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艺术 彰显“诗笛”办学特色
2014-05-27苏伟毅
苏伟毅
学校要有特色,学生要有特长,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要有独特之处,重视特色办学品牌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要有底蕴,学生要有涵养,环境氛围及育人行为应具教化之功,重视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学校是一个人才培育与成长的地方,也是一个文化依托与传承的特殊场所。
一、办学现状的思考
(一) 对“特色学校”的忽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纲要明确强调要注重学校的特色发展,可现实中,统一的办学模式,造成了学校教学机械化,漠视了个性特色的创新发展,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变成一种复制行为,人才培养也模型化。假如所有的学校都一个模子,所有的学生都一个样子,将不可思议。
因此,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倡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所学校建立特色是非常重要的,特色教育往往是转变学校形象的一个突破口。”其实,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发展的历程也不一样。只有根据实情办学,教育事业才会蓬勃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特色的学校,才能培养有个性、能创新的学生,不拘一格出人才。
(二)对“文化艺术”的漠视
在过分功利化教育的怪圈下,教育目的、内容往往围绕着“实用”“训练”而显得极其狭窄,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教育出现了漠视、缺失现象。我们以有着悠久的传统优秀文化艺术而自豪,但提及中国,有多少人会联想到“文化艺术”?虽偶尔也会炫耀“伟大的祖先所创造的悠久历史文化艺术”,可又有多少去传承、创新?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文化艺术常成为可有可无的一种附属物,不管是硬件的添置,还是师资的配备,或是课程的设置,都没有引起重视,偶尔有之,也是像阵风一刮而过。对学生文艺素质的培养却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普及教育的“放羊”式和支撑门面的“精英”式。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特色办学的实践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教授在解读“纲要”时提出:“形成一个领域的卓越——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在特色“领域”的定位中,我们认为可从办学理念特色、办学模式特色、学校文化特色、学科课程特色等进行探索。我校创办伊始就重视对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选准以“文化艺术”为突破口,确立了“诗笛”办学特色——即让全体师生都“会吟诵诗词三百首,能吹奏陶笛一小把”。以此,渗透、加强人文教育,让全体教师学生,在优秀文化艺术熏陶中,涵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
(一)吟诵诗词三百首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语言凝练,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我们从这几方面来探索实施。
1.编写“诗词课程”。
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遴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三百首作品,内容涵盖春、夏、秋、冬,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咏物、咏史,乡野、纪游、军旅,社会、人生、艺术等类别,根据小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按1~300序列编排,分为12个学期,每个学期二十五首。
2.启动“三读行动”。
“一读”,美文欣赏三分钟。每天早操后,由学生上台进行三分钟的诗文朗诵,让全校同学欣赏,每天一个同学,按班级依次轮流;周一升旗仪式后,启动“每周一诗”诵读,复习上周诗词,带读本周诗词;每天语文课前候课三分钟,由诗词引读员带领全班诵读“每周一诗”。“二读”,课外阅读三十分钟。要求学生在家,每天要确保半小时以上的课外阅读,并多鼓励、引导学生经典阅读。“三读”,诵记诗词三百首。每学期诵记诗词二十五首,小学阶段诵记诗词三百首。
3.构建“诗廊文化”。
(1)主题诗词。一是楼梯景观文化,在东、中、西、南四个楼梯分别布置有关“春夏秋冬”“江河湖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的诗词。二是走廊教学文化,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品行教育,以及小学教师的师德行为,用诗词形式布置楼层的学习文化、办公文化,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布置教学楼各层学习文化,主题分别是“立志篇、敬爱篇(爱国篇)、学习篇、诚信篇、惜时篇、友情篇、创新篇(哲理篇)”,第十楼是行政办公楼层,布置办公文化为“创业篇”。
(2)年级诗词。学校将要求诵记的三百首诗词,统一制作“诗框”,按每年级五十首置于该年段教室走廊外墙。“诗框”内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诗签”,标示诗词的题目和作者,并按照1~300编序排列;另一部分是“诗语”(诗词内容),由就读该班的学生动手进行个性化布置,除了有诗句内容外,也可绘上意境图、注释、赏析等等,随着学生就读年级、班级的变化,年年更新,让校园文化与学生进行互动。
(二)吹奏陶笛一小把
陶笛源自于古埙(古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古老而别具特色的陶土制作的乐器,有着独特的音效。学校通过“两本”“两培”“两训”进行传习。
1.“两本”。
重视陶笛教学校本研究,习练演奏技巧,探索教学方法。开发陶笛校本课程,一方面结合小学音乐课本,选取部分歌曲,编成各个学期陶笛吹奏练习曲;另一方面,将部分朗朗上口的古诗谱上曲子,用于陶笛吹奏和学生吟唱;再一方面,选取一些闽南童谣、泉州地方歌谣,铺成陶笛吹奏曲,力求做到在吃“国宴”盛餐时,也炒些特色“地方菜”。
2.“两培”。
联系专家辅导培训,校内自我学习培训相结合。学校先后邀请福建省陶埙陶笛专业委员会赵亮会长、林烨副会长、林毅坚秘书长等行家,到校给全体师生进行陶笛吹奏指导、开设陶笛教学专题讲座,开展陶笛师资培训活动,经考核合格者,由福建省管弦学会授予《陶笛教学资格证》。学校也选派教师参与陶笛艺术委员会举办的培训活动,并带动校内的自我培训。
3.“两训”。
确保师生训练时间,每周教师例会前二十分钟,进行全校性的教师集中训练;每周全校各班开设一节三十分钟的陶笛校本课程,每年段设立普及班、提高班,普及班由正副班主任下班教习,提高班由音乐教师进行指导。
通过“诗笛”,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触摸传统艺术的灵魂,在幼小的心灵中植下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不断去弘扬与创新。学校也不单是纯“做技能”的习练,更从追求并“做文化”层面去探索与实践,力求让传统文化与艺术走向融合,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涵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每年通过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展风采;每次文艺会演,师生陶笛合奏曲都作为压轴戏。在孩子们的带动下,“诗笛”声飘进千家万户,成为市区的一道风景。在“福建省第四届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暨校长论坛”中,我们这一做法与成果获得一等奖,评委会评定如下:“有理念、有思路、有目标、有举措的特色的探索与实践,值得称赞;有可行的、地方的、有效的全员参与,普及性的特色与实践,更值得推广。”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