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局长谈文化

2014-05-26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奉贤奉贤区月刊

当前,奉贤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到了由蓄势待发向快速崛起转变的重要关口。在奉贤区的战略部署中,文化建设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亦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办好今年的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我区近几年来的文化发展成果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发挥好文化推进我区“文化名人”、“文化名品”、“文化名城”的建设作用,办成一届市民参与、群众叫好的文化盛会。

——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金拥军

《文化月刊》:上海市奉贤区是举办文化节的先行者,奉贤区文化节现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请您介绍一下奉贤区文化节最初的创办理念和奉贤的文化底蕴。

金拥军:我们当初的理念是一届政府办一届文化节。自2001年奉贤区建区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奉贤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奉贤”这个名字就有一定的含义。奉贤大概在雍正四年建县,2400多年前,孔子弟子言偃,这个72贤人当中唯一的江南弟子到奉贤讲学,为未开化的奉贤带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教授的劳动和礼仪,使得奉贤的文明程度不断增加,形成了“敬贤”、“学闲”氛围。自此,奉贤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都带有和谐、谦虚、上进的特征。如何做好奉贤文化艺术节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我们在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奉贤各方面的工作推进要保持在“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精神状态上。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贤文化”,也是奉贤的核心价值观。奉贤区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筹建的。

《文化月刊》:本届文化节和往届相比,有哪些传统的延续?又有哪些创新之处?

金拥军:奉贤区深厚的群众文化底蕴、积淀,使得她拥有不少优秀的群众文化创作作品,尤以小戏、小品为最。舞蹈、音乐等方面全面稳步发展,整个奉贤在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层面不断努力。多年来,每届政府举办文化节,都是严格执行中央、市政府的要求,同时结合奉贤的地方特色去做。今年的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使我们的文化工作在一种新的背景下去做,我们也不断思考在不与之前雷同的基础上,如何反映奉贤特色。本届艺术节主要是通过活动机制上的创新,来达到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的目的。

《文化月刊》:那么,本届艺术节的机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金拥军:办活动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也同样重要。因此,活动想法、创意只是创新的一个方面,市场运作上的创新才是关键。我们现在文化艺术节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主题活动、重点活动、系列活动和原来的品牌活动。活动很多,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政府会出台一些激励政策,提供一定的补贴,由企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承办。

如今,这种购买服务机制的运用已经带来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我们有一个全国性的学生书法评比活动就是各个方面共同构建完成的。市书法家协会搭建平台,区书法家协会来承办,然后企业来出资。再有就是浙商文化在奉贤比较发达,那么我们就发动这些企业,通过冠名的方式运作我们的文化活动。从前,文化活动只有政府的一纸公文,群众的参与热情度不高,效果不好,而企业参与这种形式会更好地带动群众的积极性,也让活动更丰富。

《文化月刊》:这次文化节整个经费情况如何?在经费分配方面,市场的创新机制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

金拥军:整个文化艺术节的筹办大概需要600万元左右,政府拨款300万元左右,那剩下来的钱哪里来?“群文四季歌”一年的运作费用也要100多万元,政府拨款45万元。所以我们就只能依靠我们市场的创新机制和以往丰富的经验来搭建平台,办好活动。

《文化月刊》:纵观本届艺术节的节目表,活动项目安排紧凑、类别内容广泛丰富,这是否和奉贤区良好的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有关?请您结合实际,为读者介绍一下。

金拥军:本届活动的整体安排,重头戏不是放在具体样式上,而是致力于怎样让活动更加贴近百姓,让更多的老百姓来参与。我们开幕式不主张大操大办,艺术节是大众的节日、文化的盛会。近年来,上海市一直在打造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二是体现在我们城乡覆盖的工作机制体制;第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实现了城乡统筹整体发展,从而建立区镇村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上海市通过区划调整,乡村合并由原来的22个镇整合成8个镇,每个镇、街道都有自己的标准化社区文化中心,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便于百姓活动参与。

《文化月刊》:现在每个镇的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利用得怎么样?

金拥军:现今,所有社区文化中心都是全负荷满载运行,活动相当丰满。原本有的地方人气不足、活动不够,而区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便很好地带动了各个镇的文化氛围,丰富了活动内容,让活动中心更好地发挥了效应。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建立了一套文化配送机制,引起了整个上海地区的重视。首先是区镇自身的资源充沛,奉贤全区活跃在社区街道里的306支文化团队,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才使得整个活动中心满载运行;第二是区文广局不断加强基层工作的指导和考核;第三是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如本次艺术节,其不断带动着奉贤的文化氛围,扎扎实实服务百姓,润物细无声。

《文化月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运行上是否遇到过困难?

金拥军:社区文化中心在建成运行上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科室的相关工作人员都会定期到各个镇的活动中心了解情况。一是资源不够,二是运营时间上和百姓也有冲突。工作日是大多数人上班的时间,而这些人本身的文化修养比较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高。双休日期间活动中心是不开放的,这是乡镇经费短缺造成的。为了丰富百姓的周末生活,让百姓有地方进行文娱活动,我们集中精力做到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全年开放。我们利用这次的艺术节也把社区文化中心的活动内容丰富起来,从而让社区文化长效发展。

《文化月刊》:奉贤区的品牌文化活动有哪些?

金拥军:如这次的系列活动之一“群众文化四季歌”就是奉贤的品牌活动之一。它是结合一年四个季节开展相对应的演出,分别是“春之声——巡回下乡演出”、“相约滨海之夏——广场文化活动”、“滨海秋韵——高雅艺术进奉贤”、“冬日暖阳——文化拜年”。这个活动虽然没有成功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但是已经成功申报了市一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更重要的是,她真正走进了群众,受到市民欢迎,这是我们更看重的。

《文化月刊》:奉贤区的整个文化活动在活动设计方面有什么考虑?

金拥军:我们会在活动设计上适当加入一些市场化的活动,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像春节、元宵节这样的传统节庆活动。这部分政府参与的还相对多一点。第二部分是基本走市场的活动。就如“梅花节”、“菜花节”(菜花节被列为全国十大看油菜花的重点节日)、“牡丹节”、“桃花节”等春天的节庆活动。第三类是完全市场化的活动,就如在奉贤的海湾“碧海金沙”举办的品牌音乐类活动。最重要的是这些国际化、时尚化的音乐节虽然是完全市场化运作,却不会把资金的压力转向观众,票价亲民。

《文化月刊》:以往的艺术节中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吗?现在是否已找到解决方法?

金拥军:活动还是需要注重品牌化、系列化。通过多方关注,打造活动品牌,我们有很多活动都是一直在做,已经成功举办多届,影响力逐步扩大,吸引了更多的百姓来参与我们的活动。从而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但是,奉贤区在上海各行政区里面综合实力比较弱,经济实力属于中下水平,所以我们各方面投入,包括人才方面都不是很足。也就是说,我们有想法、有热情,但是层次还是不够。所以,我们还是要不断去改造、创新,把活动的各方面都搞得更好一点。艺术节五年举办一次虽然很少,但是维持长效机制很重要。除了艺术节之外,我们原来的活动机制也要维系,要做到没有艺术节,我们也照样有活动可以轰轰烈烈地举行。

《文化月刊》:在组织工作上,譬如安保等问题,在活动中是否都有所考虑?

金拥军:我们希望参与的老百姓越多越好,又不会形成拥挤的局面。这次集中的展示活动,闭幕式可能会做得稍大一些,这个时候可能安保要上去。但一般的常态化活动,是有一定组织的。这个组织不是政治化的,而是菜单化的。全区306个文化团队,有的镇特别多,比如南桥镇就有100多个团队。你若想进这些团队,可以经过组织申报,同时,我们在一个月30天时间中,也会协调好所有团队,解决时间上的冲突,充分利用整个活动中的时段,设施。这样就可以把每个活动有序安排下去。

《文化月刊》:纵观全国,现在一些地方、社区的很多活动受众面都比较窄,奉贤区在策划这些活动时如何平衡受众年龄?上海市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城市,这些外来人员是否享受到我们的文化服务?

金拥军:不可否认的是,老年人亦是我们基础文化设施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所以,现在办活动也是以老年人为主。为平衡这一现象,我们请了诸多体制内的团体,面向不同阶层、年龄段的受众多多开展活动,也举办了如“艺术之星”这样的比赛,用以吸引社会上的青年们参加。今年是“艺术之星”的第九届,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参与进来。我们会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并和“中国好声音”等当红节目合作,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在外来人员享受文化服务这一方面,在我们奉贤的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中心,你只要出示身份证,就可以免费享受到诸多活动。基于以上这些考虑,我们各类群体,小学生、大学生、农民工以及一些企业都有各自的风采展示月。

《文化月刊》: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有些经营场所是要收费的,这方面奉贤的管理如何?

金拥军:整个奉贤文化的场所有将近500家左右,包括网吧、茶座、KTV等。我们在管理上建立了一个机制,叫文化市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就是由我们的专职管理员、社会监督员,再加上文化工作志愿者这三支队伍组成的管理队伍。每个月我们会召集他们去巡查,宣传等。对于做得好的志愿者,我们会提供奖励,这一政策实施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了我们文化部门,还有公安、工商,这些部门联动一起来管理。其次,我们建立了一个平台,把这500家经营者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叫文化经营者联合会的组织。同时,建立了工会,把经营者按不同门类分成各个小组,如网吧小组,KTV小组……联合会成立后,每个季度会召开理事会,让民间组织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协商小纠纷,有了这么一个平台,总体管理就很规范了。

《文化月刊》:您如何看待文化产业化?

金拥军:这是一个大概念,城市发展中灵魂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中除了精神层面的核心东西以外,产业发展、文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是经济价值,一方面是社会精神价值,特别是我们讲到的,奉贤区也在推动新城建设。想要使一个城市变得有魅力,就必须注入文化的东西,使之变成代表一个城市产业发展的东西。比如说书城的建设,不是单单为了卖书。还有就是创意性产业的东西,有时候也能带来人气.。这方面我们都在思考,都在与时俱进。奉贤有很好的生态优势,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也会考虑到其临海的环境,人造沙滩和上海最大的森林公园都在奉贤,在森林公园中还建有不同的主题博物馆。

《文化月刊》:在文化创意方面,奉贤有什么想法?

金拥军: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创意,整个文化创意的发展就全世界来说遇到新的挑战,但奉贤在这方面还有发展空间。文化产业是要讲效益的,而目前大家都在讲概念。文化创意产业门类很多,创意这个方面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的、能复制的东西。以万达为例,每一个万达广场里面的结构都是不一样的,而他正好抓住了创意的三个方面,世界前沿、中国特色、地方本土化的东西,从而做到,大方面一样但又有特色,奉贤也同样要抓住这三点。

《文化月刊》:奉贤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做了哪些努力?

金拥军:奉贤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文物方面,奉贤历史不是很长,因此文物不是很多。拥有“华亭古石塘”等市级文物。奉贤水系发达,桥很多,不可移动的保护点有211处。尽管奉贤历史不长,但是其开化和文明程度很高,现有非遗项目18个,国家级项目2个,省市级项目13个。这些项目都是跟原来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有记忆类的,也有文化民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一个暖场活动——“滚灯”,就是用竹片做成的球,男子在地上杂耍,舞蹈,后来又发展出了女子滚灯。其次就是上海吴越一带的地方戏,地方戏的源头就是民间的传唱,山歌中有一段“吴歌”也是非遗中的一项。这些项目在今年奉贤区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上都能看到。

猜你喜欢

奉贤奉贤区月刊
奉贤区金汇镇:“联”字特色谱写人大工作新篇章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内植物与鸟类共生关系探究
画与理
为全球城市建设奉献奉贤新高度
画与理
画与理
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奉贤区骨干河道主要污染物分析及对策
我的家乡叫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