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思维驾驭和推进改革
2014-05-26程冠军
程冠军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他同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如此高度?当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哲学思维驾驭和推进改革?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庆祥是本次学习的主讲教授之一,全国两会闭幕之际,本刊就以上问题专访了韩庆祥教授。
运用哲学思维深化对改革
的理解
领导文萃: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部署是基于怎样的社会存在、怎样的历史发展规律?
韩庆祥: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建立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科学分析基础上的,使改革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对改革的认识和部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中央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和方法,并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实际,根据我们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强调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根据当今我国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基础发展的实际,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和方法,既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又强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方法,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防止市场失灵;根据当今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今天我国改革处在“攻坚期”、“深水区”,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以“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领导文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请您联系已经打开的改革蓝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谈一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韩庆祥:首先,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和方法,对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观点,根据我国改革初期的客观实际,我们党得出以下重要论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这些论断,使我们党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践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论断的关键是基于我们对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正确认识。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有许多途径,但首先要在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进行思考,在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基础上加以把握。我们实行“改革”从根本上说,主要是解决发展与稳定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总体上讲,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且相互配合。然而,这两种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一些不完全适应的方面。这需要借助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来理解。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最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个最大成果,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否合理,关键要看是否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首先,中国道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我国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着“中国特色”。其次,中国道路也体现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主体需求和价值追求,体现注重民生、民富、民主的民本精神,是中国人民主动选择的道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促进中国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正确道路,其正确性与合理性源于它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方法。因而,我们应坚定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并在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完善这一道路。
领导文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加强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并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韩庆祥:我们认为,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有三条基本路径:一是在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文本文献的研究中深化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纠正过去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误解;二是在比较研究中深化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比较;三是更为重要的,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深化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对实践的指导中获得深化和发展;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中得以深化和发展;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等。也可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理性的理论根据,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展示其生命力的宽广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不了。在当代中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领导文萃: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
韩庆祥: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客观要求,分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适应状况及其性质、特点。1978年以来,我们党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今天,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和理解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一要根据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从总体上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存在部分不适应的状况。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社会基本矛盾还存在部分不适应的方面。因而,我们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就是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既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也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完全适应的问题,还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二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相统一方法,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我们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又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有意义,才有动力。
运用哲学思维实现科学决策
领导文萃:当好领导干部务必善于科学决策,坚持唯物史观是作出科学决策的前提。请您谈谈历史唯物主义在实现科学决策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韩庆祥:领导干部的一个经常性工作就是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此,就必须自觉掌握辩证唯物论和实践认识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尤其要运用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客观地认识社会存在的本质,对社会存在有一个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
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首先要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给以准确定位。当今,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实质上意味着今天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正是基于“三个没有变”,我们党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其次,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对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状况有一个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当今我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不高,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基础发展,这种阻碍已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由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对全面深化改革作总体部署,以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有一个准确把握。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相对不足,社会和谐稳定因素也不很够。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进社会创新活力。
领导文萃:科学决策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说法,领导干部要做好当下的工作,比较现实的是必须确定好工作思路。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确定好具体的工作思路?
韩庆祥:做好工作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要做好工作,就必须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而要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需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其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它能帮助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指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分析和说明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状况,并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的方法。这一方法首先要求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及社会发展状况,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及社会发展状况,需要把握其中蕴含并体现出来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之间适应或不适应,一般是通过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状况体现出来的。当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相互适应时,就使社会既具有发展动力和充满创新活力,也能使社会保持平衡与和谐。当社会基本矛盾之间基本不适应时,就使社会既缺乏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也会失去平衡与和谐。为使这两种机制协调配合,就必须建立健全调整机制。衡量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状况,一般通过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状况来把握。
一切发展着的事物,都具有动力和平衡两个根本要素。飞机要飞起来,首先要有动力,否则飞不上天;它在飞行中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会掉下去。一个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动力机制,释放着社会发展的能量;平衡机制,保持着社会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而使这两种机制得以协调配合,调整机制是关键。其实,革命、改革就属于调整机制。实际上,无论是马克思看待资本主义以及今天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还是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深层就是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从社会运行机制角度看,本质上都是围绕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进行的。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其动力机制有余而平衡机制不足,所以要通过革命来解决。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主要体现在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的变化上。马克思、毛泽东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相对注重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的建立。1957年至1977年间,我们搞的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动力机制的正常运行和发挥,结果导致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不足。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是从解决动力机制入手的,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看作硬道理。之后,由于我国社会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我们党又强调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平衡机制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在指导思想和目的上强调公平正义和“三个解放”,主要就是通过发挥调整机制的功能,以解决发展动力、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这在实质上涉及的就是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有序运行且可持续发展,就要看这三种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且相互配合。
由此可见,一个政党要确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一个领导干部要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就要紧紧围绕这三种根本机制来考虑。我们党可以运用这三种机制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我国的“总问题”或根本问题,是贯穿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条红线。我们推进“改革”是要解决许多问题,但从根本上主要是解决“发展”与“稳定”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两方面问题,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有关,发展与动力机制有关,稳定与平衡机制有关。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首要应紧紧围绕这三种根本机制来确定正确的工作思路。
运用哲学思维战胜
风险和困难
领导文萃:今天,我们的改革正处在攻坚克难时期,在改革征途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和困难。如何运用哲学理论思维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
韩庆祥:在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战胜风险和困难并获得成功避免失败,是当今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要做到这一点,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坚定理想信念和战略定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也要自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并对历史责任敢于担当。尤其要掌握其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相统一方法,或坚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要求与符合人民主体需求相统一方法。这一方法既要求看到人的活动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应按历史发展规律办事,也要看到个人尤其是人民群众在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进行决策、确定目标和付诸实践时,既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又要符合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要求与人民群众主体需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领导干部越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做出的决策、选择与确定的目标就会越科学,就越符合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和共同追求,人民群众就越能从中受益,进而就越能使工作获得成功。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发挥人民主体能动性的统一,既能使领导干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发挥其积极能动作用,也能使领导干部积极依靠人民群众并自觉从中汲取积极力量,而这,正是迎接挑战、战胜风险和困难并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具有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思考和解决重大的历史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当今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这一历史方位具有什么新特点?应承载怎样的历史使命?当今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力量在发生转移,自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世界力量逐渐转向亚太,我国正由“大”走向“强”;由于实行赶超战略,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走过发达国家在很长历史时期里走过的历程,同时也把发达国家近300年时间中不同阶段产生的问题以压缩形式集中到同一时空中来,使矛盾和问题在今天显得十分严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就是结构转型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将使社会结构发生转型,而结构转型必然带来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当前,出现了阶层分化、利益分化,以及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边界固化和利益固化。当今我国社会转型正处在关键的历史临界点上,既进入了“发展需求”期、民众诉求增强期,也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和社会风险期;我们正处在决定命运的历史阶段,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是关键决断阶段。今天,既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取得最大历史成就时期,也是难题最集中时期。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力量较量日趋激烈,和平与冲突交织,但冲突增加,抢占世界发展制高点的紧迫感在增强;变化迅速所导致的不确定因素会增加,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严峻,集中突发的矛盾会增多;结构调整成为常态,传统与现代博弈,但阵痛增强,我们时刻面对严峻考验;社会复杂多元,成长与烦恼同在,但烦恼增多,从两难和烦恼中寻求成长成为不懈追求;民众参与和民怨增大并存,但民怨增大相对突出,公共安全成为突出问题;我们要集中资源和力量攻坚克难,这既有成功也有危机,成功与危机共存,但危机增大,我们遇到很多决定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这要求我们绝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概言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临的执政环境相当复杂,打的“铁”相当坚硬。在这种社会存在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决定命运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在这种伟大斗争中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既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只有为了人民群众,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才有意义,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才有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同时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推动党的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才能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进而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执政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
领导文萃:从以上访谈可以看出,要驾驭和推进改革必须运用好哲学思维。用好哲学的前提是学好哲学,您认为领导干部应当掌握哪些方面的哲学知识呢?
韩庆祥:首先要学习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可帮助领导干部客观地认识事物。辩证唯物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二是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这种观点要求我们树立求实思维,从客观实际出发。任何客观事物都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中存在,要客观地把握这一事物,就要把握这一事物存在的时间、空间和条件。把求实思维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要求把吃透上情与吃透下情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指出,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方针,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记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领导干部的一项首要工作就是决策,决策首先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领导干部要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既要吃透“上情”,响应上级的号召,克服工作的盲目性,把握工作的方向性;又要吃透“下情”,从具体实际出发,克服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吃透下情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研究。学习辩证唯物论,就要从时间、空间和条件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提高到科学化水平。
其次是学习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能帮助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核心观点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要求树立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统一,在注重矛盾双方统一的时候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对立。辩证思维要求在工作中掌握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抓重点带一般。这是一切工作方法的核心。二是学会“两面性”看问题,注重矛盾双方的结合式发展。若把矛盾一方夸大到极致而排斥矛盾另一方,这是走极端。我们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而要看到矛盾双方并注重双方的相互制约和协同发展。
再次是学习实践认识论。实践认识论有利于领导干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价值。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大飞跃;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这些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实践思维,既注重实践,又注重实干,也注重实效。这一思维要求掌握两种工作方法:一是由琢磨人走向琢磨事,注重营造一个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环境和氛围。领事的人,要给能干事的人以发展空间,给“会来事”的人以规则约束,给“爱挑事”的人以警示,给无所事事的人以压力。二是注重掌握把理论变成实践的具体方法,从“利益”、“制度”、“政策”、“结合”和“问责”五个环节提高执行力。
最后要学习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有助于领导干部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状况,这方面我们前面已经谈了。唯物史观有两个基本理论,一是社会结构理论,坚持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与合力论的有机统一;二是历史过程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树立社会结构思维与过程思维。社会结构思维,就是善于从社会结构状况出发来把握社会发展状况。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事物的结构状况影响事物的发展状况;过程思维,就是既不能完全用过去眼光来看待今天正在做的事,也不能把今天必须做的事留给未来,还不能把未来才能完成的任务拿到今天来做,即不能犯落后和超越于历史阶段的错误。把社会结构思维转化为工作方法,就要把结构思维作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条思路:经济领域,要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政治领域,要把调整权力结构当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文化领域,要处理好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之间的关系;社会领域,要处理好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