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视角

2014-05-26郑经雄

关键词:文本语文课堂

郑经雄

语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即是“对话”。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中,“对话”涉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

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我们尝试以“对话”作为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一种视角,着重探讨语文教学中“对话”的概念、内涵及达成条件,并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对话”展开探讨。

一、 初中语文教学“对话”的内涵与层次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对话”的内涵

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与对话相反的是独语。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它强调对话参与者的投入,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不能称之为对话。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对话”指的是参与者基于个体的相关体验就某一话题(或文本),在某种开放的、宽容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期达成认同或实现个体认知变化的一种交流方式。

(二)初中语文教学“对话”的层次性(见图1)

1.文本层面:学生个体与教学文本进行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教学文本是作为一种对话的对象而存在的。它既是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同时也是唤醒学生认知储备和经验的过程。

2.交往层面: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就教学文本展开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教学文本是作为一种对话的载体而存在的。教师是“对话”的发起者和引导者,决定了“对话”的方式和深度,具体体现为教学对话中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由于各自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在对话过程中使得文本得以丰富。

3.精神层面:学生与自我展开对话

在这层对话中,以学生对教学文本的解读为依托,以多元主体的互动交流为参照,进而形成“自我观照”,从而实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升华。也正是这层对话,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诉求。

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对话”的达成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现涉及对话的前提、保障、主体、对象等因素(如图2)。

条件一: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需要唤醒参与者个体经验并参与到教学中,这是有效“对话”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对话”展开的前提是有展开“对话”的个体经验,就话题(或文本)展开的对话必然需要参与者认知储备、情绪状态、个体经验的介入,否则对话就无从展开。

条件二:语文教学的有效“对话”需要“开放宽容民主的课堂氛围”予以保障。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参与者才可能更好地调动个人的认知储备和经验就话题展开交流。

条件三: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对话”究其表现形式而言是教师(主导)就某一文本(对象)引导学生(主体)展开交流与讨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对话”的发起者,也引导着“对话”的发展方向;对话的载体或对象则是教材文本;而学生则是“对话”的主体。

课堂“对话”因个体认知或体验差异而生成,需要个体经验来予以丰富。对话得以展开的“话题”(或文本)势必是开放的,而就开放的话题展开交流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个体认知的嬗变,即个体经由交流在认知上得到发展;二是实现所有对话参与者就某一“话题”(或文本)在认知、体验、感悟上实现视域的融合。这是初中语文教学追求有效对话的价值诉求。

三、实现语文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储备参与,凸现语文教学对话根基的生本化

亚里士多德说过:“所有的知识都是彼此相关的。”即强调将新授课的知识同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这层意义上,学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本身也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资源。想要在语文课堂上呈现“有效对话”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能够整合教学资源,确实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毕竟学生的实际生活正是他们已有经验的土壤,也是深度对话得以发生的土壤。

【案例1】 李吉林老师《静夜思》的教学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在课堂上,学生在读懂、背熟此诗后,进行了“对诗”活动,学生诗句喷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现代建构心理学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将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重新构建,进行强化语言积累,不断丰富内存,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李老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就是充分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和生活经验,而当新授知识扎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时,学生有足够的经验和认知储备,学生想说并且有话可说,理所当然地愿意同教师和同学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提高教学有效性也就有了可能。

(二)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经验主体多元化

语文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呈现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是这样定位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同时,有效“对话”的课堂呈现也呼唤对学生学习、“知识获得”的认识转型。社会建构论也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或准确表征,而是一种‘建构”。在社会建构论的视野里,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不同个体间就某一共同话题交流、协商的过程,这种教学关系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课堂地位的转变,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背景。

(三)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拓展语文教学“对话”的通道多样化

1.强调自主性,实现学生在课前与文本展开初步对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案例2】浙江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中,谷雪雅老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设计的教学片段

师:昨天预习了《桃花源记》,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呢?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大家对桃花源的印象中,特别用了两个词——美、神奇。可是有同学说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比桃花源美多了,有什么稀奇呢?

生:那里是和平的,大家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生: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陶渊明笔下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已经很难得了。

这个教学片段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其关键就在于作为引领者的谷老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前与文本展开初步对话,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在不断发出自己声音和见解的同时,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鼓励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想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案例3】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作文讲评课

步骤一: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作文,每篇文章分别找出得失,写好评语,最后选出最佳者。

步骤二:小组内齐力修改佳作,使之更佳。

步骤三:每组派代表宣读代表作,全班交流。

步骤四:众评委(全班同学)点评,选出前三名。

步骤五:选出最佳文采奖、构思奖、立意奖等,另根据点评情况选出最佳点评奖、最佳点子奖等。

这种作文讲评课通过小组合作既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此类作文容易出现的问题及修改方法,又可以使大部分的习作在学生中得到展示,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当然,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首先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其次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建立因人而异的评价激励机制(如每个小组可根据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同样的问题,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回答出来得到的分数是不同的,学业水平最低的学生得到的分数最高,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合作学习结束后,还应对每个学习小组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3.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自我对话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自我”对话。

(四)注重构建开放、宽容的课堂,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的氛围民主化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说:“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就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传统的课堂人际关系是一种权威关系,以顺从和从众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而新课程理念就要求否定原先的教师权威,恢复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

【案例4】赵小丽老师在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执教《小石潭记》的教学片段

师: 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们最关心柳宗元的心情,你猜老师最关心什么?

生:你最关心我们的心情。

师:对了。我关心你们读一篇文章的心情。我们读一篇文章以一个好的心态去读它理解它很重要。那么,要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呢?

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成功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这个角度而言,构建民主的课堂文化氛围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核心则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试想:学生在如此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怎么会不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

(五)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的实效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只有有机整合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的实效化(如图3)。

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包含字词积累、句法、语法、诵读和言语表达、实用性写作的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连基本的字义、词义都不能区分,连完整的言语都无法表达,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就无从谈起。

而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则追求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心灵上的触动、情感受到的熏陶以及审美满足的愉悦感,这些个性化的感受、感悟、体验能够丰富课堂中的对话,提升对话的层次,拓展对话的深度。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实效性,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三)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拓展语文教学“对话”的通道多样化

1.强调自主性,实现学生在课前与文本展开初步对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案例2】浙江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中,谷雪雅老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设计的教学片段

师:昨天预习了《桃花源记》,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呢?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大家对桃花源的印象中,特别用了两个词——美、神奇。可是有同学说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比桃花源美多了,有什么稀奇呢?

生:那里是和平的,大家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生: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陶渊明笔下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已经很难得了。

这个教学片段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其关键就在于作为引领者的谷老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前与文本展开初步对话,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在不断发出自己声音和见解的同时,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鼓励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想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案例3】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作文讲评课

步骤一: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作文,每篇文章分别找出得失,写好评语,最后选出最佳者。

步骤二:小组内齐力修改佳作,使之更佳。

步骤三:每组派代表宣读代表作,全班交流。

步骤四:众评委(全班同学)点评,选出前三名。

步骤五:选出最佳文采奖、构思奖、立意奖等,另根据点评情况选出最佳点评奖、最佳点子奖等。

这种作文讲评课通过小组合作既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此类作文容易出现的问题及修改方法,又可以使大部分的习作在学生中得到展示,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当然,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首先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其次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建立因人而异的评价激励机制(如每个小组可根据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同样的问题,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回答出来得到的分数是不同的,学业水平最低的学生得到的分数最高,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合作学习结束后,还应对每个学习小组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3.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自我对话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自我”对话。

(四)注重构建开放、宽容的课堂,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的氛围民主化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说:“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就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传统的课堂人际关系是一种权威关系,以顺从和从众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而新课程理念就要求否定原先的教师权威,恢复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

【案例4】赵小丽老师在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执教《小石潭记》的教学片段

师: 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们最关心柳宗元的心情,你猜老师最关心什么?

生:你最关心我们的心情。

师:对了。我关心你们读一篇文章的心情。我们读一篇文章以一个好的心态去读它理解它很重要。那么,要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呢?

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成功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这个角度而言,构建民主的课堂文化氛围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核心则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试想:学生在如此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怎么会不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

(五)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的实效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只有有机整合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的实效化(如图3)。

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包含字词积累、句法、语法、诵读和言语表达、实用性写作的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连基本的字义、词义都不能区分,连完整的言语都无法表达,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就无从谈起。

而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则追求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心灵上的触动、情感受到的熏陶以及审美满足的愉悦感,这些个性化的感受、感悟、体验能够丰富课堂中的对话,提升对话的层次,拓展对话的深度。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实效性,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三)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拓展语文教学“对话”的通道多样化

1.强调自主性,实现学生在课前与文本展开初步对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案例2】浙江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中,谷雪雅老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设计的教学片段

师:昨天预习了《桃花源记》,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呢?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大家对桃花源的印象中,特别用了两个词——美、神奇。可是有同学说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比桃花源美多了,有什么稀奇呢?

生:那里是和平的,大家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生: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陶渊明笔下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已经很难得了。

这个教学片段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其关键就在于作为引领者的谷老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前与文本展开初步对话,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在不断发出自己声音和见解的同时,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鼓励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想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案例3】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作文讲评课

步骤一: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作文,每篇文章分别找出得失,写好评语,最后选出最佳者。

步骤二:小组内齐力修改佳作,使之更佳。

步骤三:每组派代表宣读代表作,全班交流。

步骤四:众评委(全班同学)点评,选出前三名。

步骤五:选出最佳文采奖、构思奖、立意奖等,另根据点评情况选出最佳点评奖、最佳点子奖等。

这种作文讲评课通过小组合作既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此类作文容易出现的问题及修改方法,又可以使大部分的习作在学生中得到展示,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当然,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首先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其次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建立因人而异的评价激励机制(如每个小组可根据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同样的问题,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回答出来得到的分数是不同的,学业水平最低的学生得到的分数最高,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合作学习结束后,还应对每个学习小组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3.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自我对话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自我”对话。

(四)注重构建开放、宽容的课堂,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的氛围民主化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说:“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就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传统的课堂人际关系是一种权威关系,以顺从和从众为其主要特征,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而新课程理念就要求否定原先的教师权威,恢复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

【案例4】赵小丽老师在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执教《小石潭记》的教学片段

师: 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们最关心柳宗元的心情,你猜老师最关心什么?

生:你最关心我们的心情。

师:对了。我关心你们读一篇文章的心情。我们读一篇文章以一个好的心态去读它理解它很重要。那么,要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呢?

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成功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这个角度而言,构建民主的课堂文化氛围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核心则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试想:学生在如此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怎么会不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

(五)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的实效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只有有机整合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对话”的实效化(如图3)。

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包含字词积累、句法、语法、诵读和言语表达、实用性写作的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连基本的字义、词义都不能区分,连完整的言语都无法表达,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就无从谈起。

而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则追求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心灵上的触动、情感受到的熏陶以及审美满足的愉悦感,这些个性化的感受、感悟、体验能够丰富课堂中的对话,提升对话的层次,拓展对话的深度。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实效性,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