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点导读(一)

2014-05-26张春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校花教育局桂花

张春华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它生动地刻画了权力机制运行控制下的“校花”这一形象。校花出身显赫,父亲是市教育局局长,她的成长自然打上了家庭的烙印。她外貌美丽,内心善良,她曾伸手去阻止“向她求爱”被她拒绝的男生割腕,结果使她右手虎口挨了一刀,她曾是高中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可惜“校花”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理想,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她被不计其数的男生追捧,心思不能集中在学习上;或者,她自己仗着有教育局局长父亲这座靠山;再或者,她根本没有学习的天赋。不管什么原因,校花父亲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绝对存在问题的。校花父亲没有对校花采取正确引导的方式,而是纵容和包办。校花依赖心强,软弱,缺乏主见。身为教育局局长的父亲安排操纵了校花的高考命运,校花便心安理得或者不太情愿地冒名顶替“王桂花”上了四年大学。校花似乎不懂得自立,不懂得反抗,因为她在家长权威和个人既得利益面前丝毫没有说“不”。正是她的这种软弱,不够理性,导致她在大学谈恋爱“散了几次没有散成”,最终被男友捅死。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使叙事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还利于“我”抒发“世事难料”的感情。同时,有限视角的使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为文章结尾写“我”发现事情真相埋下了伏笔。

戏剧性是它出彩的最大因素。本文明线暗线交织发展,情节并非按照线性结构展开。多处伏笔的设置,使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文章以“我当时就愣了,因为我就叫王桂花”结尾,对读者形成强烈的撞击,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构上出其不意,以“我就叫王桂花”收束全文,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为全文更添几分荒诞离奇色彩;内容上,被杀校花名字“王桂花”与“俞小慧”的矛盾,引人深思回味,暗合文章主旨,增强了悲剧意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难以把握的是小说的主题。它可以做多元化解读。

1.世事难料,表现了变幻无常的命运。成绩不理想的校花俞小慧高考超常发挥考上好大学,是出人意料的;她在临近大学毕业,因为恋爱不顺被男朋友捅死,其父母也疯了,真是让人扼腕叹息;成绩优异的“我”高考却被发挥失常,父亲因此突发心脏病去世,“我”也沦为卖菜女;二十年后的“我”无意间看报纸明白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原来是很优秀的,不幸的是被校花俞小慧冒名顶替“我”上了ⅹⅹ外语学院。这是社会底层小人物辛酸悲惨命运的写照,更是令人难以预料。

2.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生存状态。曾经清秀的“我”,有美好的梦想;“我”高考成绩优异,却被校花冒名顶替上大学;“我”勤劳坚韧,即使作为一名卖菜女,依然悲天悯人,却不料自己就是最卑微的牺牲品,受着命运的嘲弄。

3.批判了社会上权利的暗箱操作现象。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两个,但是她们的命运都被一些有权力的次要人物影响甚至操纵。“我”的落榜,教育局局长女儿校花的上榜,是教育局局长的权利操作使然;校花被杀,校园杀人者最终却逍遥法外,是社会上更大权利集团的暗箱操作结果。校花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是权力大于法律。

4.反思了社会上扭曲的“校花”现象。由“校花”引起的校园伤人、杀人事件,是欲望泛滥、粗暴的处事和暴力的流行共同滋生的产物,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社会现象。面对众多男生的追捧,面对甚至不惜以自残来威逼的不成熟的爱恋方式,美丽的“校花”们应该怎么做?她们应该客观、冷静、理智地对待。谁应该对文中校花的悲剧命运负责?除了杀人者,校花的父亲——教育局局长家庭教育的欠缺和失败,是幕后助力;校花本人的软弱、迁就等性格缺陷是根本原因。

……

1.简析本文叙事视角的好处。

2.文章结尾写“我当时就愣了,我就叫王桂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校花的性格。

4.你认为小说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附:参考答案

1.第一人称,使叙事内容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埋下伏笔,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2.“欧亨利式的结尾”,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构上以“我就叫王桂花”收束全文,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更添几分荒诞离奇色彩;内容上,暗合文章主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3.美丽善良;软弱,缺乏主见;处事不够理性。

4.人生命运的变幻无常,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悲苦,批判了社会上权力的暗箱操作现象。

猜你喜欢

校花教育局桂花
江都市教育局
做桂花糕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清华的记忆像校花紫荆
桂花蒸
打桂花
刘颖伦 校花“流影”若云移
一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