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务水平
——与地方政府公职人员交流(之三)

2014-05-25谭国太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职人员服务水平服务型

文/谭国太

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务水平
——与地方政府公职人员交流(之三)

文/谭国太

作者近照

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是叫得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了,早在2004年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但建设服务型政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缺乏创新思路,没有措施保障,服务型政府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一、地方政府服务意识不强的成因分析

影响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因素很多,就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封建社会恩赐政府思想影响没有肃清,中国封建统治长达2000多年,封建政府对老百姓一直以恩赐自居,老百姓也一直把政府当作施恩的救世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政府治理,地方政府公职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治理主体的地位认识不足;建设服务型政府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程序和工作方式。

(一)封建社会恩赐政府影响没有肃清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社会统治长达2000多年,社会是封闭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对文武百官和所有子民所做的一切都是恩准、恩赐。沿袭下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当然也受到了达官显贵的思想影响,他们把社会赋予地方政府管理的权力,当作是帝王给他们的恩赐,当他们管理社会时,显然以恩赐被管理者的面目出现。就这样,恩赐思想世代相传,越传越深入,越传越发展。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经历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了国家主人。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人民一时难以作好主人,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人们头脑中有一个树立扎根和变为行动的过程,所以,新政府中的旧思想有了存在的基础。尽管我们的党长期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教育,但在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中,这种封建的恩赐思想仍然没有肃清,给老百姓做了事,总觉得是对他们的恩惠,老百姓应该感恩。这些地方政府官员忘记了一条最根本的,那就是人民才是政府治理的主体,政府官员只是人民的服务员。

(二)政府治理主体地位认识没有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这使国家制度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治理的主体是人民。依据这一理论,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是地方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现代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的体现,是政府制度现代化的创新。

政府治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治理主体问题,治理主体是人民,他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政府的公职人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所有成员,这是一个庞大的治理主体。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在政府服务过程中,想要为这个庞大的主体所想,做要符合这个庞大的主体的利益。因此,对各级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服务水平要求是很高的。如果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治理主体的主导性地位;从行动上注意到治理主体的不可替代性;从政策上发挥治理主体的决定性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认识都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政府治理主体地位认识也就到位了。

(三)服务政府的程序与方式没有落实

各级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乎所有的工作报告都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但很难找到一家能把服务政府的服务程序与服务方式讲得很清楚。不是地方政府没有能力讲清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他们没有把研讨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程序与服务方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还将建设服务型政府停留在口头上。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程序与服务方式不落实,政府服务水平当然也就是无法提高。现在各地都建立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服务大厅,从工商、税务等部门抽调部分工作人员,组成办事大厅,方便老百姓办事,这不失为一种改革创新思路。但如果我们思考一下,这种看似方便群众的办事大厅,并没有从地方政府的服务程序和服务方式上解决问题,本来我们的政府都设置了各行各业的服务部门,为什么不去创新各职能部门的服务程序,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形象,转变服务方式,而是从有关职能部门抽些人员拼凑一个行政大厅呢?行政大厅终究是一个过渡性的临时机构,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是提高地方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只有这样,地方政府的形象才能得到根本改变。

二、提高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的创新思路

提高地方政府服务水平,最关键的是要改革地方政府人事制度,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严格考核制度,才能将优秀人才选进地方政府工作,才能激发地方政府公职人员创新服务程序和服务方式的内在积极性。济大潮中成长,而且也保护了政府官员自己;为社会团体服务,必须坚持社区居民自治、保护公民权利,培育社会团体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使之成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地方政府治理的主体,政府公职人员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权力,没有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任何理由。

地方政府服务方式,应该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尊重群众去创新服务方式。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广大党员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深刻认识到,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是转变地方政府服务方式的关键;关心群众,和群众结为知己。这样做,既能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又能改变政府公职人员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尊重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地方政府正确决策的根本保证。

(三)严格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考核制度

近些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对公职人员的考核制度,但关键的问题是没有逗硬和不愿逗硬。这样一来,形同虚设的考核制度也就没有作用了。

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考核,应该是三个方面:一是服务态度和目的,二是工作数量和质量,三是社会反响和作用。服务态度和目的,这个问题看起来虚,实际上作为一名地方政府公职人员,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目的性强,他就会千方百计去把它做好,主观上想做好工作,就会有谦虚的态度,踏实的作风,拼命的苦干;工作数量和质量,这是对地方政府公职人员考核的重点。也就是人民常说的“拿了人民的俸禄,就要为人民办事”为人民办的事多,质量又高,当然应该受到称赞;社会反响和作用,地方政府公职人员所办事情,广泛得到社会认可,并发挥了好的作用和社会效益,当然就应该受到奖励。反之,少数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公职人员,工作态度恶劣,随便敷衍群众,到处吃拿卡要,玩忽职守、作威作福,社会影响很坏,这样的地方政府公职人员应该解聘或开除,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渎职责任,交给司法处理。可惜,现在的地方政府公职人员还没有建立解聘制度,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害群之马的出现,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政府公

(一)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实行聘任制

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人事制度几经改革,虽然较之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打破“铁饭碗”,“铁饭碗”不打破,终身制改不了,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服务态度就转变不了,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思想也就铲除不了。

地方政府公职人员实行聘任制,可以打破“铁饭碗”。地方政府公职人员人才来源应该广开门路,原有政府公职人员中优秀人员继续聘任,可以通过考试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还可以聘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优秀人才。打破行业和编制束缚,现在的人事制度是事业、企业、社会团体中的优秀人才,由于行政编制的限制,不能进入地方政府工作。这种束缚不打破,地方政府需要的人才进不去。有些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人才,他们熟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情况,到地方政府管理企业、事业单位,这应该是用人对路了。相反,政府机关富余人员也可以到企业、事业和社会团体去应聘,这样做用人机制就活起来了,可以做到人尽其才。

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的各种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进入地方政府工作,现有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有弊端,一套考题,考录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考前认真复习的人考上了,录取时难以照顾到专业,例如中央传媒大学毕业的学生被录取到县地税局,学财会的被录取到公安局当民警,学理科的被录取到县政府当秘书等等。类似这种情况太多了,很多毕业生为了得到公务员这份工作,把辛辛苦苦学的专业丢了,去做他得从头学起的工作,这不是人才的浪费又是什么?所以,只有实行聘任制,才能解决所学非所用的矛盾,才能解决丢掉专业,拼命挤进公务员队伍的问题。

(二)制定地方政府服务原则与服务方式

提高地方政府服务水平,应该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坚持服务原则,二是明确服务方式。

地方政府服务原则,应该按照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团体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等类别制定原则。为企业服务,必须坚持市场配置资源这个大原则,彻底改变过去政府随意向企业发号施令的错误做法,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职人员的解聘制度。

三、提高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的措施保障

要使地方政府提高服务水平不成为一句空话,一个口号,就应该有相应的措施保障。笔者认为,起码以下三点必须做到,一是地方政府要为群众办事大开方便之门,彻底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二是重要政务会议应该吸收群众代表参加,让老百姓真正享有治理主体的权力,三是要与老百姓建立常态联系制度,畅通政府与老百姓的沟通渠道。

(一)地方政府要为群众办事大开方便之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都把群众观点、群众意识作为查摆的重点,地方政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有了很大改变。但很难说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关键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尤其基层地方政府的所有公职人员都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大门本质上就是为老百姓开着的。我们的老百姓有权进出地方政府大门,不是说他们可以到政府里去玩扑克、打麻将,而是指老百姓到政府提建议、办事情、反映情况,要求解决困难或问题,政府公职人员不应该把他们挡在大门之外,要热情接待他们,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然后根据政策、法规、制度,回答并解决他们的问题,使老百姓深深体验到今天的政府是真正的人民政府。达到了这样的效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

(二)重要政务会议应该吸收群众代表参加

各级地方政府都建立有“政务会议”制度,主要是用来讨论和决策辖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与发展的重大议题,通过财政预标和决标。这种政务会议,一般来说保密性不是太强,老百姓都应该知晓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召开政务会议时,可以吸收群众代表参加,不仅让他们知晓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且还要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尽可能将他们有创新性的建议拿入辖区规划和建设中,使老百姓切身体验到政府治理主体的感受。

(三)地方政府与老百姓建立常态沟通制度

地方政府要畅通群众与政府的通道,就要建立一种常态化的沟通制度。建设服务型政府,等着老百姓上门,热情接待、认真对待,这是不够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更要主动为群众服务,为老百姓解难。这就需要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就是建立一种常态化对话制度。

这种对话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都做过了,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常态化不够。这就给老百姓一种感觉,政府与我们的对话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让群众有这样的看法就不好了,有损政府形象。要做到常态化并不难,按照地方政府层级建立对话制度,街道、乡镇基层政府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一个月与群众对话一次是很必要的。区、县政府有专门的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机构,可一个季度与群众对话一次,省市政府虽然可以从基层政府获取与群众对话的信息,但每年也应安排一两次群众对话活动。如果我们把这些想法作为常态化的制度坚持下来,老百姓就不会认为对话是敷衍他们了,他们就会把这种对话制度作为一座桥梁,并越过桥梁,去做政府治理的主人。这样一来,政府治理主体和政府公职人员结合,就会产生集体智慧,从而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务水平。

谭国太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重庆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重庆行政·公共人物》杂志主编

猜你喜欢

公职人员服务水平服务型
遂宁市:提升社保服务水平 夯实保障民生基础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加强图书馆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安徽一公职人员成“黑老大”获刑20年
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举措构思
尊崇法治,从国家公职人员做起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