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实践探索
2014-05-26殷乐
殷乐
一、问题的提出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普利斯特理说:“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科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在新课改形势下,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建立新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在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怎样?化学学科是否适合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对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态度如何?为此,笔者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的指向性明确,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前化学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及问题。
1.问卷的设计
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转化为学生易接受和理解的具体题目以便调查研究。[1]该问卷共有20道题目,各题以封闭型选择题的形式设置,问卷调查结束后,随机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访谈。
2.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在金华地区的金华一中、艾青中学、金华八中、金华六中、永康中学等5所中学开展,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份(回答题目不足90%则视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对471份问卷进行编码,运用SPSSI3.0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与分析。
3.部分调查问题及结果分析
(1)对学生化学观和化学价值观的考查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正确的化学价值观。85.1%的同学在评价化学对社会影响时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化学,仅有4.7%的同学认为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化学。但学生缺乏对化学人文的理解,表现在学生不了解化学与生活、社会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只有13.8%的同学知道STS教育,而67.3%的同学对此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用”问题中,23.8%的同学基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10.9%的同学认为基本用不上。结合学生的个别访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思考仅限于解题,没有将化学与社会、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化学观不全面。
(2)对学生科学精神的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7%的同学喜欢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78.3 %的同学能对化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怀疑,但只有27.6%的同学会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实验中遇到问题,有28.9%的同学会重新实验并检验数据的正确性。上述结果说明学生有对真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敢于怀疑的勇气,但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在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从许多学生口中得出:“对一些实验,我们有比课本上更好的方法和建议,但进行探究验证的却很少。”这点从只有2.6%的同学尝试过改进实验仪器或装置也可以看出,可见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3)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查
通过数据统计,60.9%的同学比较关注社会现象的话题;95.8%的同学愿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但当学校公共设施遭受破坏时,只有40.1%的同学会及时制止破坏行为,还有14.0%的同学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57.6%的同学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42.3%的同学将废旧电池直接扔进了垃圾桶。结合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观上还是比较关注社会,关怀自然,但缺乏付诸实施的具体行动。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喜爱是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条件。但是现阶段,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水平不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对人文的理解;他们具备勇于探索和追求的科学态度,但是缺乏探索创新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他们比较关心自然和社会,但是缺乏从自身做起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他们对同学有竞争意识,但是合作能力不强。这些现实向我们昭示了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通过渗透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叶绿素到计算机芯片,从有机合成材料到新型非金属材料,由超导材料到记忆材料、液晶材料,从结晶牛胰岛素到基因工程,从化石燃料到核能燃料……这些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人类进步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化学的种子。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向学生说明: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考虑欠缺,人类正面临着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水质恶化”等严重的威胁。要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人类考虑问题欠佳导致的,其中有技术上的因素也有人的思想上的因素。
另外,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一些化工或制造企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科学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促进作用。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人类面临的常见环境问题,如“对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研究”“母亲河婺江的水质调查”“身边垃圾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等作为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策。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引发他们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通过渗透我国古往今来的化学成就和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我国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领域里,曾经做出过许多杰出的贡献,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介绍酒和醋的酿造技术,火药、青铜器、漆器等制造技术,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endprint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2]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将一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宁波市开设的“诺贝尔化学奖史话”选修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该选修课程借鉴高校教材《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诺贝尔化学奖为实例。每个课题的“成长经历”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人生阅历、人格品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获奖成果”栏目真实、动态、详细、完整地介绍所选的诺贝尔奖事例。“成果应用”栏目则着重展现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示成果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更为详尽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个课题最后附有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料,以“相关阅读材料”栏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外上网查找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结合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于飞鸟、楫桨于轻舟。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除了传统的教材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将书中的知识拓展延伸,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类有趣的实验。以必修基础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展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化学知识,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精神。[3](部分趣味实验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联系如下表)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竞争、合作、讨论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都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为基础,积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化学《必修1》专题1“常见物质的检验”,该内容中就有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出■、Cl-、■、K+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组内实验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组间讨论。将4种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也将知识总结得更为全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效率低的情况,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学会有序高效地合作。每个成员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是拒绝无礼吵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加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芬.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化学教育,2008(9).
[2]汪斌权,于淑儿.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选修课开发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
[3]孟庆川,邓善银.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提升化学教学实效性[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endprint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2]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将一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宁波市开设的“诺贝尔化学奖史话”选修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该选修课程借鉴高校教材《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诺贝尔化学奖为实例。每个课题的“成长经历”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人生阅历、人格品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获奖成果”栏目真实、动态、详细、完整地介绍所选的诺贝尔奖事例。“成果应用”栏目则着重展现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示成果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更为详尽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个课题最后附有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料,以“相关阅读材料”栏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外上网查找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结合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于飞鸟、楫桨于轻舟。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除了传统的教材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将书中的知识拓展延伸,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类有趣的实验。以必修基础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展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化学知识,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精神。[3](部分趣味实验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联系如下表)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竞争、合作、讨论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都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为基础,积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化学《必修1》专题1“常见物质的检验”,该内容中就有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出■、Cl-、■、K+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组内实验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组间讨论。将4种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也将知识总结得更为全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效率低的情况,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学会有序高效地合作。每个成员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是拒绝无礼吵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加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芬.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化学教育,2008(9).
[2]汪斌权,于淑儿.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选修课开发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
[3]孟庆川,邓善银.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提升化学教学实效性[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endprint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2]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将一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宁波市开设的“诺贝尔化学奖史话”选修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该选修课程借鉴高校教材《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诺贝尔化学奖为实例。每个课题的“成长经历”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人生阅历、人格品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获奖成果”栏目真实、动态、详细、完整地介绍所选的诺贝尔奖事例。“成果应用”栏目则着重展现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示成果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更为详尽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个课题最后附有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料,以“相关阅读材料”栏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外上网查找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结合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于飞鸟、楫桨于轻舟。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除了传统的教材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将书中的知识拓展延伸,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类有趣的实验。以必修基础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展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化学知识,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精神。[3](部分趣味实验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联系如下表)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竞争、合作、讨论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都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为基础,积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化学《必修1》专题1“常见物质的检验”,该内容中就有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出■、Cl-、■、K+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组内实验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组间讨论。将4种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也将知识总结得更为全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效率低的情况,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学会有序高效地合作。每个成员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是拒绝无礼吵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加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芬.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化学教育,2008(9).
[2]汪斌权,于淑儿.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选修课开发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
[3]孟庆川,邓善银.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提升化学教学实效性[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