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真武场 天然去雕饰(下)
2014-05-25蔡晓梅综合重庆市地理中心
文/蔡晓梅综合 图/重庆市地理中心
客家真武场 天然去雕饰(下)
文/蔡晓梅综合 图/重庆市地理中心
据史料和地方志记载:江津境内共有各类会馆65所,其中客家移民会馆40所,这些会馆多已不复存在。也许是史家的大意,真武场的会馆竟没有上册。当时客家人在当地已占六成,成为居民的主体。又据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和文物部门的资料显示:现在成渝两地存世的客家移民会馆仅有20所,而在这小小的真武场就发现了3所,这不能不令人惊奇!
真武场的老街还保留着不少当年的建筑。这些建筑气势雄阔,结构宏伟,布局精巧,组合奇特。走近它们,你会感受到庭院深深下的古朴。透过这些会馆和住宅,可以想象出当年这个南腔北调的小场是如此的热闹和繁华……
整个真武场曾有5处客家会馆:禹王宫(湖广会馆)、三元庙(陕西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天上宫(福建会馆)、南华宫(广东会馆),其中禹王宫与三元庙均毁于文革时期,只剩下断壁残垣记录着历史。
据当地老人回忆:“我曾经听父亲说过,他小时候看到的真武很热闹。河岸前后靠满了各处来的商船;河边的茶铺一家接着一家,生意都还兴隆;街上的酒肆和卖牛肉汤锅的店铺常常是通宵营业。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到各家演戏的会馆东跑西串……”彷佛这就是别样风格的“清明上河图”:码头上桅杆林立、千舟竞发,街巷里南腔北调、车马喧嚣,会馆内庭院深深、香烟袅袅……
建造于清代的天上宫、南华宫和万寿宫是真武场中保存较好的三个会馆,呈“品”字形修建在三条小街巷头,相距只有百十米。会馆大门门扇均是厚实坚硬的柏料,而门坊、门檐、门槛则用雕刻精细的石料砌成,石柱石门上有阴刻楹联。跨步进门,里面是开阔的四合院布局,青石板平实而光滑;大堂主楼高达10余米,皆用圆形木柱支撑,整体悬空,颇具气势;大梁、侧梁上精雕细刻有叫不出名字的飞禽走兽。
其中,天上宫保存最为完整,这里供奉着当地老百姓虔诚信仰的妈祖女神,所以又叫妈祖庙。大门上的楹联为“崇封溯宋元以始,钟灵在闽蜀之间”,横额为“天开福运”,反映着福建籍客家人绵绵不尽的思乡之情。妈祖这位“天上圣母”、庇护着沿海渔民的“海的女儿”,也随着她的子民,来到了这条内陆河流边,继续庇护黄桷树下、綦江河边的儿女们的生活。
南华宫里依然居住着人家,建筑基本保留当年的风格,门口雕刻着楹联“云水苍茫,异地久居巴子国;乡关迢途,归舟欲上粤王台”。他们,以及它们,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进到会馆内部,参天的古树,仿佛定格在当年移民初到、辛苦创业的风雨声中……
万寿宫前,却是大门紧闭的,我们看不到里面的昔日繁华,依稀只见大门上的楹联,“玉诏颁来,万古常留忠孝;金丹渡出,一家都是神仙”,从大门上感受它逝去的那些岁月。
三座客家会馆建筑之外,场上还有一座有名的建筑物——马家洋房。洋房建于20世纪初,共三层,为砖木结构,四面都是券廊,门窗上有木雕花窗格,为当时的江津商会会长马继良(福建移民后代)的私宅,至今历时近百年,仍基本保持原样,且坚固可用。据说,用于建此房的砖产自当地自制砖窑,经打磨加工后用来作为建造材料;清水砖墙的勾缝采用了米浆;屋顶排水口则为锡制,房屋建造颇为考究。
在真武场发现客家会馆之后,离此一公里多的檬梓村一村民在翻地时无意中挖出一大石龟,加上原就露出土面的两个,这里就有了三个石龟。当地大多数群众说,石龟是镇山压邪的神龟;而村里姓戴的村民则说,这神灵之物和戴姓有关……
据介绍,后挖出的石龟原埋在一片竹林地,它和另一个石龟上下相距约10多米,距另外较远的一个约200米。三龟大小基本一致,每个全身长2米44,其中,颈长66厘米,甲背宽约133厘米,身高只有45厘米。三龟龟背上有道深深的槽痕,龟甲、头、尾、四肢基本齐全,昂伸长颈,面朝綦江河,爬行欲动,惟妙惟肖。其做工考究,工艺精湛,令人惊叹。
真武场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有着深厚的客家移民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寻根访古、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的古镇规划指日可待,惟愿它的天然仍将被最大限度的保留,而会馆、洋楼、綦河仍将延续着千年的故事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