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观语境视角下的隐喻识别及理解

2014-05-25张秀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界定主观隐喻

张秀芳

(青岛滨海学院 文理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主观语境视角下的隐喻识别及理解

张秀芳

(青岛滨海学院 文理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综观国内外学者的各种不同观点,文章从认知角度对主观语境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主观语境在隐喻识别及理解两个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以下几点:(1)交际者在语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2)新隐喻的识别要结合一定的语境,隐喻的识别与交际者的个性、爱好等即主观语境密切相关;(3)主观语境不同,隐喻理解的视角也不同。

主观语境;隐喻识别;隐喻理解

一、引言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门话题。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日常生活会话中充满了隐喻。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它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在人类语言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西方隐喻研究从柏拉图时代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修辞学—诗学、诗学—语言学、语言哲学—人类学以及思维认知研究。1980年Lakoff&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Johnson 1987年的《思想中的身体》(The Body in the Mind)和Lakoff 1987年的《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为隐喻研究开创了“隐喻概念”与“体验”认知一派,进一步推动了隐喻的研究。[1]10可以大胆推断,隐喻研究的热潮还将持续下去。

本文试图从主观语境角度对隐喻的识别及理解,主观语境在隐喻的识别和隐喻的理解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进一步丰富隐喻的研究。

二、主观语境的界定

语境(context)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众所周知,语境论是后格赖斯语用学中的一大流派,与语义最简论(semantic minimalism)形成鲜明对立[2]。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界定及其分类有不同的标准,但其中也不乏有共通之处。何兆熊将各种语境因素归纳如下:

何兆熊强调指出:语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凝固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3]21-22在关联理论中,语境也称为“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熊学亮认为辅助语言交际的并非总是具体场合因素,认知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114-116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Verschuere将语境分为交际语境(communicative context)和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前者由物理世界(the physical world)、心理世界(thementalworld)、社交世界(the socialworld)及交际者(language user)等组成。语言语境即通常所说的上下文,其中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交际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语境的认知范围从微观方面讲包括交际对象的角色、动机、情绪、态度、经历等。[5]66Mey也提到语境是以交际者为指向的(user-oriented),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语境感受会不同。[6]30陈治安、文旭认为语境其中的一个分类是划分为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主观语境包括交际中的交际主体即人的主观上的因素,如交际者的性格、爱好、感情状况,尤其是当时的具体心境,它们因人而异。[7]

通过以上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界定,交际者被发现是语境中一个重要因素。交际者是整个语境的核心,语境中其他成分要靠交际者的认知激活,以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了准确表达概念和事物,使自己的表达更形象、生动,或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人们也会主动使用隐喻。交际者在语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其个性、爱好、意图、情感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效果,从而导致不同的交际效果,此类语境称为主观语境。

三、主观语境与隐喻识别

隐喻研究首先要回答的是如何界定隐喻和识别隐喻的问题,隐喻的界定和隐喻的识别密切相关,隐喻的界定可以启发隐喻的识别。张沛详细描述了比较论、替代论、互动论对隐喻的界定,其中当代隐喻互动论对隐喻的界定更为明白:隐喻意谓“概念系统中的领域映射”(a cross-domain mapping in the conceptual system)。[8]2一些经典隐喻理论对“字面意义—隐喻意义”的区分有助于识别隐喻。如I.A.Richards认为所有语言都是“非常隐喻性的”(virtually metaphorical),认为一个词的字面意义仅仅是用于表达一定的“经验序列”(orders of experience),而当意义和载体属于不同的经验序列的时候,便应用隐喻了。Monroe Beardsley提出了“内涵理论”(intensional theory),指通过词汇标准意义的转换可以获得附加的隐喻意义。Goodman的隐喻理论则是一种“外延理论”(extensional theory),隐喻在意义中产生一种变化,也就是说隐喻涉及“域的改变”(change of realm)。[9]5-6束定芳认为语义的矛盾性是隐喻的标志和信号,“隐喻语义的矛盾性指的是句子意义在逻辑上与语境的矛盾性。隐喻意义是基本语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10]209如:

The author’swritings are useful groceries.

(作者的作品是有用的杂货)

author’swritings与groceries属于不同类别的事物,将不同类属的概念等同起来,就构成了一种逻辑上的矛盾,一种语义上的冲突。

上述对隐喻的界定及识别能够说明、解释一些隐喻现象,但对下列现象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如:

(1)Sam is a pig.

(2)The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

(3)内存不够,硬盘太小,286的档次。

(4)He is a lady-killer/girl-killer.

上述4个例子是不是隐喻呢?如果是隐喻,又是如何识别的呢?答案要结合交际者在语境中的主观能动性来考虑,其中包括交际者是如何选择语境的,交际者的个性、爱好、情感、意图等。(1)中,如果交际者对pig的理解语境是“一种脏兮兮、贪婪的生物(a greedy,dirty creature)(包括动物和人类)”,那么它字面意义上就解释得通,可以认为不是隐喻;但是如果选择的主观语境是“pig是一种牧场动物(farm animal)”,(1)就是隐喻式表达。(2)中,如果交际者选择的语境是“地质勘探队成员交谈的场合”,则不是隐喻;如果选择的语境是“学生谈论一位坚定不移的老教授”,则是隐喻,指老教授随着年龄的增长不那么顽固不化了。(3)中,如果形容一个学生刚买的电脑,那便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不是隐喻;如果是形容这个学生,则是隐喻的,指这个学生记忆力低下、反应迟钝等。(4)中,如果是描述杀人凶手,即只是在陈述事实,不是隐喻;如果是形容某个男士的魅力,则是隐喻。这个例子来自学生在寝室的玩笑,大家有时开玩笑,说某个男士是lady-killer或某个男生是girl-killer,甚至创造了 romance-killer来“嘲讽”某些人没有浪漫细胞。

隐喻的识别离不开交际者的积极参与;同时,隐喻的识别与交际者的个性、爱好等也是密切相关的,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幽默细胞的人会使用例(3)(4),更谈不上有兴趣去识别了。如:

金印:“我看你像一尊佛,你看我像啥?”

苏轼:“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在苏轼与金印的对话中,苏轼便主动使用了隐喻。虽然后来苏轼才知道自己吃了亏,但此处他主动使用隐喻,初衷是要取笑金印。例(1)(2)(3)(4)在某种语境中是隐喻的,而且是新隐喻(novel metaphor)。新隐喻的一个特征是它们域的识解(construe)要结合一定的语境。[11]209

四、主观语境与隐喻的理解

束定芳在隐喻的理解中提到:语境本身的特点对隐喻理解的影响;语境信息的数量对语境理解的影响;人类知识结构与隐喻理解;文化对隐喻理解的作用。胡壮麟谈到隐喻理解能力一般指以下四个方面:(1)隐喻产生的原创性;(2)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3)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4)对隐喻解释的流利速度。[12]131文旭等提到,人们对隐喻的理解来自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感知,并依据相关语境和文化模式,文章通过“人比黄花瘦”这一隐喻来论述了上述观点。[13]

隐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交际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和控制力,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隐喻的系统性容许用其他概念来理解一个概念的特定方面,这就意味着,这个概念的其他方面将处于隐蔽(hide)状态。强调(highlight)一个概念的某些方面,或隐蔽(hide)这个概念的某些方面,离不开交际者的主观语境。如“争论是战争”,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攻击对方的观点,竭力维护自己的观点,强调了争论“攻击性”的一面,隐蔽了争论也有“合作性”的一面。但如果在辩论结束后,对输掉的、垂头丧气的对方笑嘻嘻地说,“争论是一场战争嘛”。这时显然不再是强调它“攻击性”的一面,而是隐蔽了它“锋利伤人”的这一面,是企图缓和一下双方刚刚“敌对”的情绪。不同的语境环境下,交际者使用隐喻的意图、愿望不同,隐喻的理解也不同。

主观语境在隐喻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体现在隐喻意义的不可穷尽性和模糊性方面。例如,莎士比亚的Juliet is the sun(朱丽叶是太阳),文学研究者们争论了几百年也未能对它的准确理解达成一致意见。主观语境的不同,隐喻理解的视角就会不同。隐喻意义的模糊性也要依赖主观语境来辨别。如一个女孩的妈妈经常这样形容她:“我们家的小宝贝是小猪猪哦!”妈妈在不同的主观语境下使用它,笔者便要做不同的理解。如果妈妈是上午9:00在喊笔者起床时,那便是形容她“懒惰、贪睡”;若妈妈是在她很听话的情况下说的,那便是“很乖、很可爱”的隐喻意义。妈妈使用这个隐喻时的具体场合、妈妈的态度、情感主观因素等影响着隐喻的理解。

五、主观语境对Lakoff概念隐喻的补充

Lakoff的隐喻“体验”(bodily experience)论强调隐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事物来理解另一不同事物,而充当这一“某事物”的,究其根本乃是人类的身体经验。人类通过“进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泛灵投射”(韦勒克—沃伦)来建构(概念)世界,同时这一隐喻式“体验—认知”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投射,它的输入信息、投射特征及类型均受到“身体机能与经验”的极大限制。Lakoff的认知隐喻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embodiment),重视交际者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隐喻与交际者的主观语境是分不开的。

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隐喻根植于人类的概念结构,概念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MORE ISUP,ARGUMENT ISWAR,LOVE IS A JOURNEY等等均属于概念隐喻。需要注意的是,隐喻概念系统受制于文化的种种因素,同一文化中,又受制于次文化的异同。结合语境去讨论隐喻是非常必要。Lakoff&Johnson未把语境作为一个范畴不免是个缺陷。Stern指出Lakoff理论的一个重大不足是没有考虑到语境因素。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BIG-GER ISBETTER(越大越好)与MORE ISUP(多者居上)和GOOD IS UP(佳者在上)等隐喻是一致的。如果说LESS ISBETTER(越少越好)便不一致了。但是,LESS IS BETTER是否就不存在呢?它是不是一个概念隐喻呢?结合主观语境,便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假设主观语境是政府机构人员过于庞大,要通过精简人员来提高工作效率,MORE ISBETTER便不成立了。主观语境不同,概念隐喻理解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推理、认知和表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观语境在隐喻的识别及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新隐喻的识别与交际者及语境紧密相关,主观语境进一步完善了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本文从认知角度对主观语境进行了界定,力求进一步丰富隐喻研究。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计琦,张绍杰.后格赖斯语用学语境论概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5):18-21.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6]Mey 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外国语,1997,(4):23-27.

[8]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Rakova M.The Extent of the Literal:Metaphor,Polysemy and Theories of Concept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0]束定芳.隐喻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Croft W.,D.A.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文旭,罗洛.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1-14.

【责任编辑 贺 晴】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and Its Understa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Context

ZHANG Xiu-fang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Qingdao 266555,China)

Context is one basic concept in pragmatic research.There exist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context.On the basis of these different opinions,this paper defines subjective context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explore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subjective context plays in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and metaphor understanding,and it is proposed that(1)language users play an objective and effective role in context;(2)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metaphormust be combined with context,and its identification is closely collected with the personality,preference,intention and emotion of language users;(3)subjective context is different,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metaphor will be different.

subjective context;metaphor identification;metaphor understanding

H030

A

1009-5128(2014)20-0029-04

2014-06-11

张秀芳(1965—),女,山东昌邑人,青岛滨海学院文理基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界定主观隐喻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