,“我”取出毽子里(?摇?摇?摇)的铜钱给老人。引导填文中的关键词“亮晶晶 热烘烘 栉风沐雨”,由此揭示学习目标:着重从生活艰辛的老人、热烘烘的烤山薯、亮晶晶的铜钱这三个地方进行深入学习体会,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善意。

二、质疑,探究语言的奥秘

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引导学生探究语言奥秘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深入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获取情感体验的过程。培养语文质疑探究能力,应以阅读实践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先导,多形式展开。教会学生从课题处、关键词句处、看似平常但含义深刻处生疑;通过反复默读、朗读、思索、讨论解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处在求知若渴、一吐为快的状态。

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寒冷的冬天到了,大森林里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雪,地上全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整个大地像铺上了白地毯,要是在上面走一走,跳一跳,还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呢。瞧,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画家)什么地方的小画家?(出示课件:雪地里的),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了些什么?他们是怎么画的?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真好,相信你们会学好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质疑、析疑、释疑,在主动的语言实践中触摸文本、思辨感悟、运用表达,不但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品读,积淀语言的感觉

教师要想方设法带领学生潜入语言的感性世界,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细节中,品读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词句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方法的内涵与鲜活的形态,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如苏教版四年级《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率先破冰与众天鹅合力破冰是重点,也是引领学生品味文中鲜活语言,感悟老天鹅形象的点眼之处。在本段的教学中,我采用反复品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朗读“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接着,又是第二次,第三次……”这段内容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重重地扑打”这一举动,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老天鹅拼命从高处往下冲,可是冰面只有一丝颤动。我就问学生:“怎么办?”“再冲一次!”“于是,这只老天鹅又腾空而起——”学生怀着更加高昂的情绪朗读这段话。接着问学生,你们从稍高处往下跌过吗?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扣住“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胸脯和翅膀”等词语,想象体验,畅谈感受。接着我再次激情引导:“冰面已裂开一条小缝了,快,再冲一次!”于是学生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体味到文章所蕴涵的感人的生命之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震撼、心灵的洗礼,与此同时,课文的语言滋养了学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四、朗读,凸显语言的魅力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的有效通道。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训练,与文本语言充分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有助于对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乃至于活用、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课文中蕴含深刻的道理感悟得更加深刻、全面。在教学《小河的歌》时,我以“读”贯穿始终,先让学生带着这一“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问题进行初读,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为什么这是一条明亮的小河、快乐的、绿色的小河”?然后让学生再读,小河正唱着一曲什么歌?学生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小河正唱着一曲明亮之歌、快乐之歌、绿色之歌、欢乐之歌……可见,学生已经把诗读进心里,读出诗歌的意境。

五、表达,夯实语言的根基

阅读,从教学角度来说,不仅是一个发现、吸纳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探本求源的思维过程,更是探寻文章的作者怎样选材布局、说理抒情,从中体悟情感,达到言意兼得的过程。对于文本语言形式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悟”上,还要立足于儿童实际,循着“言语实践”的最佳路径,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迁移写作方法和文体知识,在表达的实践中增长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个性,最终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学《三月桃花水》,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喷水池再仿造例段写话。因为有了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有了可闻可感的场景,学生的表达就会产生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的质的飞跃。此外,作为语文老师要格外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并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运用,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积极灵动的语言。这样日积月累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宝库,扎实语言之根。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天鹅小河文本
贪吃的小河马
清澈的小河
Evalu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c Injury by Traditional Drugs
一张图看天鹅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天鹅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