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在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

2014-05-27闫金玉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病患者类药物

闫金玉

(长治卫校,山西 长治 046000)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是其主要并发症。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得更好,更易使血压<90/140 mmHg。为了解他汀类药物在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压病患者维持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本文对198例已确诊为高血压病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在维持治疗中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长治市某社区居民中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已确诊并进行维持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从事非医疗工作)198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93例;年龄25~75岁,平均(56.5±17.7)岁。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排除慢性肾病、妊娠、内分泌疾病等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

1.2 研究方法

1.2.1 参考相关文献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1)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职业、患病时间、文化程度、经济状况;(2)有无应用他汀类药物[天然化合物类(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等),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类(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等)];(3)未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经济状况,对医生、疾病、药物认知不足等。

1.2.2 调查方式 采用门诊、上门随访、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由分管医生按照要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可靠程度100%。共发放问卷198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100%。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压病患者维持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见表1),以及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压病患者未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见表2)。

1.3 统计分析

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表1他汀类药物在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n(%)]

表2 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压病患者未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n(%)]

2 结果

2.1 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文化程度

19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有65例在高血压病维持治疗中应用他汀类药物,占32.83%。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压病患者在高血压病维持治疗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及以上(51.61%)、初中及以下(45.24%)、大专(26.67%)、高中或中专(22.50%)。

2.2 未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分析

133例未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因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未应用者52例,占39.10%。因经济状况不能应用者26例,占19.55%,按文化程度未应用者比例由低到高依次为:本科及以上(13.33%)、高中或中专(16.13%)、大专(24.24%)、初中及以下(26.09%)。因对医生、疾病、药物认知不足原因未用他汀类药物者55例,占41.35%,按文化程度未应用者比例由低到高依次为:本科及以上(26.67%)、初中及以下(30.43%)、高中或中专(43.55%)、大专(51.52%)。

3 讨论

高血压病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发现率低、治疗率低、治愈率低(“三高、三低”)为人们熟知并因此产生恐惧心理,故高血压病的诊治备受关注。研究证明:降压药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但此次调查发现,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压病患者维持治疗期间对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状况有很大差异,原因在排除药物副作用及经济状况外,与患者对疾病及治疗该病的他汀类药物[1](传统降脂药)的认识有重要关系[2,3]。

3.1 正确认识疾病

高血压病患者不仅血液动力学异常,而且还伴有脂质、糖等代谢紊乱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因此,要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其治疗不但要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而且还要改善上述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组织重构[4~6]。

3.2 正确认识他汀类药物[7~9]

3.2.1 独立的降压作用 研究发现,与安慰剂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80/130 mm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0 mm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 mm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1)降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浓度和活性。研究证实,阿托伐他汀通过下调主动脉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AT1R)mRNA表达降低血压,并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2)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上调内皮细胞中eNOS的表达及其活性,从而增加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合成;抑制内皮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生成,减少NO氧化灭活。

(3)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的代谢途径。由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途径介导的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有改善内皮功能,扩张血管的作用。

(4)抑制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促进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增高的关键因素之一,阿伐他汀可通过抑制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和(或)氧化应激抑制高血压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

3.2.2 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 有报道称,给予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普伐他汀15 mg/d口服,治疗12个月后,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从治疗前的 89.0 pmol/L 下降到 61.5 pmol/L(P<0.05),说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

3.2.3 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作用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改变血小板膜胆固醇的含量来改变膜的流动性,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通过对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的抑制作用影响血栓形成;通过减少血小板血栓素生成,改善血小板膜胆固醇含量和细胞内钙含量,抑制血栓形成;通过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表达减少,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表达增多,使纤溶性增加,减少小血管内微血栓。

3.2.4 肾脏保护作用 在肾病实验模型中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抗细菌增殖、抗炎性反应、免疫调节等作用降低肾小球损害程度,亦可直接作用于肾脏细胞,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延缓肾功能衰竭,尤其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2.5 神经保护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稳定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及促进血管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减轻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影响淀粉样蛋白和载脂蛋白E的形成等机制预防脑缺血的发生,缩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梗死灶体积,增强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的耐受性,并能减少痴呆的发生,保护神经系统功能。

3.2.6 逆转组织重构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具有降低内皮素前体和抑制内皮素合成的作用,这种作用能被MVA逆转而不受胆固醇影响;可以通过对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肌内皮素1水平的调节抑制心肌细胞肥大;通过直接抑制I型、III型胶原合成及其mRNA的表达,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活性及其平衡改善心肌间质的重构,减轻心肌间质纤维化。

3.2.7 应对不良事件(1)抗心绞痛作用。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发现,在综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

(2)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减少心房颤动(Af)的发生、复发和持续,且该作用独立于其降脂效果之外。

(3)抗心力衰竭作用。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多种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力衰竭时中枢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出,提高心力衰竭时动脉减压反射的敏感性,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等,降低CRP,减少基线CRP升高患者未来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几率。

3.3 全面正确地评估诊治患者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患者药物使用效果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给患者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总之,高血压病要长期服药控制。临床工作者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随访并督促患者家属监督患者用药,特别是提高高中、中专及大专文化程度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通过对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获得更大的益处,提高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病患者类药物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