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教数学
2014-05-26尤伟红丁芝萍
尤伟红 丁芝萍
摘 要:蹲下来教数学,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去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蹲下来教数学,能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真情对话,获得师生之间的沟通。蹲下来教数学,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关键词:小学数学;“蹲下来”的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29-1
有一位专家说: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成人,都应该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当蹲下来和孩子处在同样高的水平线时,才会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眼中的世界很不同。在新课程里,蹲下意味着理解、表达着尊重、传递着宽容: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视野,蹲下来,我们才有可能体会孩子的欢乐、苦恼,才会走进孩子世界,走近孩子心里;蹲下来,我们才有可能从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尊重他们不够成熟的见解,也才有可能看到他们眼中那片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只有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层面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设计并展开教学时,才会更贴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只有蹲下来,才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从而预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使孩子从中学到知识,体验快乐。
一、蹲下来,看到孩子的需要
围棋上有句名言:“棋从断处生。”一盘棋因抓住对手的断处获胜显得精彩、激烈。同样,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能根据学生所表达出来的需要展开教学。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由“时钟这么好用,以前的人们为什么要用太阳钟计时呢?”这一问题看到孩子的需要,从而顺应学生的需求布置了“古代没有钟表,人们靠什么来计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把它记在本子上”这个作业。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通过收集整理、记录、交流了解了钟表的产生和发展。
蹲下来,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教,让学生用心走近数学,那么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次生命意义的建构。教学活动也因顺应学生的内心需求,而显得鲜活。
二、蹲下来,看到孩子的视角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如在看待学游泳这一问题上,在他的脑袋里面出现的是游泳的具体场景,并非我们成年人所关注的那个平均深度,所以他们考虑的是学游泳与危险的关系,而非水深与危险的关系。老师以为学习了平均数,学生就会理解,就会运用到生活中去,就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
新课程倡导: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许多教师都尽量想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这一理念,但是在很多时候却忘了那个生活也应该是“儿童的生活”,而非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教数学。如果案例中的教师在读完题目后,先用语言和手势解释一下人在水中会发生危险是因为水的深度超过了身高,当学生明白这个知识以后,就不会在“学游泳”这儿产生异议了。
三、蹲下来,看到孩子的智慧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学生有时候在课堂并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准备上课所需要的材料或工具,导致教师上课的节奏被打乱。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中,学生并“没有准备”,我没有急着追究同学的责任也没有责怪学生们的疏忽,而是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静心考虑怎样调整教学,而后利用“没有准备”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展开学习。同学们的表现是精彩的、令人满意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并在交流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了“资源分享”。
很多时候出于种种原因,在“自主探究”之前,教师已为学生准备好了一切,诸如需要的学习材料、学具等,从数量规格到操作注意事项都作了统一规定与千叮万嘱,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只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他学具都没有(剪刀等),可想而知,课堂上学生只能用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看似成功的探究背后,看不出一点个性的创造火花,久而久之,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就会被扼杀,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流于形式。
四、蹲下来,看到孩子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由于每个学生知识背景和思维角度不同,他们的认知倾向或水平也不尽相同,个性化的算法一个个诞生了。
蹲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因此,教学中我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总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我推荐的“最优”方法并不适合于每一位学生,只是对大部分同学的一种不着痕迹的引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