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MOOC的推进策略研究
2014-05-25冀付军李利聪
□ 冀付军 李利聪
我国发展MOOC的推进策略研究
□ 冀付军 李利聪
当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在美国快速发展之际,其在我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提出了推进MOOC发展的关键视角:学习者、资源、平台、学校。文章并从这四个方面整合分析了我国MOOC发展存在的以下问题:网络学习者情感缺失的通病仍然存在;学生流失率高;兴趣激发与作弊阻止难以甄别;资源上MOOC教学模式的实质性创新有待加强,课程存在局限性;平台上存在跨国文化的学习障碍,发展同质化;学校发展MOOC不均衡,校际竞争激烈等。文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包括创建实体化学习群体,加强学习支持服务、适度增加“学习成本”,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创新MOOC课程教学设计,加强MOOC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平台增加语言选择功能和跨文化背景介绍,建立平台标准;以及构建校际联盟等。
MOOC;发展;问题;推进策略
引言
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Open OnlineCourse)从创建到现在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却发展迅猛。斯坦福大学校长将其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美国《时代周刊》也对MOOC展开题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1]由此可见MOOC的兴起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是一次强烈的冲击。那么,MOOC对于高校究竟是好是坏,是否可以将其看成优化我国高校开放资源的建设的机遇,如何系统解决MOOC发展至今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正是需要我们研究探索的地方。
一、MOOC的发展
MOOC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如美国的Cours⁃era,仅经两年的发展,其注册人数已达700余万,课程658门,有109所院校加盟。[2]其他平台的发展态势也不相上下。根据相关资料[3],作者制作关键词“MOOC”的国内百度指数如图1。从中可以看出,2013年3月份是个分界点:在此之前,MOOC搜索指数维持在200以内,而3月份后陡然升至500左右;而今年同期则升至3,000以上。可见,MOOC在中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图1 “MOOC”百度指数
图2 中国知网“MOOC”论文数量统计
在MOOC实践方面,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在行动。北京大学、国立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纷纷加入Coursera平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也与edX展开了合作;[4]部分院校已建立自己的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http∶//www.xuetangx. com/),我国内地和台湾五所交通大学的ewant平台(http∶//www.ewant.org/)、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http∶//www.cnmooc.org/)等,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注册学习。
目前,MOOC相关研究在我国已成为开放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在MOOC的理论研究方面,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慕课”“大规模在线课程”四个关键词,制作了论文发表数量统计图,如图2。从中可以发现,自2012年起,关于“MOOC”的论文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
其中,在MOOC发展存在的不足方面,约翰·丹尼尔、丁兴富[5]对MOOC的发展从学习者退出率、作弊、MOOC发展的可持续性、教学方法以及难以保证学习者个性化等方面提出了质疑;郝丹[6]指出,因“语言障碍”“跨平台障碍”的存在,MOOC面前并未“人人平等”;王文礼[7]、陈希等[8]在分析MOOC给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挑战,包括流失率高、课程质量难以保障、优秀学生难以突出、学校之间差距加大等问题;唐亮[9]对MOOC热背后的“文化侵蚀”“数据主权”提出了担忧,指出要辨证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还要从国家战略安全、数据主权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和大数据。
前人通过对MOOC的相关研究为其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续研究。
二、推进MOOC发展的四个视角及其存在的问题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MOOC的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潘雪峰等[10]从学习者体验角度,指出MOOC缺乏学习效果反馈机制以及学习之后的干预等问题,并通过案例对在线教育产品进行设计;袁莉等[11]从“破坏性创新”视角分析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认为高等院校可积极做出响应,从维持性创新角度探索教学改革;陈向东等[12]从学习个案的角度探讨了影响MOOC学习完成率的一些因素。笔者尽可能全面整合现有研究,并总结提出应从MOOC学习的关键因素学习者、资源、平台、学校四个视角进行分析: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借助平台的“桥梁”作用与作为“客体”的资源发生交互,而学校作为MOOC发展的推动者之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所提出的推进MOOC发展的视角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文从这四个视角进行探索,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发现MOOC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图3 推进MOOC发展的视角示意图
下面从学习者、资源、平台、学校的视角逐个分析MOOC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1.推进MOOC发展在学习者视角方面存在的问题
(1)网络学习者情感缺失通病仍然存在
在MOOC环境下,尽管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但以学习者盯着冷冰冰的大屏幕作为主要的学习活动,人人交互变成了人机交互,必然会造成信息传递中情感的严重缺失。尽管MOOC平台较以前学习平台有更完善的师生、生生交互机制,但调查显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MOOC平台在同伴学习、协作学习方面更有优势[13]。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同伴之间,进行高效的交互是十分困难的。
(2)学习者流失率高,课程学习完成率低
果壳MOOC学院曾对6,116名网友进行了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了一门或数门课程后,近70%的用户一门都没有完成。[14]MOOC如此之高的学生流失率,使其一直饱受争议:尽管课程来自世界一流大学,但优质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播;注册人数众多,但完成率极低,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大规模”。可见,MOOC学习并非轻易之事,它对学习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能够自我约束,坚持完成课程。
(3)学习者兴趣激发与作弊阻止难以甄别
大多数MOOC平台通过颁发证书(免费或收取部分费用)对学习者的成果进行认证,此外,一些院校也已实行MOOC学分认定政策。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都提高了学习者的网上“淘课”积极性,但是在这些情况下,荣誉却可能成为学习者获得学分或者向他人展示其能力的证据,以此获得某种利益。由此可能会导致信誉问题,是否会有第三方个人或公司为牟利向学习者提供作弊可能?因此,既要激发学习者兴趣,又要避免作弊现象的出现,这一问题十分值得商榷与完善。
2.推进MOOC发展在资源视角方面存在的挑战
(1)MOOC教学模式实质性创新有待加强
MOOC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是资源无非是教师上传一些学习材料和录制的课程视频,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传统课堂模式搬到了网上,师生教与学的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有学者认为,只有在教学层面上的创新,才是MOOC作为一种课程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使MOOC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15]
(2)MOOC课程的局限性
尽管MOOC中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但学习资源并非都适合MOOC学习的特点。在目前的技术背景下,比较适合MOOC的课程有两类:一是通过文字、视频呈现,使学习者比较容易接受的课程,比如文学、历史类课程;二是虽然复杂一点,甚至需要动手操作,但是通过逻辑或者代码比较容易实现,比如程序设计课程。[16]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MOOC,真正需要体验和实践的课程,像舞蹈、表演、绘画,传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3.推进MOOC发展在平台视角方面的困境
(1)跨国文化造成学习障碍
MOOC的三大平台——Udacity、Coursera(已提供部分中文课程)、edX都是基于英文的学习环境。而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更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的差异上以及表达习惯的不同。[17]这给母语不是英语的中国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语言、文化上的鸿沟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调查也表明“语言门槛”是造成学习者高流失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2)平台各自为营,发展同质化
除美国最为著名的三大MOOC平台,我国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五所交大的ewant、网易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果壳MOOC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等平台都纷纷涌现,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此外,还有我国已建成的3,623门精品课程,每门精品课程都建设有课程网站,可以共享课程大纲、教案、课件、录像等资料。[18]虽已有数量如此巨大的开放资源,各平台仍在“不遗余力”地建设,势必造成资源的冗余和重复建设。尽管平台自成体系,界面、功能不尽相同,但平台基本都以视频、文档、随堂测验、讨论、期末考试等模块为主,较少有学生参与的活动设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同质化发展。
4.推进MOOC发展在学校视角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起点各异,MOOC发展不均衡
MOOC从源起到现在都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免费的资源、优质的服务,任何学习者都能得到实惠,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学习者“有教无类”的公平思想。但就目前学校参与MOOC建设的情况来看,几乎全是“985”“211”院校,这对于数量更多的非“211”院校是否达到了“教育公平”?尽管此类院校也有优质的资源,但因为经费、声誉等原因,并没有被平台所接受。在此思想指导下,是否会造成学校的两极分化,一边是重点院校建设的如火如荼,一边是普通学校建设“气力不足”或无动于衷?
(2)校际竞争激烈,MOOC成本高昂
MOOC学习者来自各个地区,这给课程提供方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影响力。可以预见,同样的课程,一流大学开设的明显比普通院校开设的有优势。因此,随着MOOC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会选择一流大学开设的课程。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争夺教育市场之战必然越打越激烈,而优势学校占据优势资源处于不败之地,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这势必会加大学校之间的差距,形成“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局面[19]。此外,目前在我国,课程、平台等费用大多数是由政府承担,MOOC并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而且短期内也不太容易摆脱这种困境。事实上,MOOC应该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中第三方公司可以有很多机会参与其中,比如前期筹划、平台搭建、视频制作、大数据应用等各个环节,而MOOC在我国刚刚起步,这个产业链仍处于萌芽阶段,远未成型。
三、我国发展MOOC的推进策略
MOOC在中国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进展,学堂在线、ewant、网易、果壳网等平台都吸引了大批学习者融入其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MOOC的健康持续发展也迫切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1.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推进策略
(1)加大线下交流力度,补充网络环境下情感的缺失
不同的调查都表明,我国MOOC学习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9至23岁这一区间,其职业身份多数为大学生。这一阶段学习者的特点是学习能力较强、时间比较充裕。因此,可通过加大线下交流力度来补充网络环境下的情感缺失。其形式主要包括微信平台、QQ群、贴吧、论坛、见面会等。笔者通过检索到的近二十个QQ群发现,目前QQ群数量不多,主要以地区、学校、课程、平台进行分类;群内交流并不活跃,且多为讨论平台操作、学分认证等问题,对课程内容讨论较少。因此,建议课程助教通过创建“班级群”,发起对课程内容的讨论,为活跃的群成员授予“管理员”权限,目的是对学习者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解答。此外,借鉴Coursera平台的学习者在1,400多个城市组织线下见面会,我国MOOC的学习者可按学校或地域成立“学友交流会”来构建实体化的学习群体,以此有力地补充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因情感流失造成的无助、孤立问题,使学习者的心理产生存在感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者流失率。
(2)加强学习支持服务,适度增加“学习成本”
现有平台通常包括FAQ页面、讨论区等,但学习者的需求与问题是个别化和突发性的。当学习者的问题得不到快速解决时,很容易产生厌学、退出情绪。因此,平台应增加能够实时交互的“在线服务”功能。目前这种价格低廉、实用性很强的网页版即时通信软件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比如若将电商平台(http∶//www.mi.com/service/contact; http∶//www. suning.com/)引入MOOC平台,则能够快捷地解决学习者的问题。此外,课程教师要随时查看学习者在论坛中的讨论情况,每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习者通过邮件回复课程的心得与建议。若发现学习者有退课行为,则对下次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必须完成额外的学习、在评价中扣除一定分数等。在网络无约束的环境下,通过适度增加学习者的“学习成本”,可以加强学习者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学习者不轻易放弃课程。
(3)完善评价监督机制,保障学习效果和信誉
目前要获得Coursera官方平台认证证书,可选的测试形式有:考试中心参加测试,即线下测试;Signaturetrack[21],通过摄像头、键盘(可检测出每个人的打字习惯)以及身份证件(驾驶证、护照、身份证等)识别学习者身份。对于选修MOOC课程且希望获得学分的在校学生,课堂测试是最简单有效的防作弊手段。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引入网络系统进行身份验证,能够有效防止用户名、密码的盗用以及“替考”现象发生。[22]目前,Facebook、网易邮箱等都已将人脸识别应用于其产品中。因此,MOOC可在课程注册、提交作业、结课考试等环节增加人脸识别功能,以此保证学习者成绩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现有评价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一些奖惩机制,比如中国软件开发联盟CSDN(http∶//www.csdn.net/)、百度文库(http∶//wenku. baidu.com/)所应用的“积分制”。用户注册时给予一定积分,论坛发帖跟帖、资料共享、完成任务等积极参与行为可获得奖励积分,下载资料要花费积分,让学习者成为内容的消费者和创建者,此举措能够极大地鼓舞其上传、下载资料,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者产生很强的参与感。
2.建设优质资源的推进策略
(1)强化创新MOOC课程教学设计
邹景平教授指出,MOOC中有些理念与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如果不检视自己的旧思维,只是“照葫芦画瓢”地开MOOC,可能会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23]因此,MOOC教师要对课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有别于传统课堂的策略,内容上要提纲挈领,以核心且重要的知识为重点,以学习者获得良好学习体验为中心,目的是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下进行自我学习探索。
(2)加强MOOC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资源都适合MOOC,比如需要自身体验和动手实践的课程,因此将所有课程不加选择地放入MOOC并不能使MOOC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MOOC的学习效率。这是MOOC发展至今存在的问题,因此其发展策略是,在课程上线之前,教师不应仅仅考虑课程的质量,更应该研究该课程是否适合在线学习,即加强课程的审核;同时,已上线的课程还要调查学习者的学习反馈如何,如果效果不甚理想,则要对课程重新设计,甚至不惜取消课程。Udacity曾经因为课程通过率较低,取消了一门精心制作的数学课程。因此,我国高校MOOC课程建设也要吸取教训,切勿盲目无效推进,否则操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
3.完善平台服务的推进策略
(1)平台应提供语种选择及相应的跨国文化背景介绍
“语言障碍”不仅制约学习者的学习,也是MOOC发展的瓶颈。尽管现在许多浏览器可以安装翻译插件,但是翻译效果却达不到学习者的要求。在技术层面上,这就要求平台在设计、开发过程中,提供语言选择功能,像Google搜索引擎(https∶// www.google.com.hk/)、Moodle平台(https∶//moo⁃dle.org/)等都有此功能。我国自主的学习平台若要走向世界、面对全球的学习者,必须将语言选择功能纳入发展计划之中。目前,国外的课程大多是由网易公开课、果壳MOOC学院等字幕组织提供翻译,这给我国的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存在着翻译速度慢、部分课程翻译质量不高等问题。字幕翻译组织作为一支重要的公益力量,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政府部门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引领,在政策上将课程的引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使学习者能够真正克服“语言障碍”。此外,平台还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对课程加强相应的跨国文化背景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学习者因文化差异遭遇的学习障碍。
(2)成立MOOC组织,建立平台服务标准
韩锡斌、葛文双等学者在国际著名网络教学平台评估网站 Edutools(http∶//wcet.wiche.edu/learn/ edutools)的基础上,对MOOC三大平台以及典型教学平台(THEOF、Moodle、Blackboard等)进行分析,认为:平台的发展趋势是支持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要支持教师的个性化、多模式课程建设;要构建学习社区并更广泛地进行社会交互;要利用各种新技术创建重体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等。因此,由政府教育部门或高校引领,成立相应的MOOC组织,将各个平台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平台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交互评价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保证平台为教师、学习者提供更加完善的环境。同时,MOOC组织的统筹规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平台、同类课程的重复建设,对解决平台同质化发展问题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高校MOOC发展的推进策略
(1)冷思考后的MOOC推进发展
纵观信息技术发展历史,每一次潮流都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却收效甚微,这才有了经典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25]。
面对MOOC浪潮的来袭,在热烈欢迎的同时也应认真审视,既不盲目推进,也不漠不关心,而是用客观的态度冷静思考。同时,优质的课程资源应得到政府和平台的更多鼓励与支持,我们不应仅仅关注学校的品牌与名气。教育公平不应是空谈,应当给予每个人、每所学校同样的发展机会。
(2)校际合作,形成区域联盟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中外之间的合作;要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我国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呈现区域化发展特征,各高校学科之间应优势互补,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区域联盟,形成第三方认证的运营机制。[26]同时,联盟内可形成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结对帮扶等机制,以此来打破校际藩篱,降低MOOC成本,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华东理工大学成立的C20中小学联盟(http∶//www.c20.org. cn/)合作院校已达上百所,旨在研究与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提高。联盟经过半年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因此,高校也应采取切实行动,打造MOOC联盟系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总结
实际上,MOOC并不可能高等教育市场,也不可能代替大学的存在。它是高等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取代,[27]这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但是这并不妨碍MOOC以全新的理念进入高校,影响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当然,我国MOOC的本土化进程要想寻求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解决学习者、资源、平台以及高校这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与挑战,通过实体化学习群体、适度增加“学习成本”、增强学习支持服务、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创新课程教学设计、构建校际联盟等策略,探索出一条成本低、效益好、惠泽更多学习者的道路,以此深化我国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
[2]Coursera[EB/OL].[2014-05-20].https://www.coursera.org/.
[3]MOOC指数 [EB/OL].[2014-05-20].http://index.baidu.com/?tpl= trend&word=mooc.
[4]MOOCs研究报告[EB/OL].[2014-03-21].http://dianda.china.com. cn/news/2013-08/21/content_6231643.htm.
[5]约翰·丹尼尔爵士,丁兴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前景——对由相关神话、悖论和可能性所引发困惑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3):42-55.
[6][15]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7][19]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02):53-57.
[8]陈希,高淼.MOOC课程模式及其对高校的影响[J].软件导刊,2014,(01):12-15.
[9]唐亮.MOOC热下的冷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4-11(B03).
[10]潘雪峰,张宇晴,毛敏,崔鹤.在线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及产品设计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08):13-16.
[11]袁莉,StephenPowell,马红亮,吴永和.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3-9. [12]陈向东,曹安琪.为什么没有坚持——一个MOOC学习个案的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2):9-14.
[13][20]刘杨,黄振中,张羽,李曼丽.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4):27-34.
[14]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EB/OL].[2014-05-28].http://mooc.guokr. com/opinion/437530/.
[16]邓晖.在线大学:洪水猛兽还是“济世仙丹”[N].光明日报,2013-06-05(005).
[17]陈坤.英汉语言差异对大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34-36.
[18]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20-27.
[21]HowtoearnyourVerifiedCertificate[EB/OL].[2014-04-2].https: //www.coursera.org/signature/guidebook.
[22]江林升.实时人脸识别在网络化考试身份认证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08):117-120.
[23]邹景平.MOOC的精神重于形式[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3,(16):72-73.
[24]韩锡斌,葛文双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61-68.
[25]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03):30-41.
[26]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67-75.
[27]Dennis,Marguerite.TheImpactofMOOCsonHigherEducation[J]. CollegeandUniversity,2012,(02):24-30.
责任编辑 池 塘
G642.0
A
1009—458x(2014)11—0027—06
2014-04-15
冀付军,副教授,博士;李利聪,在读硕士,河北大学教育技术系(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