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利用教材材料 提高政治教学实效

2014-05-26王中连

关键词:政治课哲学教材

王中连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文字、表格、图片等形式,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探究,较好地辅助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然而,笔者在所听的大量公开课中,包括名师示范课、竞赛课、青年教师过关课等,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作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不喜欢或者不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辅助教学。

事实上,新教材提供的各类材料,无论是探究情境、相关链接,还是名人名言、专家点评,都经过了教材编写者的精心挑选和编排,如能充分运用,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为例,就如何利用教材材料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供参考。

一、运用教材材料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此言从一定意义上强调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精彩的课堂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顺利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开个好头。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诸如复习已知导入法、时政热点导入法、趣味故事导入法、图片视频导入法,等等。笔者认为,运用教材材料作为教学情境,是实现新课有效导入的方法之一。

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材一开始就提供了有关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一段材料——“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打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在讲授该框题第一个知识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现代史知识分析这场战役,让学生当一回军事策略家,分析攻打锦州的重要性:从地理位置看,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在陆地上的唯一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打狗。通过探究,学生得出结论:锦州关系辽沈战役的成败,是整个战役取胜的关键,属于主要矛盾。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历史知识,进行角色模拟,进而引出哲学道理导入新课,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新知兴趣的同时,还较好地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加强了分析和归纳能力,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二、运用教材材料分析新授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思想方法,也称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一节政治课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影响,突破教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是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和关键。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列举大量的事例说理、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其中,运用教材材料分析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就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一条重要途径。

《生活与哲学》教材正文部分大多是主干知识,对刚接触哲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要理解遇到的哲学概念和原理有一定难度。而教材提供的名言、漫画、事例等各类具体、生动、形象的材料,简单易懂、浅入深出,只要运用恰当,于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是《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一些教师在讲解该知识点时通常列举的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成长故事,以说明意识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水平,但给学生的印象却往往是大而空,以致教学出现知识与效果脱节的现象。其实,对“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知识,直接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即可取得较好效果。如漫画——“面对石头与电脑”,能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意识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列宁、毛泽东有关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名言,能有效地说明“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帮助学生较为自然地得出“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结论;作曲家贝多芬忍受严重耳疾的折磨,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和坚定的信念与命运抗争,在完全失聪的状态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的史实,能使学生认识高昂的精神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理解,等等。可见,政治课教学要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时不必大费周折地四下查找材料,充分而灵活地运用教材材料,或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运用教材材料完善教学过程——实现自然过渡

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除了精彩的新课导入、有效的重难点突破,还必须做到教学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性强。过渡是为了让教学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衔接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过渡得好,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脉络贯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过渡得不好,会使人感到思路混乱、杂乱无章,影响教学效果。要实现课堂教学自然过渡,离不开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导引、教学内容的自然转换和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安排。如通过揭示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能使课堂教学从一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理设置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实现过渡;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联想、类比,用知识迁移实现知识的紧密衔接。此外,笔者经常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分析教材材料,实现教学过程的自然过渡。

例如,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第二目“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时,笔者先讲解了关于量变的哲学概念,然后借助教材提供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两个有趣论证——“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即通过一粒谷子与一堆谷子和一根头发与一个秃子的关系的讲解、认证,让学生在把握量变概念的基础上理解质变的内涵,进而自然地理解和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一重点知识。再如,在讲授第九课第一框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在讲完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种情形后,笔者借助教材提供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两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以及教材中“香蕉和苹果不是水果”的漫画,让学生讨论“莱布尼茨的两句哲理名言是否自相矛盾”“漫画中病人言论的荒唐之处”。待学生热烈讨论之后,笔者作过渡,教学就很自然地进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新的知识点讲授。endprint

四、运用教材材料创设德育情境——进行价值引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政治课“要充分地体现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教育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通过模仿体验策略、情景创设策略、探究活动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的实施。而运用教材材料中蕴含的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例如,根据《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对于第一个目标,笔者在讲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进行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由来这一“相关链接”,思考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理解了陶行知《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含义,得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结论和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于第二个目标,笔者首先通过教材中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的史实,导出问题——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再接再厉。其次,笔者通过教材中有关人类不断探求对火星的认识的事例,要求学生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经过分析和归纳,学生得出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结论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可见,许多教材材料是很好的德育资源,运用得好,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

五、运用教材材料进行知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系统地进行知识总结,有助于课堂教学新知识的巩固、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总结常见方法,有提纲图表小结法、课堂辩论小结法、实例分析小结法、随堂测验小结法,等等。笔者认为,运用教材材料对某一个知识点、一框题知识、一课书甚至一个单元知识进行总结,效果甚佳。

1. 知识点归纳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的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但教材提供的“示意图”(见图1),对这两组关系以及两组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进行了概括,使本来抽象的知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用好这张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比较轻松、准确地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框题知识小结

通常情况下,高中思想政治每节新课讲授的内容为一框题。在新授课结束时,教师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框题知识进行小结。在框题知识小结时,我们可以运用教材材料设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知识,提高能力。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引用了胡锦涛的两段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在该框题新课教学结束时,根据胡锦涛的讲话,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组织答案来小结新课:(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由此归纳出第一目知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党和政府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归纳出第二目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运用教材材料设置问题,总结新课,使学生在对知识全面、系统了解的同时,提高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3.一课书或一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课每课书、每个单元知识讲完,都应让学生对该课或该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和整体把握。利用教材每单元开始提供的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课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讲的是哲学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相比,显得比较零碎。如果我们能在第一单元新课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分析该单元知识结构图(见图2),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明确该单元知识应从“是什么”(即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哲学的力量)、“怎么办”(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三个纬度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构建该单元知识体系,从而清晰、系统地把握该单元的知识。

总之,将合适的材料用于政治课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而灵活、恰当地运用教材材料辅助教学,能使政治课教学事半功倍。endprint

四、运用教材材料创设德育情境——进行价值引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政治课“要充分地体现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教育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通过模仿体验策略、情景创设策略、探究活动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的实施。而运用教材材料中蕴含的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例如,根据《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对于第一个目标,笔者在讲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进行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由来这一“相关链接”,思考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理解了陶行知《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含义,得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结论和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于第二个目标,笔者首先通过教材中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的史实,导出问题——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再接再厉。其次,笔者通过教材中有关人类不断探求对火星的认识的事例,要求学生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经过分析和归纳,学生得出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结论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可见,许多教材材料是很好的德育资源,运用得好,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

五、运用教材材料进行知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系统地进行知识总结,有助于课堂教学新知识的巩固、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总结常见方法,有提纲图表小结法、课堂辩论小结法、实例分析小结法、随堂测验小结法,等等。笔者认为,运用教材材料对某一个知识点、一框题知识、一课书甚至一个单元知识进行总结,效果甚佳。

1. 知识点归纳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的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但教材提供的“示意图”(见图1),对这两组关系以及两组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进行了概括,使本来抽象的知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用好这张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比较轻松、准确地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框题知识小结

通常情况下,高中思想政治每节新课讲授的内容为一框题。在新授课结束时,教师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框题知识进行小结。在框题知识小结时,我们可以运用教材材料设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知识,提高能力。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引用了胡锦涛的两段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在该框题新课教学结束时,根据胡锦涛的讲话,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组织答案来小结新课:(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由此归纳出第一目知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党和政府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归纳出第二目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运用教材材料设置问题,总结新课,使学生在对知识全面、系统了解的同时,提高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3.一课书或一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课每课书、每个单元知识讲完,都应让学生对该课或该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和整体把握。利用教材每单元开始提供的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课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讲的是哲学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相比,显得比较零碎。如果我们能在第一单元新课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分析该单元知识结构图(见图2),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明确该单元知识应从“是什么”(即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哲学的力量)、“怎么办”(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三个纬度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构建该单元知识体系,从而清晰、系统地把握该单元的知识。

总之,将合适的材料用于政治课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而灵活、恰当地运用教材材料辅助教学,能使政治课教学事半功倍。endprint

四、运用教材材料创设德育情境——进行价值引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政治课“要充分地体现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教育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通过模仿体验策略、情景创设策略、探究活动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的实施。而运用教材材料中蕴含的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例如,根据《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对于第一个目标,笔者在讲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进行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由来这一“相关链接”,思考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理解了陶行知《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含义,得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结论和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于第二个目标,笔者首先通过教材中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的史实,导出问题——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再接再厉。其次,笔者通过教材中有关人类不断探求对火星的认识的事例,要求学生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经过分析和归纳,学生得出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结论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可见,许多教材材料是很好的德育资源,运用得好,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

五、运用教材材料进行知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系统地进行知识总结,有助于课堂教学新知识的巩固、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总结常见方法,有提纲图表小结法、课堂辩论小结法、实例分析小结法、随堂测验小结法,等等。笔者认为,运用教材材料对某一个知识点、一框题知识、一课书甚至一个单元知识进行总结,效果甚佳。

1. 知识点归纳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的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但教材提供的“示意图”(见图1),对这两组关系以及两组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进行了概括,使本来抽象的知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用好这张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比较轻松、准确地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框题知识小结

通常情况下,高中思想政治每节新课讲授的内容为一框题。在新授课结束时,教师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框题知识进行小结。在框题知识小结时,我们可以运用教材材料设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知识,提高能力。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引用了胡锦涛的两段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在该框题新课教学结束时,根据胡锦涛的讲话,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组织答案来小结新课:(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由此归纳出第一目知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党和政府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归纳出第二目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运用教材材料设置问题,总结新课,使学生在对知识全面、系统了解的同时,提高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3.一课书或一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课每课书、每个单元知识讲完,都应让学生对该课或该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和整体把握。利用教材每单元开始提供的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课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讲的是哲学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相比,显得比较零碎。如果我们能在第一单元新课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分析该单元知识结构图(见图2),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明确该单元知识应从“是什么”(即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哲学的力量)、“怎么办”(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三个纬度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构建该单元知识体系,从而清晰、系统地把握该单元的知识。

总之,将合适的材料用于政治课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而灵活、恰当地运用教材材料辅助教学,能使政治课教学事半功倍。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课哲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菱的哲学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