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2014-05-25张素梅刘媗婷李子文于晨媛王川吴立博姜晓倩
张素梅,刘媗婷,李子文,于晨媛,王川,吴立博,姜晓倩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张素梅,刘媗婷,李子文,于晨媛,王川,吴立博,姜晓倩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6例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8例,分别应用苦参素或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疗程12周。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患者ALT为(34.9±18.4)U/L,HA为(129.4±98.2)ng/ml,LN为(130.7±71.2)ng/ml,PⅢNP为(25.3±14.8)ng/ml,CⅣ为(100.5±34.2)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ALT58.4±37.7)U/L、(182.2±93.3)ng/ml、(176.6±91.6)ng/ml、(35.4±21.4)ng/ml和(128.4±51.9)ng/ml,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能明显降低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复方甘草酸苷;苦参素;治疗
肝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改变[1,2],也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进展的关键环节。目前研究认为,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但肝硬化是不可逆的。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肝纤维化的治疗,从而延缓慢性肝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证实苦参素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3],而在对复方甘草酸苷的基础研究中发现其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和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4,5]。我们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和苦参素治疗慢性肝炎患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选取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56例,男性42例,女性14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8.8±10.3岁)。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6]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其中慢性乙型肝炎41例,慢性丙型肝炎15例。排除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脏肿瘤、失代偿期肝硬化等患者。
1.2 治疗方法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苦参素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1次/d,14天后改为苦参素胶囊(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2 g口服,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日本米诺发源药株式会社)80 ml加入5%葡糖糖注射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1次/d,14天后改为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2片口服,3次/d,治疗12周。
1.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学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前N段肽(PⅢNP)和Ⅳ型胶原(CⅣ,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s) 的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s) 的比较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①P<0.05
例数ALT(U/L)HA (ng/ml)LN(ng/ml)PⅢNP (ng/ml)CⅣ(ng/ml)对照组治疗前28104.7±39.8320.1±121.5318.3±121.458.4±25.9213.6±57.7治疗后2858.4±37.7182.2±93.3176.6±91.635.4±21.4128.4±51.9治疗组治疗前28107.1±38.9319.4±124.6317.7±140.053.9±23.7210.4±48.9治疗后2834.9±18.4①129.6±98.2①130.7±71.2①25.3±14.8①100.5±34.2①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肝脏疾病的共同病理变化,也是机体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反应。肝纤维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与降解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大量的ECM在细胞的间质中沉积[1,2]。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处于静止状态,分泌大量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而MMPs可以催化降解ECM,这样造成MMPs与ECM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肝脏细胞受损时,HSC被激活,活化的HSC可以分泌大量的ECM,打破了MMPs与ECM之间的平衡,使大量的ECM沉积,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目前研究认为,ECM主要由HSC合成。在正常的肝脏中,HSC能合成大量的ECM成分中的胶原,且以Ⅰ、Ⅲ、Ⅳ型为主,合成的胶原量大约是肝细胞合成的10倍。另外,HSC还能合成糖蛋白如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以及蛋白多糖如硫酸皮素、透明质酸等。
苦参素是从中药苦参根或苦豆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药理学研究提示苦参素除了具有抗肝炎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外[7],还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3]。张建荣等[8,9]利用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动物模型观察苦参素对肝纤维化的作用,发现苦参素可以抑制HSC的激活,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合成,进而减少ECM的生成。在临床相关研究中[10,11],也认为苦参素可以明显降低HA、LN、PⅢNP以及CⅣ水平。
复方甘草酸苷属于甘草酸类[4,5],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稳定肝细胞膜以及抗肝纤维化等作用,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启动酶——磷脂酶A2的活性以及增强皮质激素的抑制反应,而达到抗炎作用,减轻肝脏损伤时局部的炎症反应,稳定肝细胞膜反应。复方甘草酸苷还有盐酸半胱氨酸以及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也具有抗变态反应及解毒作用,可以协同甘草酸苷发挥治疗作用,增强该药的抗炎、稳定肝细胞膜以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同时,盐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可以拮抗甘草酸苷引起的水钠潴留,减少药物的副反应[12]。在临床试验的研究中[13,14],也进一步证实了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和改善肝脏功能等作用。
我们发现无论是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还是苦参素单独治疗,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在治疗慢性肝病抗肝纤维化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苦参素治疗。
[1]Andrade ZA.Regression of hepatic flbrosis.Rev Soc Bras Med Trop,2005,38(5):514-520.
[2]Gressner OA,Weiskirehen R,Gressner AM.Evolving concepts of liver fibrogenesis provide new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options.Comp Hepatol,2007,6:7.
[3]Sbi GF,Li Q.Effects of oxymatrlne on experimental hepatic fibrosis and its mechanism in vivo.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268-271.
[4]Kumada H.Long-term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with glycyrrhizin[stronger neomino-phagen C(SNMC)]for preventinglivercirrhosisandhepatocellularcarcinoma.Oncology,2002,62:94-100.
[5]Miyaji C,Miyakawa R,Watanabe H,et al.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ctivation cytotoxic mediated by hepatic lymphocytes follow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glycyrrhizin.Int Immunopharmacol,2002,2(8):1079-1086.
[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2):81-89.
[7]王新峰,李磊,韩国柱.苦参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医药导报,2005,24(6):483-485.
[8]张建荣,刘志刚,李玉芳,等.苦参素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河北医药,2012,34(22):3375-3376.
[9]康文臻,谢玉梅,聂青和,等.苦参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的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2):195-198.
[10]佘会元,邬祥惠,张觉民,等.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358-359.
[11]佘会元,张小兵,钟惠德,等.苦参素注射液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12):758-760.
[12]周子晔,王陈翔,林霖霖.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与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泛发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比较.海峡医学,2008,20(12):89-91.
[13]刘华龙.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临床合理用药,2012,5(8C):10-11.
[14]钟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临床合理用药,2009,2(8):18-19.
(收稿:2013-07-10)(校对:陈宗炳)
勘误
应作者来信要求,将第十七卷第一期第28页表5中,眉栏标题治愈、死亡分别更正为治愈或好转、无效或死亡。
编辑部
Efficacy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and mat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C
Zhang Sumei,Liu Xuanting,Li Ziwen,et al.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People’s Hospital,Baoji 721000,Shaanxi Province
Hepatitis B;Hepatitis C;Compound glycyrrhizin;Matrine
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6
721000 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
张素梅,女,33岁,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E-mail:zsmqyf2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