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质量安全风险警示
2014-05-27■文/菁菁
■文/菁 菁
移动电源,也叫“充电宝”,是集储电、升压、充电管理于一体的便携式设备,可以给手机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移动电源作为一种以化学电池为主要构件的产品,如果使用不当或正常使用情况下产品保护机制设计不合理,将有可能引发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近年来,媒体曾多次报道过由移动电源引发的安全事故。针对移动电源可能存在的危害,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近期组织开展了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监测结果
由于目前国内尚无针对移动电源产品的专用标准,此次风险监测主要参照电池类产品检测标准,对电芯的0.2ItA放电、热滥用、过充电、重物冲击、短路、强制放电,电路管理系统的短路保护、过度充电保护、输出电气性能,外壳的可燃性等项目进行了检测,只对测试结果和现象进行分析汇总,不判定测试结果是否合格。在此次监测中,共从市场上采集样品32批次,其中电容规格范围为2000mAh~20000mAh,价格范围在9.9元~201元之间,实体店与网络购买各占50%。结果表明,32批次产品均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据了解,检测机构依据《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进行了电芯重物冲击测试,32批次样品中有9批次发生了起火爆炸,不符合率为28.1%;依据《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进行了电芯容量测试,32批次中有17批次实测容量小于标称容量,总体不符合率为53.1%,9批次样品容量偏差率超过了-50%。一款“三无”产品标称容量为5600mAh,实测容量为1421mAh,容量负偏差率达到了-74.6%。同时,检测机构依据《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进行了输出电气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不符合率为87.5%;依据《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附录A2,对25批次塑料外壳样品进行了外壳可燃性测试,结果显示,20批次的样品外壳未使用阻燃材料,不符合率为80%。从监测结果看,未发现使用废旧电芯问题,且所有批次样品电路板都包含有充电保护功能模块,具有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短路保护、升压管理这些最基本的功能。质检总局已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企业和地方质监部门,依法采取后处理措施。
消费提示
质检总局提示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和使用移动电源产品时,要注意产品存在的起火爆炸、输出电压或电流易损害被充电设备等风险,以及容量虚标等问题。
一是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移动电源。对于无品牌型号、无生产厂家、无电气参数标识、无警示说明标识的产品,不要购买。
二是选购时应仔细检查移动电源的外壳。劣质移动电源产品做工相对较粗糙。同类型外壳,容量越高,其重量应相对较重。
三是在使用或搁置过程中,应避免与重物或尖锐金属部件接触,防止内部电芯被重物压变形或被尖锐金属刺穿,导致电芯内部短路。
四是给移动设备充电时,若发现移动设备发烫,应立即停止充电。移动设备发烫原因可能是移动电源输出电压或电流过高,若不及时停止充电,将有可能导致移动设备被损坏。
五是发现移动电源温度异常升高时,应迅速将其置于有一定防火、防爆能力的小箱子里,并将其置于远离人群的室外。
六是在充电时,若移动电源充电指示灯显示已充电完毕,应及时取下移动电源,防止过充电。
七是在日常使用中,应避免移动电源的输入、输出端口与钥匙等金属部件接触,防止发生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