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

2014-05-26俞文夫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合理性必要性小组合作

俞文夫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成为小学生培养操作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的主要课程之一。信息技术存在的科学性、应用性、时代性等特性决定了学生必将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绝对主角,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也丰富多样、层出不穷,而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教学形式。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会有意识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合理利用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必会产生课堂纪律难于管理、部分学生坐享其成、人云亦云等现象。本文重点从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合理性入手,对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有效性;合理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94-01

教学苏教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时,一堂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一块长10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白布,最多可以做几条底是45厘米、高是20厘米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巾?

大部分学生这样列式:100×50÷(45×20÷2)=11(条)(平方厘米)

马上有个同学举手站起来反驳:因为要解决的是算一算最多可以做几条三角巾,要考虑在实际操作中的白布长和宽至少分别要45厘米、20厘米才能做出一条三角巾,而不是求他们的倍数关系。从长方形的长考虑可以做出3条这样的三角巾,剩下的10厘米不能再做了,从宽考虑可以做2排,剩下的10厘米也不能再做了。因此,该题的答案是最多做2×3=6(条)。

流畅的回答,严密的逻辑,似乎无懈可击。不料,又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假如我是裁缝师,我不想浪费,题中不是问最多可以做几条吗?那我这样做。”说着,他举起了自己画的图。

好一个“我不想浪费”!此时,学生或许受到了启发,又有几只手举了起来。

“我觉得这样做,恐怕也不是做的最多的。我虽然还没完全想好怎么做,但是我要在做的时候想想怎么做才能把更多的边角‘聚在一起,从而充分利用余下的边角做出更多的三角巾。”学生“不安份”地骚动起来,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是呀,设计好最佳裁剪方案,让边角多‘聚一些,肯定能做出更多的三角巾,”“尽量不浪费,就能做出最多的三角巾”正在同学们各抒己见时,忽然,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觉得最多能做11条是对的。”差不多全班同学齐声“呀”出了声,随即一片反对的声浪扑过来,我脑中也是一片疑问。“咦?这孩子平时最喜欢动脑筋,今天怎么了?”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他不同的思考,我用探寻、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他大胆地说了下去:“不是吗?不管是哪种做法,我只要把剩下的零碎布连缀成一片,不又可以做三角巾了吗?我阿姨家的皮手套就是这么做的。”啊,大家都笑了起来“这不行,这不行!那样的三角巾难看死了。”大家嚷了起来,这个小男孩不服气地争辩:“这样的三角巾难看是难看了一点,但不是一样好用吗?再说,这不是一点也不浪费那块白布了吗?”

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从那一声“我不想浪费”里得到的启示。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肯定了他的想法:“你说得真精彩!虽然现在的生活实际中,这种节约的做法不是很常见,但我们也会看到用这种方法做的小拎包、手套、童装……,拼贴出来的布料当然可以再利用。我们现在不是提倡节约资源吗?垃圾还回收利用呢!”学生们也纷纷鼓起掌来……

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一堂课学生的思想变化:从不认同求倍数关系到逐渐认同、欣赏这种方法,而这个变化真是学生自己从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中得来的,乍一看,这种问题的确应该考虑生活中具体的做法,而不是考虑他们的倍数关系。而从数学理论的高度来看,长方形白布有那么大的面积,明明通过计算可以分割成11条三角巾的面积,为什么生活中却做不出来呢?其实,这“做不出来”是受实际操作方式的限制,而不是真的做不出来。那位学生不是说的很好吗?“我不想浪费!”一句不想浪费,就道出了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区别。数学上解决的问题,走到实际生活中,没办法完成,缘于实际生活中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并非真的做不出来。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在的“做不出来”,不久的将来就真的做不出来吗?最多能做11条三角巾,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

在这堂课中,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和自我反思、修正的过程,有收获的不只是那些不愿“浪费”的孩子,每个学生都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全面,思维会更深刻,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会合理。收获远不止这些,孩子们受到了一次科学的价值观的启迪,这对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无裨益。课堂是学生的,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学生都照着老师的意思去说、去做。教学不可能只出现一种声音,一种答案,也无须追求同一种声音,同一种答案。教学不在于是否准确无误地完成了“预设”,而在于学生主体的真正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猜你喜欢

合理性必要性小组合作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