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
2014-05-26汪瀛
汪瀛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既使原本孤立的世界逐渐联系在一起,也随之带来了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和发展。此后的两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基本形成到最终确立。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知识梳理】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
1.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2.主要表现:(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由孤立走向整体,并由此引发了“商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西欧列强以新航路开辟为起点,开始了一系列对外殖民扩张,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时期: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
2.主要表现: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于是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2.主要表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1.时期:20世纪初至今。
2.主要表现:(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迅速波及全世界。(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典型的有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4)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不断增加及其职能的不断扩大,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包容性更强,这一体系已经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经济实力悬殊的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得世界经济更加快速地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重难点解析】
一、新航路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
1.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看,新航路开辟根源于以下方面: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14、15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渐兴起。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本作原始积累,这就需要殖民扩张和大量的金银货币,由此刺激了欧洲人海外探索和扩张的欲望。正如恩格斯所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七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2.从新航路开辟的结果看,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问的贸易发展起来,导致地区间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与新航路开辟相伴而来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在殖民扩张中,资产阶级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3.运用不同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从整体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3)从近代化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4.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商贸特点:(1)商贸范围扩大:由传统的欧亚北非扩展到全世界。(2)商贸品种增多:商品种类日渐增多。(3)商贸中心转移: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4)商业经营方式变化:新航路开辟后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近代商贸方式逐步发展。
二、如何认识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1.参与早期殖民扩张的国家,或是最早从事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或拥有较好的地理与经济优势,如荷兰在地理位置上濒临大西洋,经济上较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英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经济上有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质基础。
2.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方式主要包括武力殖民、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贩卖黑奴等。
3.英国打败所有殖民国家确立殖民霸权,主要源于五大优势:(1)制度优势: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优势:手工工场发展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雄厚。(3)军事优势:注重发展海军。(4)思想优势:经过宗教改革,思想意识解放。(5)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民众有浓厚的海洋意识。另外,英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也是其战胜所有殖民对手的重要原因。
4.全面客观地看待殖民主义的影响:(1)对世界市场而言: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2)对殖民国家而言:殖民统治者将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殖民地而言:殖民扩张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endprint
三、认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原因的基本思路
由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五个基本要素,即政治、劳动力、资本、科技和市场。下面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进行说明。
1.政治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欧美经过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最终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劳动力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上地成为自由劳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欧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3.资本因素。笫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殖民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4.科技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英国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一系列科学技术发明或发现,使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5.市场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到18世纪中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需求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四、全面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正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1)对欧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引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变革。(2)对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3)对世界: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对欧美: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2)对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3)对世界: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负面影响:(1)蒸汽机和内燃机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环境恶化。(2)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利用,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3)塑料、电池、机器的噪音、工厂的粉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
3.对中国的不同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上: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2)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向中国输出资本,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救亡图存运动出现了新高潮,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五、两次工业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主要表现在:(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与发明基础上的生产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出了更强的生命力。(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6)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2.区别:(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更加迅速。(3)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六、如何全面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必要性。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时,各国面对恶化的形势,转嫁危机,设置关税壁垒,从而引发了倾销战、关税战,使危机程度更加严重。各国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政策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日逐渐勾结并结成了法西斯联盟,走上了战争道路。为此,以美英为主的世界大国积极吸取历史教训,决定成立国际经济组织,以协调世界经济、稳定经济秩序、防止战争悲剧重演。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永久性的国际货币金融机构。(3)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1945年成立的,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总部都设在美国华盛顿,在战后初期都由美国控制。(4)世界银行是发展机构,实行长期贷款,旨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调节机构,实行短期贷款,旨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国际汇率。
3.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不同:(1)性质不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体系。(2)支柱组织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关贸总协定的支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需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关贸总协定只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但关贸易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组织,规则不严密,不具有法律约束性。其局限性决定了它将被世界贸易组织所替代。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2001年12月才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3)历史作用不同: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二战后世界金融秩序;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稳定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增长。endprint
4.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1)《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2)协议规定,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同定的汇率。(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由美同人担任关键职务。(4)战后初期,美国认缴的资金最多,从而获得最大的投票权,从而取得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绝对的控制权。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1)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3)客观上起到了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4)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七、如何全面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世界经济多极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被打破,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当今世界,随着中国等一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2)经济区域化:国际经济交流的扩大,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加强,促使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形成区域性经济集团。经济区域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经济发展趋势之一。(3)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衰落,日本和西欧崛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日本、西欧相抗衡的二!极格局转变。(2)随着世界政治和军事局势的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焦点逐渐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大国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3)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分歧和障碍,加速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3)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的渠道。(4)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5)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6)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4.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1)相互矛盾: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以及成员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仍带有浓厚的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地割裂了。因此,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了矛盾与冲突的一面。(2)相互促进: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都是在集团内部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政策,这在本质上和经济全球化是一致的。二是区域经济集团也具有开放性。任何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区域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跳出狭小的圈子,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3)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