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014-05-26黄粉茶
黄粉茶
摘 要: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激发兴趣;融洽关系;营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65-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平等真诚,融洽师生情感
教师“高严”会使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顾虑重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态度平等真诚,谈话亲切自然,或赞赏激励,或循循善诱,师生间的距离会缩短。特别是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分数这一紧箍咒形成自卑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积极参与的学生,心中有一种“说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的安全感,再加上“你回答得真好!”“你真了不起!”等一次次的表扬鼓励,能使这些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他们就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课堂教学中少数学生积极学习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许多学生都举手争着回答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立刻请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是亲切地说:“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认为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呢?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回答这个问题,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大家可以相互补充。好,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这就给了那些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充裕的时间,非常有利于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民主教学,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尊重、平等、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我的老师》这一课时,有一段这样的话:“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家里和女朋友家里。在她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当时,我叫了一个男生来朗读,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我们都仿佛跟着他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园子里,看到了嗡嗡忙碌的蜜蜂,可正当我们沉醉其中时,他却一语惊人,把最后一句读成了“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蜜蜂”。听完后,我睁大眼睛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笑着问了一句:“你可真是厉害,就是不知这蜜蜂味道如何呀?”同学们听了,顿时笑倒一片,都说:“对呀,真牛,敢吃蜜蜂。”他听了,也不由自主地呵呵笑起来。接下来的课师生都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看来,学生得到了尊重,体会了平等,自然就觉得轻松了,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学生自然乐意学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采用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伙伴学习、独立学习等组织形式的有机组合,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组织方式,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获得训练的机会,同时有利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质量。在教学《穷人》时,我就“渔夫一家今后的生活怎样”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包括学困生也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他们将无法过日子,因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受的了,再收养西蒙的孩子,日子肯定熬不过。”有的说:“他们会撑下来的,虽然今后的生活会更加艰难,但渔夫与桑娜勤劳、简朴,定会将孩子抚养成人的。”小组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孩子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加入到小组讨论中,加以点拨。在教师引导下,双方达成共识:就在自己生活本已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这两个孩子就意味着今后的生活更加艰难,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收养这两个孩子,才更使我们体会穷人心地善良、心灵美好。每个学生在没有拘束,不受任何抑制的,比较自然、宽松的氛围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