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视角审视下的地方文献基本理论体系建构

2014-05-25杨战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出版物文献图书馆

杨战朋

(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湛江 524048)

多重视角审视下的地方文献基本理论体系建构

杨战朋

(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湛江 524048)

通过对地方文献基本理论体系建构视域下的范畴、区域、内容、价值、特色、文献等多重视角的分析,全面勾勒地方文献基本理论研究的动态发展图景,展现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得与失,为地方文献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

多重视角;地方文献;理论体系建构;理论资源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学者对地方文献基本理论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文章通过文献调查,从三个阶段梳理地方文献基本理论研究的历史,多角度审视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体系建构,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1 关于编制专题索引的几点说明

(1)索引时间:本专题拟从1915年10月至2013年12月.

(2)文献来源:数据库:CNKI、百链云和维普数据库;报刊索引:《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论著目录》《图书馆学论文索引》和《全国报刊资料索引》.

(3)专题范围:论及地方文献基本理论的文献.

文献调查结果见表1.

2 近60年来关于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分析

2.1 初始阶段(1949—1978):地方文献基本范畴的建立

初始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对地方文献的讨论多经验描述,分类不够细致,对地方文献的内容、载体、形式、语种等讨论不够深入或很少涉及.这时期的代表学者有杜定友、罗焕文等.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确立了地方文献的基本范畴,如史料、人物及著述、出版物、载体或形式.这些基本思想都为后来的地方文献研究者吸收利用.

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工作进行概括的是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并进一步指出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1]他是国内最早的定义地方文献的学者,并且确立地方文献内容的三大范畴,后来的论述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三个范畴在讨论,并且分出狭义与广义之别.杜先生已经充分注意到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尤其是注意到新的载体形式如照片、影片和唱片,既有视觉材料,也有听觉材料.

另外,罗焕文同志认为地方文献应该包括图、书、资料三种.图指图片,书指书刊,资料指零星短片的资料.他将广东地方文献分为广东史料、粤人著述、本省刊物或粤省刊物.[2]与杜定友先生不同的是,罗焕文同志将“地方”换成“广东”,将“地方人物与著述”换成“粤人著述”,范围更具体.他的分类思想是杜定友分类思想的具体化.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中确立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原则,即既要兼顾全面,又要兼顾重点.其范围主要包括:(1)论述本省的一切材料;(2)本省著名人物的著述、传记等;(3)本省的出版物;(4)本省各机关的档案及其他生活记录.[3]作者看到机关档案的史料价值,并且单列,难能可贵.

表1 地方文献基本理论研究阶段划分及特征

2.2 发展阶段(1979—1999):建立地方文献图景的几个主要视角

这个时期,地方文献的论述在围绕其地方性和资料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深入,但论述的角度各异,各有侧重.下面从视角理论出发对这个阶段的地方文献基本理论研究进行总结.

2.2.1 区域视角: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某一地区的一切文献,无论形式和内容,属于广义的地方文献观

区域视角下的地方文献,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某一地区,二是一切文献.于乃义先生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类,并认为“史料”贯穿于三者之间.[4]作者的观点实质属于广义的地方文献观.罗维政认为:“凡有关本地区自然的、社会的一切史料记载均可视其为地方文献.”[5]他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几乎是无所不包的杂货店式的收集方式.形式不论,收藏单位不论,著述人身份不论,观点不论.这里文献与“资料”几为同义语.并将地方文献分为:(1)论及地方的著述;(2)地方人士的著述;(3)地方出版物,对地方人士和地方出版物全收.这属于典型的广义地方文献观.裴文翰认为地方文献是指特定地区内自然的和社会的一切史料记载和各种形式的“信息载体”,只要有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应视为地方文献.[6]信息载体与文献几为同义词.表述虽与罗维政的不同,但是内涵相同.

刘青的《地方文献的特点和类型试论》、韦仕的《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魏助增的《谈搜集地方文献工作》、骆伟的《论岭南文献》、刘延明的《地方文献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吴棠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工作》、陈来香的《开放城市与地方文献的征集收藏》、于宏的《试述地方文献搜集与管理》、张竹云的《浅议地方文献的开发与服务层次》、王灿炽的《北京地方历史文献述略》、王鼎的《辽阳地方文献述略》等都认为地方文献是地域范围内的一切文献.

2.2.2 内容视角:认为只要内容上带有地方特征的文献都属于地方文献,属于狭义的地方文献观

内容视角的本质是只关注地方史料和地方出版物、地方人物及其著述中内容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如李习文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一定地区的,即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书刊文献资料,只要其内容是带地方性质的,都属于地方文献资料.[7]骆伟同志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方文献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应从分析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才能揭示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以便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他说:“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8]作者从文化学角度来揭示地方文献的概念,并确立地方文献的范围为区域事物、区域人物和区域出版物的两两交集,并以图表的方式列出.然而,如果区域事务不是由区域人物著述的呢?如果区域事务的文献不是由区域出版物出版的呢?区域人物的事迹由外地出版物出版呢?诸如此类,实际上都属于地方文献.显然,骆伟的观点有待进一步分析.

武印荣认为应从内容的相关性、历史的沿革、地区范围三个方面来确定本馆收藏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9]作者抓住地方文献的地域性和内容的相关性特征,并考虑历史沿革,很有见地.谢广跃认为应从内容相关性、地域范围、层次范围等不同角度对收集范围进一步明确,使地方文献收集范围更加具体化.[10]李春宪等在坚持狭义论的基础上,从地区范围、内容特征、编纂方法、时代、文献的载体特征、文献论及人物和文献传播的范围来论述地方文献,细致而深入,使得地方文献的收集有了多重考量的角度.[11]韩朴则坚持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在内容上具有地方性,同时又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下面的篇幅主要围绕内容上的地域性、地方出版物、地方文献的内容分类、当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形式、地方文献的载体类型、文献的生产者或是文献的出版和发行方式等六个方面对地方文献进行论述,对地方出版物中内容不带有地方内容的以存目的形式反映.并将地方文献的内容分为核心文献、辅助文献、背景文献.[12]其理论贡献是在围绕地方文献的地域性和重复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比较全面透彻地分析了地方文献的方方面面.另外,涂斌在《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陈泰安在《关于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发掘和利用》、莫少强在《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促进地区出版物资源共享》中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2.2.3 价值视角:认为地方文献是本地方一切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献

代表学者有高树榆、方文真和蔡迪申等,他们在承认地方文献的地方性和资料性的基础上,重点指出地方文献的内容必须具有史料价值.如高树榆同志认为:“所谓地方文献,必须同时具备地方性和文献资料性.”[13]他较早地提出了地方文献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指出地方文献的内容必须具有史料价值,将地方文献分为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论及地方的著作.方文真同志则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本地方的一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它是某一地方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发展”.[14]蔡迪申则认为地方文献从总体上分为三大系统:地方文献、地方档案和地方文物,指出这三者应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按系统分别负收集整理之责,三系统之间要加强联系,互通情报,并制定了具体的收录范围.[15]张万钧则认为地方文献应该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并认为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局限于行政范围,应考虑历史因素;(2)要区别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自的特性,有重点地搜集地方文献;(3)要区别文献与科技情报的区别;(4)确立收集地方文献的原则和四种类型.[16]以地方文献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作为地方文献取舍的标准,抓住了地方文献一个方面的特征与规律.

2.2.4 特色(特点)的视角:认为地方文献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

具有地方特点(特色)既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内容上的地方特色其实就是狭义的地方文献观,形式上的地方特色多指地方出版物,如果内容形式上都具有地方特色,这就属于广义的地方文献观.

柳成栋持有广义的观点,将地方文献划分为图、书、资料三类.[17]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熊润芝认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有:一是地方志;二是历代地方人士著作,对本地方有重要贡献的外地人士著作以及论述有关地方人士的著作;三是地方出版物;四是地方革命文献.[18]这里指的显然是广义的地方文献观.韩宗欣界定的地方文献是指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文献资料,并将地方文献分为三个方面: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头资料.[19]从载体角度辨明地方文献,新颖独特.刘发认为地方文献的史料、版本和人物的收藏应寓于地方历史和地理的特性之中.[20]这两位都坚持广义的地方文献观.

朱积孝认为地方文献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地方性,二是资料性,三是多样性,并认为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定应从内容上、形式上来划分.[21]阳剑宏认为地方文献是按地域标准从图书馆总藏书中分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类藏书,它是图书馆藏书建设深化的产物,地方文献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容与本地方密切相关的文献;(2)本地方人士的重要著作;(3)本地方出版的重要出版物.并从文献的收载份量、所反映的时代和地方文献的编写体裁三个角度来划分地方文献的类型.[22]对地方内容的资料全收,对地方人士和地方出版物只收重要的,说明作者持有狭义的地方文献观.黄友铎则认为地方文献具有空间上的地区性、价值上的资料性、内容形式的广泛性,他所界定的地方文献是:反映人类群体在某一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活动方式的记录,以及在内容上反映出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精神产品,均属地方文献;接着,作者从地区性、文字、地方资料的产生和加工、加工程度、反映信息情况的文献的角度来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讨论,并认为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应为:地方史料、地方全部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作(内容上与地方相关的).[23]另外.荣文璜的《谈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藏和利用》、杨之光的《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浅见》都持相同观点.之所以将上面几种观点单列,主要是考虑到他们表述上的特点及行文之便.

2.2.5 文献的视角:借鉴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技术、知识、符号、载体及记录方式角度来界定地方文献

如韩朴对地方文献的论述是基于下面的基本判断,即“文献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把一定的知识内容记录在一定载体上形成的知识存储和传递媒介”[24].

他对文献的深刻理解,直接影响到对地方文献的论述.第二年,他指出地方文献是指在内容上具有地方性,同时又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作者的观点是深刻的,看到了地方文献的重复使用价值.李安祥、邵振远认为:凡是记录有某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即该地域的地方文献.认为地方性(地域性)和实用性(知识性)是其两大特征,并从内容、形式和出版方式上对地方文献进行细分.[25]

1999年,黄俊贵提出,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指出地方文献的主要特点:鲜明的地方性、较强的历史资料性、文献载体的广泛性、内容的时代性.认为目前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不下200 种,他总结其基本观点不出四个层面:(1)以某一地域为内容的文献;(2)属于一个地域的出版物;(3)包括一个地域名人的著作、传记和相关研究资料;(4)涵盖一个地方人士的著述.并指出地方文献的收集应主要考虑内容的地域性,对于地方出版物,应该主要以内容相关者为主;对于地域人士以名人为主,否则就失之过滥,这是20世纪末的一篇重要文献,作者的观点属于狭义的观点.[26]王赓唐认为:“何谓地方文献?顾名思义,凡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地区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包括历史和现状)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27]这里应该指出,文字记载只是文献符号和记录方式中的一种.

李晓枫认为,广义的文献指一切用“载体”表示人的思想意识,即指以文字、图画写成印成的图书、刊物、报纸和未成形的资料,以及软件、硬件记录下来的录音带、唱片等.他还认为,历史上留下来的地文文献是相当丰富的,严格地说,不包括那些从地下出土带有文字的器皿和实物,至于一些带有地区性的情报(含科技情报),也可视为地方文献.总之,地方文献是一个大的概念,要正确区分哪些载体或形式属于地方文献的范围,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搜集工作中去认识和理解.接着,作者从内容上、载体或形式上来划分地方文献.[28]

2.2.6 人物视角:深入讨论地方人士的复杂情况

葛丁海对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提出了种种疑问,如地方籍贯怎么确定?甲地人士编纂乙地地方志、地方史时,此作属于乙地也属于甲地吗?地方人士怎么确定?总体来说,作者属于狭义论者.不主张将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中与地方不相关的内容划入地方文献.[29]王宗芳面对地方文献收集过程中地方人士的复杂情况,以青岛为例,将地方人士著述分为七种情况.作者分类细致,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能可贵,在地方人士著述的归属问题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30]倪俊明对地方人士著述是否是地方文献范畴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认为不应将眼光停留在古代人物、著名人物的著述.指出以知名度作为地方人士著述取舍的标准,有失片面.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祖籍与客籍的问题,使得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研究更进一步.[31]

2.2.7 其他视角:认为地方文献的收集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

在20世纪80年代,曾维新持有狭义的观点,他认为狭义论者的观点太窄,广义论者的外延又太宽.在此基础上,作者确立了地方文献的标准.作者认为对内容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应放宽标准,对地方出版物应尽量全收,对地方人士著述应以名人著述为主.[32]作者观点公允,今天读来仍然有其指导意义.姚春晓指出地方文献的收集应遵循三个原则:(1)根据本馆承担的任务;(2)根据本馆服务的对象;(3)根据本馆的地方特点.其收录范围应以现行行政区域为原则,结合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自然条件来确定.[33]罗智华同志指出广义和狭义争论的焦点是“地方文献包不包括地方的全部出版物和该地区历史名人的全部著述,还是仅涉及该地区的著述”[34].提出对于地方文献应广义的收集,狭义的保管、利用的观点.广义的收集是指本地一切出版的和非出版的资料,历史名人著述包括本地出生的和非本地出生的;狭义的保管和利用是指设立专题阅览室,开架阅览.并指出,地方文献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编制专题书目、索引、文摘,从深度上揭示地方文献,主动地把本地区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生产的文献传递出来.在开展编制专题书目、索引、文献的同时,进行参考咨询工作,指引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解答读者提出的一般性问题.

韩朴在讨论地方文献时立足文献的本质内涵.抓住地方文献的两个特征:地方性和重复使用价值.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应区分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各自的职责;(2)文物应由博物馆保存;(3)灵活处理地方文献的三个方面:对于地方文献结构中的地方史料应全收,对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应以存目形式揭示,不应全部收;(4)地方人物应以影响程度确定.作者论述全面而深刻,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文献.[24]吴雪梅、吴喜峰从地方文献的区域范围和内容范围两个角度对地方文献进行分解剖析.很明显,作者认为只要具有地方研究性质的都属于地方文献.[35]

2.3 深化阶段(2000—2012):对地方文献本质的深入探讨

2.3.1 深刻认识地方文献的本质

王效良认为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是“史”的范畴,指出大部分论者对地方文献只分解到它的“地情”这一层次,而这是地方文献的特征.笔者认为地方文献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包含历史信息的一切文献.[36]此定义中的“历史信息”的含义基本等同于“历史意义”,从而确定地方文献的范围.而林天蔚认为文献根本是史料的异名,以其出于“文字记录”之意,亦即“六经皆史”“六经皆文献”之谓.[37]张勇主要围绕地方文献概念中狭义与广义划分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地方文献从本质上讲属于文献,地域特征是地方文献的基本特征.[38]他对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特征关系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2.3.2 充分挖掘地方文献的生产主体

方允璋指出当前地方文献概念多集中于内容宽窄的讨论,而鲜有从文献生产主体角度探讨,出现主体缺失现象.认为地方本质含义具有多义性、多重性和多种存在形式.“地方”作为历史的地域形成,其演变是复杂的、多样的.并且强调“地方”的概念与特征呈非对称性.接下来,作者用大量篇幅分析地方主体的本质、结构,不同形式地方主体生产文献的内容特点,以及地方主体文献生产劳动的层次性.[39]他的研究,使得长期以来对于地方文献论述中主体缺失的现象,得到部分的弥补,地方文献的研究从平面化深入到立体化.

2.3.3 确立划分地方文献的界定依据

姜浩天认为,狭义的地方文献专指地方史料,其内涵和外延非常专指,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地方文献.在论述广义的地方文献时,他认为地方出版物如果全收,失之过泛过滥,不能体现出特色.对地方人士著作,他认为那些内容与地方内容不相关的不收.在文末,作者提出了界定地方文献应该基于三个依据:[40](1)地方文献的“地方区域性”的本质特征;(2)考虑到地方文献是“文献”的一种特殊形式,对这一特殊文献概念所作的阐释必须以文献的基本概念作为重要参照,并加以特别的概念限制,以求所下的定义准确、规范和严密;(3)依据《中国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对“文献”所下定义所包含的因素:记录、知识、载体;(4)以往给地方文献定义多采用描述的方法、否定的方法、比喻的方法,都是应该回避的,而应该采用陈述事物概念本身所蕴含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给概念下定义.作者对地方文献广义狭义的论述都切中问题的要害,尤其是对地方文献界定依据的阐述为我们界定地方文献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2.3.4 深入探讨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

2007年,乔好勤提出了界定地方文献范围的五个原则.[41]第二年,他又提出了界定“地方人士”的两个原则:出生地原则和户籍原则.至此,不以祖籍和流寓来确定地方人士.而地方出版物,只有内容与地方相关的才入地方文献.对于内容与地方内容不相关的地方出版物,笔者主张由出版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搜集历代出版物建立专藏,以体现地方出版成就和出版文化.[42]这篇文献的聚焦点在地方人士的划分,在地方文献广狭的论证中,这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作者能够抓住界定地方人士的两个关键要素进行分析论述,从而使得对地方人士的划分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结语

关于地方文献的界定,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地方文献到底是什么,60年来出现了不同的角度和表述方式,其视角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不管是内容视角、区域视角、价值视角及特色视角,还是文献视角、人物视角,甚或是其他视角,都揭示了地方文献本质规律的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地方文献本质上属于文献的一个分支,对它的界定应该以文献的界定为重要参照,并加以特别的限定.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是“史料”,地方性只是地方文献的基本特征.

对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定,因标准不同,内容截然不同.有的分为图、书、资料,有的分为区域事物、区域人物和区域出版物,有的分为核心文献、辅助文献、背景文献,有的分为图书和文物资料,有的分为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头资料,有的结合馆情、地情具体分法又各异,虽观点各异,然而都对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定进行了有益的理论尝试和探讨.我们认为地方文献的分类应从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个基本方面去界定.具体到每个馆,应结合实际去考虑.地方文献范围广狭之争的焦点是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及其著作,狭义的只收地方出版物中与地方相关的资料和地方重要人士的著作及相关资料,广义的对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及著作全收.地方文献内容范围之争的难点是对地方人士归属的划分,长期以来,对于地方人士的划分出现过以籍贯取人,以影响程度取人,以名气大小取人等不同的观点,但都被一一质疑.直到乔好勤在《“地方人士著述”是否是地方文献》中提出界定地方人士的两个标准(户籍原则和出生地原则)后,关于地方文献内容范围争论的难点——地方人士归属划分标准——的讨论才告一段落.

长期以来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主要围绕史料、人物、版本三个方面进行,在论述人物时,都从著述、传记等方面入手,却忽略了地方文献的生成主体——人自身及其言谈举止——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在重新界定地方文献时必须将“人类自身及其言谈举止”这一最为重要的因素包含进去.

在以后的地方文献研究中,不仅要重视其内部规律,也要重视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内部规律如地方文献概念、特征、范围、历史发展、载体、形式、体裁、编纂、生产过程、形成等,其外部关系如地方文献对地方经济社会作用、价值、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关系等.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推动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向前发展.

[1]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G]//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91.

[2]罗焕文.省地方文献的组织[J].图书馆学通讯,1957,(2):41.

[3]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参考研究部.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J].图书馆学通讯,1959,(10):43.

[4]于乃义.地方文献简论[J].文献,1978,(1):59.

[5]罗维政.哈尔滨地方文献初议[J].图书馆建设,1982,(S2):287.

[6]裴文翰.县(区)图书馆应当重视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J].图书馆学刊,1989,(6):37-38.

[7]李习文.省级社科院图书馆的藏书应有地方特色——对我院建立地方文献库的初步设想[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4,(3):30.

[8]骆伟.论地方文献[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14.

[9]武印荣.地方文献的搜集[J].图书馆杂志,1988,(4):30.

[10]谢广跃.谈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9,(4):70.

[11]李春宪,胡怀美,曹际友,等.县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1):34.

[12]韩朴.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J].图书馆学刊,1990,(2):13.

[13]高树榆.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J].宁夏图书馆通讯,1979,(1):14.

[14]方文真.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3):96.

[15]蔡迪申.市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库工作[J].图书馆学刊,1984,(2):27-29.

[16]张万钧.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1,(4):10-12.

[17]柳成栋.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J].图书馆建设,1985,(3):24.

[18]熊润芝.省、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工作[J].赣图通讯,1982,(4):4-5.

[19]韩宗欣.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6,(3):34.

[20]刘发.东北地方文献论略[J].图书馆学刊,1980,(3):45.

[21]朱积孝.地方文献工作略述[J].云南图书馆季刊,1990,(2):21-23.

[22]阳剑宏.建设地方文献专题讲座[J].图书馆界,1990,(3):51-53.

[23]黄友铎.论地方文献[J].图书馆,1992,(5):21-22.

[24]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问题的几点探索[J].图书馆学刊,1989,(2):35-37.

[25]李安祥,邵振远.邯郸地方文献的源流与收集工作刍议[J].图书情报通讯,1991,(1):56-62.

[26]黄俊贵.地方文献工作刍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54.

[27]王赓唐.收集地方文献资料编制地方文献综目[J].江苏图书馆工作,1983,(4):33.

[28]李晓峰.浅谈省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5,(4):56-57.

[29]葛丁海.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J].图书馆杂志,1994,(1):24-25.

[30]王宗芳.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作[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2):80-81.

[31]倪俊明.论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J].图书馆论坛,1998,(8):70-71,76.

[32]曾维新.再论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J].图书与情报,1988,(1):75-79.

[33]姚春晓.论少数民族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J].青海图书馆,1985,(3-4):33.

[34]罗智华.地方文献工作之我见[J].图书与情报,1987,(Z1):133-134.

[35]易雪梅,吴喜峰.地方文献刍议[J].图书与情报,1993,(2):62.

[36]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J].晋图学刊,2003,(1):6.

[37]林天蔚.地方文献之新观念与新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1):6.

[38]张勇,伍艺,杨敏.地方文献研究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图书馆,2007,(6):35-37.

[39]方允璋.“地方文献”概念辨析[J].图书馆论坛,2006,(6):104-106.

[40]姜浩天.地方文献概念辨析[J].图书馆学刊,2010,(7):17.

[41]乔好勤.地方文献的范围及其界定原则[J].图书馆论坛,2007,(6):86-90.

[42]乔好勤.“地方人士著述”是否地方文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99-101.

【责任编辑 曹 静】

Local Literature Basic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View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

YANG Zhan-peng
(Library,Zhanjiang Normal College,Zhanjiang 524048,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the category,area,content,characteristic,value and literature,in the view of the local literature basic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the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bout dynamic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local literature,which shows gain and loss about this research,and provides useful theory resources for local literature work.

multiple perspectives;local literature;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theory resources

G256

A

1009-5128(2014)07-0071-07

2013-12-20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州湾专题资源库建设研究(QW1115)

杨战朋(1978—),男,陕西咸阳人,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出版物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2017年出版物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