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导学案与语文课堂教学

2014-05-26仝灵君贾慧

决策探索 2014年8期
关键词:导学学案文本

仝灵君 贾慧

近年来,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正风靡教学界,受到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推崇与青睐。毋庸置疑,导学案是当今教学改革中一个全新的文化脚本,它有着诸多的优点,如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整合了各个层面、各个类型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内容同各种教学资料,教师教学的方案与学生学习的方案等。但是,我们在欣喜于学案教学带来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案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所有课堂、所有教师、所有学科、所有课型都一律使用导学案,导学案编写质量良莠不齐,设计、编制、使用要求不规范……这些问题,应引起人们思考。

一、学案引发的现象及思考

(一)学案?题案?考案?

时下很多学案就是教科书中的知识内容的缩写版或问题版,编写者突出强调的是知识点、考点,设计、罗列的习题大多是各省市考试试题或模拟试题。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堂上练习,课上将个人或小组的汇报、展示作为教学重点,最后进行当堂测试。充斥课堂的基本教学活动是让学生读文本、抄文本、复述文本内容、解答习题,以此来完成双基知识的学习和解题应试训练。这样的学案导学,成了做学案、讲学案、考学案,教学过程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知识形成的过程被省略,体验和理解被虚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被肢解,课堂成了应试解题的“练兵场”。

(二)禁锢?生成?

还有很多学校的导学案,体现最多的是教师对学情分析的预设,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导向、多向思维明显考虑不足,甚至微乎其微,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留白显然不够。于是,学案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不会记笔记或者不能系统地记笔记,不会主动质疑发问,学习能力退化,思维触角被导学案束缚。

(三)机会均等?被动接受?

在课堂上,学生们按照要求,热情地投入针对学案的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是如何进行合作的?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大部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聆听状态,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中来。因此,部分学生对难题的攻克缺乏必要的思维过程和认知体验,对课题成果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也就剥夺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机会。

在成果展示环节,由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基本上都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较少参与。由此可见,学案教学究竟给多少学生带来了福音?是否利益均等?所有教师都应认真思索,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四)统一教学?教学风格?

教师将备课组统一制定的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部分内容,再将个人难以完成的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质疑、解决,最后,由任课教师宣布正确答案。

一堂课的具体步骤和操作形式基本上被统一和格式化了,教师们受导学稿内容的思维预设和限制,教学模式变得千篇一律,很难在具体教学中体现出教学风格,展示个人魅力。长此以往,教师们备感疲倦和乏味,也很难找到教学亮点和突破口,不得不根据导学稿规定好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的学案导学,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导致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教学风格的泯灭?

二、学案编制中的常见问题及思考

(一)教案重印变学案

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吃透学案的概念,把教案和学案混淆,将教案编成电子稿,去掉所谓的参考答案或点拨过程,重新印制,认为就是学案。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教案与学案的功能,认识到教案与学案的区别。根据我们对学案的理解和定义,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学案,以语文为例,应该包括下列要素。

1.学习目标。目前对于学习目标的呈现过于刻板,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学习目标成为摆设。对此,应认真反思,做出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学习目标情境化、问题化。创造一些情境,制造一种悬念,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学习目标分步展示。学习目标可以分步地展示,而不是全部排在学案的前面,把目标和为达成目标而设计的导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资料链接。资料链接,可以是作家作品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介绍、有关文本的评论,也可以是与内容有关的知识构建。这项内容应该寻找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前移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探索新知扫清障碍。

3.自主预习。目前学案中的问题是要么没有专设的自主预习板块,要么就是预习肤浅化、形式化,成为摆设,主要表现为仅仅是文本的生字词音形义的预习和检测。笔者认为,要想真正使学习过程前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主预习中必须设置对文本重难点的启发式引导。

4.学法指导。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整体感知文本,对文本中的重难点逐步深入理解,从而提高能力。

5.课堂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有思考,才能提出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而勤于思考的学生往往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对文本中的不理解之处继续提问,并在学案上做好记录。

6.课堂小结。此部分可以记录学习心得、知识框架等。

7.反馈练习。学生学得效果如何?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题目不需要太多,选好选精就行。

8.课外拓展。教师依据所学内容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者对所学内容以课外练习形式加以能力迁移、巩固提高。

9.总结反思。这一栏目可以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的一种系统的认识,对所学知识完成建构。

(二)学案内容习题化

有些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教师就按这样的方案进行教学,结果只能引导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的优势。endprint

究其深层原因,一方面是对于学案的概念没有吃透,另一方面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根深蒂固。其实,高质量的学案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潜心地去研究,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和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要注重归纳总结,思路点拨绝对不能搞题海战术,走老路。

(三)学案刻板,不具开放性

目前很多自编学案,都很死板,特别是课堂导学部分,基本上是教师教案的再现,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或按部就班呈现了教师上课时准备使用的几个预设问题。事实上,学案导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否则,对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多样化,对于学生课堂思维的多样性发展是不利的。

三、学案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思考

(一)“穿新鞋,走老路”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已养成习惯,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其实,学案导学的最大优势应在于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想方设法把学生从被动的观众席推向积极主动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广大教师一定要彻底解放思想,要相信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学案引导下的学习能力。

(二)“只放羊,不导学”

部分教师认为学案导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这正是教师省力的好方法。于是,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不讲、该导的不导。这也是一种误解。殊不知,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体现出学案导学的优势。

(三)老师和学生成为学案的奴隶

最有名的观点就是“学生围绕学案学,教师围绕学案教”,结果反倒丢弃了教材,疲于奔命地围绕学案转,师生的创造性和课堂生成荡然无存,新授课变成了练习课、复习课,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千万不能让导学案喧宾夺主。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的初衷是好的,但目前学案的使用有点叫好不叫座。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对于我们来说,还处于探索期,还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亟待解决。勇于质疑与教学实际不相符合的学案教学才是万水千山迈开的第一步。陆游曾经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暴露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最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促使学案教学前景更加明朗、广阔。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七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学学案文本
乡愁导学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