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歌《小池》的教学谈“链接”

2014-05-27汤云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泉眼小池荷叶

汤云玉

诗歌,以其语言凝练著称,与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的语言更具张力,因此也更能给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其蕴含的无言之美也最具优势。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曾引用过一位外国教授的话:“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帮助学生领略经典诗歌的妙处,让孩子们见识经典,才有可能由感而发,由心而发地爱上经典。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巧妙建构起各种知识链接,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直观地展现诗歌意象,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经典,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一、链接作品,感受别样之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同为杨万里的作品,二者都描绘了夏日之美景,姑且不论诗歌背后的隐喻是什么,单就展现的画面而言,前者更为绚烂,后者更为柔和。如何让孩子感受其意境的不同?“诵读、想象”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1.学法铺垫

在课前几天,我出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及作者,让孩子们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读一读,再谈谈发现。眼尖的孩子马上说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小池》的作者相同。再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荷花”这一景物,很快认识到这是写夏天之景的诗。之后的学习,围绕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一问题进行,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头脑中浮现的表象。接着展示课件中的画面,引导孩子们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将荷花的颜色、形态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多形式地鼓励孩子将体悟到的感情放进诗句中,大胆地诵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是多么宝贵呀!他们时而深情,表现自己对此情此景的眷恋;时而兴奋,似乎为见到这难得的美景而激动不已;时而低缓,为在如此美妙的情景中送别好友,感到不舍……

有了这样一次学习的经历,孩子对“如何学诗”有了些许的认识,为教学《小池》作了方法上的准备。

2.学科链接

古诗固然存在“无言之美”,有的专家提出不要将经典变得过于直白,但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抽象的画面、情感的领略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直观而又能将自己的理解置于画面中,是一个难题。于是,我请美术老师利用美术课,在对孩子进行荷叶、荷花的绘画指导后,让孩子将自己看到的“荷池”之景描画下来,并上色。

虽说学生的画艺显得幼稚粗糙,但画上或浓或淡的色彩,或开或合的姿态,或疏或密的荷叶(花),无处不能展现孩子独特的体验。

3.课外积累

就诗教诗,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原地踏步。教会孩子用知识的钥匙,不是让孩子只开一扇门,只学一首诗,而是学着用这样的方法,去打开其他的门,去学习其他的诗文,去与文字打交道,感受诗中的种种奥妙,领略中国古诗文化的精彩纷呈。

如在教学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后,让孩子读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及其他写夏景的诗作,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抓紧课前、晨读时间,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品味风格各异的诗展现的不同的夏之美,让孩子们时刻“见识经典”。

二、链接感受,品味经典要素

《小池》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小池》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1.调动情感,品“惜”

第一句诗中写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查阅各种资料,无不解释为:泉眼无声地淌着细流,好像十分珍惜那泉水。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这样的解释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的——水流就流呗,有什么好不舍的!甚至会误读为“要珍惜用水,不要浪费”。对于这样的情况,正如之前说的,我认为要将这“惜”字中包含的情感转化为直观的、孩子可感的体验中。于是,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看图片认识泉眼、泉水,了解二者间的关系。

(2)泉眼是妈妈,看着亲爱的孩子——泉水渐渐地远去,你们听,它在说什么呢?

泉眼是朋友,见到小伙伴——泉水向远方缓缓地流去了,小伙伴之间又有怎样的对话呢?

(3)带着这样的不舍得,请读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妈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触发点,抓准了这个点,何愁孩子不能将“爱惜、不舍”之情源源地流淌出来?

2.设置“魔镜”,品“爱”

“树阴照水爱晴柔”, 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突发奇想:难道只有婀娜的树才爱以水为镜?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我大胆地设置了一面“魔镜”,这一“照”,照出了不同的“爱”。

(1)展示池水图,说说这样的水面你会想到什么。(镜子)

(2)是的,这是一面魔镜,能照出身边事物的心声。

看,亲爱的大树伯伯把自己的影子映在水面上了,听一听,树伯伯正在说什么呢?

旁边的柳树姑娘,照着这面魔镜,她在做什么,说什么呢?

小树兄弟,你们在微风的吹拂中看到什么,又想和小朋友们说什么呢?

是呀,周围的一切不论是谁,不分年龄,他们都爱美丽,都喜爱这晴天里美好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倾听心声,品“立”

荷池之美令人动容,更吸引了小精灵——蜻蜓为之倾倒。“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将初夏荷池的美,以静态的方式“静静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令人不能不屏住呼吸,生怕惊走了这“小可爱”,破坏了难得的宁静与美好。在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后,孩子对荷之美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之有了学法之基,倾听蜻蜓之心声,拉近了孩子与这美好的距离。

(1)(出示荷叶图)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荷叶吗?(绿油油的,有的圆圆的,像大玉盘,有的尖尖的,还没有展开笑容……)

(2)这么多姿多彩的荷叶吸引了许多的好朋友,有……,有……,还有……,快看,那只小蜻蜓立在尖尖角上,它在和水中的鱼儿说什么?和空中飞过的鸟儿呢?停在尖尖角上,它又在想什么呢?(指导读三、四句)

三、把握学科特点,确保链接实效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阅读课要上得像“阅读课”(崔峦),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那么诗歌的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如何把“语文味”上出来呢?

从本课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中,不难发现:不论是与生活的链接,与情感的链接,与方法的链接,我时时刻刻都不曾离开语言的训练。为了让语言训练更好地服务于诗歌教学,反之,也以诗歌教学为踏板,切实进行语言训练,我巧妙地将语言训练融于涵泳文字和情感体验之中。

“涵泳”是学习汉语文的一条重要经验。“涵”,《辞海》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是“游于水中”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学习汉语文要沉浸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去细细品味、反复体会。在训练中融入了情感,训练就能让孩子心动,在心灵上留下印记,成为其生命感受的一部分。

要点一:适当降低难度,寻求共同话题。

凝练的诗句中总能包含一些“诗眼”,它们大多是一个字,透过一个字,如本诗中的“惜”“爱”等,要让孩子感受到其中的精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将诗句中的情景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创设孩子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进行教学对话,才能拉近诗歌与孩子间的距离,让孩子打开“话匣子”,在交流中“润物细无声”般地悟情。(具体教学内容见前)

要点二:提示表达方式,知道“怎么说”。

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只能说一些形式简单的话,如:谁是什么,谁在做什么等。他们也迫切想将自己看到的画面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却常常困扰于“怎么说”中。

如在表达见到的荷叶形态时,我给出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在说到“池面很静”时,我又适时抛出了“那样的静,就像……”的句式;在说到“柳树姑娘照镜子”的环节时,我指导孩子“能不能用上‘一边……,一边……的句子说说,再试着用上‘!来表达她爱美的心呀?”……

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扶手”,孩子尽情地表达心中所想,这样的课堂能不充满活力,能不让孩子“其乐融融”,能不让听者沉浸于“浓浓的语文味”中吗?

以“链接”为思想,将其投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拓展我们的思路,丰富课堂内涵与外延,让师生在一个“大语文”的环境中尽情地进行教与学的双向活动,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创造更多的魅力课堂。

猜你喜欢

泉眼小池荷叶
大地的取水者
大地的取水者
荷叶像什么
初夏《小池》
小池
多变的小泉眼
小池何自暖如汤
荷叶圆圆
荷叶伞
小蚂蚁喜欢躺在荷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