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挥洒美不可言
2014-05-26孟丹
孟丹
倘若历史能够逆转,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时光,我们将作何感想?虽不曾经历大唐盛世的宏大气魄与宋朝内秀淡雅之风,但当古人的曼妙之笔落于纸上之时,也使我们有了对唐与宋—中国古代两大王朝的深刻解读。当唐朝宽大、雄浑、笼统的“诗的意境”遇上了宋朝具体、精致、细腻的“词的境界”之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当唐诗宋词被巧妙地融入舞蹈作品的表达之时,又会带来怎样的效应呢?
舞蹈剧场《肥唐瘦宋》由青年舞蹈编导赵小刚与张云峰编创,为观众带来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美”,可谓给观众奉上一份文化与艺术的视觉大餐。此部作品是编导游历海外之后所打磨的中式舞蹈剧场的探索成果。笔者有幸踏上了这条灿烂的文化之旅,与众多观众一同,鉴证了它的美,它由内而外散发的光彩。
雍容与精雅的风味犹存
当往昔与今日有了交织,当时空逆转回到历史。编舞没有局限于历史的印记,而是在游走与徘徊过往之中展现给观众一幅风韵画卷。初看此部作品,无疑不被这绚丽的色彩所吸引。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各种能有的色调应有尽有。在它们的巧妙组合下,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视野。
一颗颗灵动的心掩盖在斑斓多姿的衣服之下,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这个“美”依旧继续。首先,从舞蹈的服饰来看,编导巧妙地运用不同色调的明暗对比来塑造不同人物的形象。徜徉在代表着雍容华贵的唐朝,舞蹈者各个造型迥异。如身着鲜红色的宽口袖裙并头挽高发髻的丰满女子,身披嵌有牡丹刺绣的带诗文的帛巾,唐代女子所持有的风韵之美一时间尽收眼底。另外,简洁素净的白色收身长裙并腰配彩带又塑造出了宋代女子典型的内敛婉约之美。不仅如此,彩塑的造型也被搬上舞台,橘色与蓝色的强烈反差产生了让观众难以抗拒的魅力。生不可相伴,那就在“天宫”相随,此处升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那段名流千史的凄美爱情。值得注意的是,编导家并不着重于去再现唐、宋风格的文化,而是透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塑造抽象的人,从而给观众提供一种唐宋意境。
从舞蹈道具与灯光来看,整部作品在对传统舞蹈剧场布局的继承外,进行了极为细腻精简的处理:抛开了绚烂多彩的灯光与繁杂的舞台布局,给舞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可能。编导善于运用“间离”的手法,在幕后悬挂纱帐,舞者从其后缓缓而过,造就一种朦胧而诗意的效果。无论舞者持的油纸伞、手提的红灯笼亦或是微微扇起的小红扇都贴合着舞者自身的言说方式。在灯光的运用上,利用横向侧光的照射是编导的高妙之处。简单的光束,不简单的隐喻。伴随着舞者横向的位移,一种穿越历史、跨越时空之感跃然而出。
从舞蹈音乐来说,古典意蕴弥漫在空气中,流动的音符跳动着远古的回响。音乐的动人不只在于古典的旋律,而是通过旋律,观众听出了其中的故事与感动。大提琴的悠扬、钢琴的淡淡感伤都为作品意蕴的表达增添了无限光彩。除此之外,编导还特意加入了富有异域风情的俄语乐曲,这个设计在“混乱与美丽”的一节中得以充分地彰显。它让观众明白,原来“美”无界限,美在“乱”的体现中格外耀眼。
穿越时空的舞语展现
在唐肥美瑰丽的瀑布中,在宋清澈细致的深潭里,我们一同去寻找遗失的记忆。是谁带我们走入了这奇幻莫测的世界?一个个爱与共存的印记,用身体抒写着美好与别离。这部作品除了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外,让人格外注目的应属对于舞蹈本真一面的关照。华丽的着装不会长久,而真正的肢体流动所产生的情感触碰却让我们回味无穷。
编导在舞蹈作品中,有意地强调结合中国古典韵味之美,这是极为难得之处。以芭蕾与现代舞的技术技巧为依托,充分地融入古典舞的审美特色,使整部作品在传统的舞蹈剧场的基础上多了几分动人的“情”。在作品所描绘的唐代气派中,唐代的豪迈、洒脱之情可谓一览无余。编导巧妙地运用古典舞中的袖舞技法进行渲染,在一行一舞中,唐人的那种悠哉、安世的心态表露无疑。
再来观望宋朝之景,你又会发现一种紧贴现实、婉约的情。编导在此处编排了女子大群舞,一个个俏丽活泼的女子,精致典雅不可言说。舞蹈语汇上,群舞动作的整齐划一,舞蹈构图的变化多端都给作品添彩不少。此外,编导由民族舞动律特性设计出的女子摆手动作,精致细腻,再加上少女欲走还留的回眸一望,更是道出了宋朝婉约娴静的风韵美。不仅如此,编导别具心裁地勾勒出一幅三口之家的动情画面:丈夫环抱着妻子,妻子背着孩子出场,以竹竿为道具引出了一连串诙谐幽默的舞蹈动作,屈腿拧身、摇头对视等一些生活常态的微妙一幕被夸张化地再现于舞台。
另外,此作品以编导张云峰的真实出场,用“实”与“虚”的场景转换表现编导对历史的思索与回顾。编导曾几度游走于现实与历史印记中,不但作为现代人来观望历史,而且融入其中,与唐宋文化底蕴进行深沉的触碰。这一点在作品尾声被很好的体现出来:编导身着一身黑色大褂,躺于历史“苍穹”之下回望,他的思绪已然飘飞到了远方,感受来自远方的回响。
冥想之后的诗画词境
“徘回于唐诗宋词的字里行间,且思且漫舞。”正如创作者对作品的描述,在细细品味了整个作品之后,由内心激荡的浪漫情怀萦绕于胸。在舞蹈肢体语言的慢描细画之后,潜藏在舞者身体之下的意蕴开始发酵。这个“意蕴”何来?又为何让人如此回味呢?
一种文化现象便是对一种历史的见证与保存,编导正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捕捉历史中被遗忘的美好。当你细细品味作品,你会发现整个作品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不仅舞者的动作充满着对唐诗宋词的解读,编导还在名字上进行了挖掘。“肥唐瘦宋”中的“肥”与“瘦”除了具有表面意义外,更多了一份深意:编导意旨唐文化的广博与宋文化的内敛与自省。
编导在作品中,处处渗透着古之贤者的诗意盎然与洋洋洒洒的词篇。“画画的妙处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说道。因而,编导没有刻意地对古人具象化塑造,而是以一种笼统的形象来体现其中的唐宋意蕴。诗与词的闪现无不体现在舞者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中。作品中,编导塑造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典型形象。男舞者舞姿之洒脱,充分地体现出白居易政途坎坷的抑郁悲凄之情。配上身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一首千古佳作《琵琶行》挥洒而出。
在此,编导没有局限于诗篇本身,而是运用舞者的内心独白来烘托场景与体现唐诗的瑰魅。整体观来,虽然是对唐宋时期情与景的甄选并呈现于舞台,但编导却做得恰到好处。作品中“夕阳下的诗意”与“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中尽管没有设定具体的历史人物,但仅仅从此男女舞者动觉的舞姿和造型便能体会唐宋文化微妙的共通之处。
情感的共鸣来自于编导对生活、对历史的深刻体悟与挖掘。此作品以唐诗宋词作为线索,从历史痕迹出发,充分地结合了古典美学思想进行阐释。在字里行间中,寻找唐宋文化的瑰丽色彩,从而寄托自己的思考。在婆娑曼舞中,一曲古之赞歌飘然而出。
总体看来,这部作品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唐宋时期的意蕴美,体察到了编导的思想与用意。编导尝试将文学、舞蹈与剧场有机地结合,观众已然享受到了这种新颖艺术形式带来的魅力。要知道,世界意义上的舞蹈剧场起始于皮娜·鲍什的创作。对于中国而言,它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两位编导没有拘泥于形式本身,而是打破束缚,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利用舞者丰富的舞姿把唐宋时期不同的繁荣之景呈现在舞台上,这已是一种巨大突破。
舞蹈家杨丽萍曾说过:“舞蹈可以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内心的沉淀,每当它触摸到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块地方,才是它真正的价值体现。”这无疑是对优秀舞蹈作品标准的提炼。舞蹈剧场《肥唐瘦宋》正是在践行这样的标准中前进,并将在打磨与改进中变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