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2014-05-27周福生
周福生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辽阳市委不断巩固深化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工作成果,使领导干部转作风的成效体现在利民惠民上。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1.9万名在职党员进入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294支,103个社区实现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的“双向管理”。城市社区搭建了解决群众诉求的6个平台,开设为群众服务热线电话,形成社工、义工、志愿者三支服务群众队伍;381名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到村(社区)挂职,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一大批群众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一
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制度,是由辽阳市委于1994年9月制定实施的。这项制度规定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必须联系1户贫困群众,每年到点上开展工作不得少于3次。领导干部要与贫困群众交朋友、走亲戚,通过个人行为,帮助贫困群众解生产生活的燃眉之急,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贫困群众制定生产生活规划,确定脱贫目标,使困难群众迅速脱贫。这就是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制度。市委的部署,得到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的积极响应。
辽阳的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制度在全国开创了制度联贫的先河。 199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同志对辽阳市开展联系贫困群众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辽阳的做法确实很好。不仅把扶贫工作落到了贫困户,把扶贫的责任落到了领导干部,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赞成宣传、推广辽阳的做法。
20年来,参与联系贫困群众的领导干部由当初的1031人,发展到了32295人(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帮扶贫困家庭由当初的1029户上升到3万多户,18436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全市领导干部共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上项目14508项,落实扶贫贴息贷款3.1亿元;为贫困山区修建乡村公路1100公里、砂石路720公里、桥涵530座、房屋7584间;安排就业48397人次,社保补贴4.5万人,安置公益性岗位2万人;为贫困群众送去粮食和各种副食品230多万公斤、衣物10.2万件;资助贫困学生6977名,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2.1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9.3万多人次。
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实现辽阳改革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双重成果。
二
纵观辽阳市走过的20年联系贫困群众之路,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延伸。从1994年到1996年,联系帮扶贫困群众从开始的送钱送物的“输血式”扶贫,发展到帮助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开发致富项目的“造血式”扶贫;从执行市委的决定,发展到以浓厚的感情、坚定的党性和崇高的责任自觉扶贫。
第二阶段,从物质扶贫向精神扶贫延伸。从1996年到1999年,联系帮扶贫困群众从单纯的经济扶贫,发展到注重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以及精神层面的全方位扶贫。
第三阶段,从个人扶贫向单位扶贫延伸。从1999年到2004年底,联系帮扶贫困群众在“三讲”集中教育、“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领导干部个人帮扶,到与单位相结合,从联一户到带一村、富一片,注重从根本上帮扶。
第四阶段,从上级扶贫向下级扶贫延伸。从2005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联系帮扶贫困群众工作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与时俱进。从领导干部帮扶,发展到副县级后备干部、机关科室、党支部帮扶。
第五阶段,从单一式扶贫向立体式扶贫延伸。从党的十八大召开,特别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联系帮扶贫困群众向在职党员干部延伸,向更多困难群众延伸。同时,与后进村整顿建设、党员义工进社区、学习郭明义活动结合起来,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办好民生实事,助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上着力。
三
20年来,辽阳市始终把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制度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常抓不懈,取得了丰硕成果。领导干部在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的同时,也带回了丰富的政治营养。
第一,察民情问冷暖,找回群众观念与为民情怀。人与人之间关键在于接触,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更是如此。文圣区委书记王忠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联系贫困群众,教育了干部,使我们加深了和群众的感情。”市民政局局长隋锡君是联系贫困群众20年的老典型,他感受最深的是,在给群众送去温暖的同时,自身也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
联系帮扶贫困群众,倾听到群众的呼声,了解了他们的难处,使得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自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平时能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危急时刻才能挺身而出,跑在最前面为群众遮风挡雨。2012年8月,辽阳县连续遭受台风侵袭,群众被困,桥梁、道路损毁,房屋被淹,在险情面前,市县两级领导第一时间冲到防洪一线,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市财政局紧急拨付第一笔救灾资金1000万元用于损毁公路抢修。市交通局领导立即组织救援力量快速展开道路抢修、物资调运和受困群众救援。市政府积极争取受灾群众建房资金3704万元,到当年10月底,1063户倒房受灾群众都住上了新居。
第二,走基层接地气,带回务实作风与科学决策。市委书记唐志国对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工作体会很深。他说,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人民群众是施政的基础,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领导干部如果不闻不问、闭目塞听、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那么,制定的政策就难以体现民意、实现民利,作出的决策难以做到民主、科学。在联系帮扶贫困群众过程中,唐志国发现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现象比较突出。他深入到乡镇卫生院和辽阳县疾控中心实地调研,了解到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在他的直接指导下,相关部门形成了《关于农村居民高血压综合防控工作的调查报告》。市政府在此基础上,决定实施以高血压综合防控工作为重点的为期三年的农村居民健康管理工程,并列入市政府2014年要重点办好的21项民生工程。目前,市卫生部门已经对辽阳县20.5万农村居民进行了筛查,并对首山镇等3个乡镇18个村的3000名患者无偿发放了防治高血压病药物。这项工程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
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有利于形成务实的工作作风。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辽阳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着课题深入开展蹲点调研,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解剖麻雀”,研究解决改革发展难题。市长王正谱要求,要把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倾情倾力为民多谋福祉。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全市公安机关下沉警力942名,充实到基层派出所和交警一线岗位;为让群众的生活小区更加舒适,城建部门开展了老旧社区综合整治,全年将维修200栋弃管楼,改造40栋“暖房子”;为解决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水务部门年内将改造城市二次给水泵房35处,新建农村安全水源26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结合实际,又梳理出一批民生实事,都在抓紧落实,争取抓一件成一件。
第三,攀穷亲交朋友,带回深刻自省与清廉意识。通过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活动,广大干部亲耳倾听了群众的呼声,亲身体验了群众的生活,亲自感受了群众的期盼,从群众身上看到工作中的不足和作风建设上存在的差距。许多领导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当我们看到贫困群众简陋的住房、无力医治的病人,从他们艰难的生活和企盼的目光中,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与群众连在了一起。”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再次深入到贫困群众家中,了解实情,征求意见。比照群众生活,引起领导干部深深的反思。一些干部对过去思想上攀比待遇的高低、位子的轻重、职务的升降,感到惭愧。今年,围绕“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泛滥”“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三公经费开支过大”等11个重点问题,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新一轮专项整治。领导干部纷纷带头清理办公用房,对超标准办公用房全部进行整改;自觉减少公务接待,全市公务接待费用同比减少了一半,公车费用同比下降20%。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联系贫困群众,坚持用党章和党内规章规范约束自身言行,切实增强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廉政意识,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