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和精神遗存

2014-05-26田畅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价值大学精神

田畅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群体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虽然不同大学有着其大学文化的不同特点,但是它们拥有基本的特点: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王冀生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李辉、钟明华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社会人类文明的最高形式。”苗素莲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和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刘亚敏把大学精神定义为:“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笔者较为赞同学者储朝晖的观点,即认为“大学精神是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大学精神并不包容所有人类的精神与价值,在人类纷繁复杂的精神领域中只有那些关乎大学发展的才有可能构成大学精神。其次,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价值取向。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大学精神可体现为大学人的价值观、大学整体的理想和目标、大学核心理念以及大学的组织信念。最后,当某一具体的大学精神价值取向确定后,可以而且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在大学的设置与运行中体现出来,使大学精神见于实在。大学精神的内涵具体应包括:研究学术的探索精神;“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引导社会的批判精神。

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目前大学的学校规模迥异以往,学生人数动辄万人,而非早期几百人,他们分布在众多校区,不论在办学或是大学的功能上,都出现变化,不再限于过去的教学、研究或社会服务,管理上也出现前所未有的问题。而依大学生占学龄人口总数的比率看,高等教育也从特罗(M.Trow)所谓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趋向普及化。然而随着机会的扩张,连带毕业生就业困难及学历贬值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大学领导者。如何在变动与压力下,为大学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十分重要。另外,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环境下,大学运作日趋市场化、商业化,甚至麦当劳化,纷纷追求卓越,追求排名,管理主义、功利主义、评鉴主义入侵校园,以致校园商业色彩日浓,人文淑世情怀日淡,多见经费资源争取与分配,少见义理争辩,遑论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结构改变冲击传统精神,在此风潮下,坚守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尤为重要。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关系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稳固建设,迅速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正是有了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些大学经久不衰,青春常在的根本。比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著称。

20世纪各国大学发展的实践证实,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制度体系、管理模式之上起统摄作用的重要因素,中国大学要进入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真正解决大学精神问题。而自上世纪末,中国大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关键历史时期,正是这种发展需要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精神的觉悟与探索,并以全球化的眼界认识人类大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确立中国大学之“心”。

当中国人把本意为“师生行会”的“University”巧妙地译为“大学”后,“大学”一词就主要有着两个义项:一是指作为学问的、观念形态的大学,二是作为实体的教学研究机构的大学。中国古代即有以特定的历史形态存在的大学,虽没有同一大学的不间断传承,但它们都在一定意义上传承着某种包括俗称“学统”在内的一贯精神,具有培养高级人才和研究所在时代高深学问的功能,这一客观事实体现在大学人对古今中外有关大学发展价值的认同。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不同大学的精神显出各异特征,却都与当时的救亡图存密切相关,带有“明道救世”特征、对世事批判和审视的视角、尊道抑势的心态;无一例外地是以中国学人为主体,中国文化为根基,中西文化相融合进行自主创新的结晶。积淀与认同是大学精神传承的机制,“道”的理念是中国大学精神真正的源头,“士志于道”、“明道济世”是它体现出的千年一贯性,“士”是其千年主体,德治是其久远根基,做人是其首要论题,“合一”是其结构特征。

20世纪初,多位学者提到办大学要有一定精神,但“大学精神”还未作为独立的词普遍使用。1998年北京大学100年校庆前夕,才有较为抽象层次的“大学精神”概念的独立运用。对现今广泛使用的“大学精神”语义进行分析表明,它在使用中有泛化的倾向,但有其特定内涵和外延。包括一些大学精神的近义词,如:价值、时代特征、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等。人们对大学精神词义的理解十分离散,其中“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独立”三个词所获认同度最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当下人们对大学精神的诉求。

可见,大学精神是人类普通精神里的一个特殊范畴,并不能找到鉴别大学精神与人类社会普通精神的标准或边界,只是以大学为着眼点,某些普通精神被视为大学精神,它是以大学为对象或域限的精神生成,是一个社会长期发展的精神在大学主体上的荟萃,是大学人的精神体现。大学精神是形而上的存在之一,在文化视角中它首先是一种价值,就是古人所言的大学之道。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价值,它从其源头、所处本土文化的民族精神、所处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中萃取它所需要的成分来聚合自身,与民族和时代精神形成互动;它通过具体的学人对具体的大学之事产生大学理念,形成大学文化;它属于“人文世界”范畴,是大学实现其“成人”功能不可缺少的精神;从历史形成看,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对本土或全人类的历史进行搜索、选择、认同、吸收的结果,是具体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积累、探索、寻找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获得的积淀,是大学历经形体转变仍积淀其中的相对稳定的生命力,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定格,是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结合点。简言之,大学精神是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

大学精神是对大学设置和运行起统摄作用的因素,其作用可发生在大学设置与运行的每一个部分和环节,发挥作用的形式非“刚性”而是“柔性”,作用的中心点是大学理念,它对大学运行及设置的作用可以通过大学理念发挥,也可不必通过任何中间环节直接发挥。

大学精神与大学实践密切相关,与大学形体互动。特定大学的精神都是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与所在社会需求的结合;任何一所大学的精神都是由其大学人,尤其是其“大师”来代表,体现于大学人之行,彰显为大学鲜明的特色与个性,成为促进大学“成人”的一种富有魅力的内驱力,使大学人在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中共享激励和鞭策,走向成熟与完善,追求创新或超越,直至“成人”。大学精神又是既定大学存在对其中大学人的限定与陶冶,一旦你成为某一特定大学的学人,你就只能置身其中,而不能置身其外。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大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至善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放大你的价值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