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药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2014-05-25田昌书丁泽图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5期
关键词:鼻道鼻甲鼻窦炎

黄 钧 田昌书 郭 亮 丁泽图 姚 静 舒 旭

(筠连县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5250)

浅谈中医药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黄 钧 田昌书 郭 亮 丁泽图 姚 静 舒 旭

(筠连县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5250)

中医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应用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在缺医少药、气候寒冷的边远山区,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强,营养状况较差,患病就医不及时,治疗不规范、不彻底,其发病率较高,而功能性鼻内镜术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笔者在近10年所开展针对慢性鼻-鼻窦炎的二千余例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功能性鼻内镜术后的处理是1个相对长期复杂的过程,如小剂量克拉霉素片的应用要3个月左右,泼尼松及类固醇鼻喷雾剂的使用也要2~3个月之间,且需要多次的鼻腔冲洗及鼻内镜下术腔的清理维护,且少数患者术后仍有鼻塞伴流黏脓涕或鼻腔干痛的不适症状,鼻内镜下见术腔及窦口黏膜水肿、囊泡或息肉复发而需再次手术治疗,为了解决和改善这个棘手的问题,在近2年的工作中,我们对318例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除了应用常规的西医围手术期的治疗外,利用中医辨病与辩证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的思路,辅以中医药相治疗,与262例未用中药患者相比较,结果明显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本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患者262例, 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患者共318例,全部病例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诊断。

318例患者中,男性168例,女性140例,年龄在18~71岁,病程6个月~29年,其中第2次手术者5例,第3次手术者2例,第4次手术者1例,其中246例来自气候寒冷的边远山区,约占全部病例的77.4%,全部病例术后除采取西医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方法(抗生素、泼尼松及类固醇鼻喷雾剂、鼻内镜下术腔的维护、术腔冲洗等)外,自术后第2天开始,辅以中药治疗。262例患者中,男性142例,女性120例,年龄18~68岁,第2次手术者3例,第3次手术者2例,全部病例术后采取西医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方法(抗生素、泼尼松及类固醇鼻喷雾剂、鼻内镜下术腔的维护、术腔冲洗等)。

1.2 中医辩证分型与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术前鼻内镜下术腔黏膜和分泌物的色泽性状及术后患者的全身情况、舌苔脉象等进行辩证分型论治。

痰热恋肺、鼻窍壅塞型:术前鼻内镜下见鼻甲肿大,色泽稍红,下鼻道或鼻道窦口复合体有黄稠分泌物堆积,或有新生物堵塞鼻腔,术前症状见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呼吸不畅,伴头胀痛、咽干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化痰泄热、宣肺通窍。基本用药:苍耳子、细辛、蔓荆子、辛夷花、白桔梗、桑白皮、瓜蒌皮、牛蒡子、前胡、菊花、白芷、薄荷、羌活、独活等。

寒气久凝型:术前鼻内镜下见鼻甲肥大、色淡或苍白,下鼻道或鼻道窦口复合体有白色分泌物堆积,或有荔枝状新生物堵塞鼻腔,术前症见鼻塞、流涕、头痛有定时,嗅觉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治法:温里驱寒、通利鼻窍。基本用药:辛夷、细辛、檀香、蒿本、白芷、川穹、皂刺、鱼腥草等。

肺肾不足、体虚易感型:术前鼻内镜下见鼻腔黏膜干燥,鼻甲肥大,鼻道内或有脓痂堵塞,术前症见鼻腔干痛不适,嗅觉减退或消失,易外感,舌淡而苔薄白,或舌有齿痕,脉细弱。治法:养血活血,滋养鼻窍。基本用药:当归、赤芍、白芍、沙参、阿胶、桑叶、花粉、干姜、白术、黄芪等。

以上各症型分组,2周内,每日1付,2周后可根据病情酌减,治疗时间6~12周,在术后3~10 d之间,可加用鱼腥草煎水,去渣过滤,行鼻腔冲洗。术后随访时行鼻内镜检查,评估病情变化。

2 结 果

2.1 疗效及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318例手术疗效按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评定,全部患者均随访8~12周,以术后8~12周鼻内镜检查为标准,术后8~12周疗效评定见表1。

表1 疗效结果

3 讨 论

在近2年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除常规的功能性鼻内镜术及西医的围手术期治疗外,辅以中医中药治疗,较以前单纯的功能性鼻内镜术及西医围手术期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可明显提高慢性鼻-鼻窦炎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了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药物的用量,且缩短了疗程。具体体会及经验如下:①辅以中医中医治疗的鼻-鼻窦炎手术患者,术腔上皮化时间缩短,术腔产生囊泡、小息肉概率更低,黏膜更光滑,术后鼻腔干燥、干痛程度明显减轻,鼻腔内纤维性渗出消退更快,鼻腔通气功能明显改善;②中医的局部辩证及全身辩证为中医治疗方法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如术前症见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呼吸不畅,伴头胀痛、咽干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术前鼻内镜下见鼻甲肿大,色泽稍红,鼻道内有黄稠分泌物堆积,这类患者症属痰热恋肺、鼻窍壅塞,当治以化痰泄热、宣肺通窍;而术前症见鼻塞、流涕、头痛有定时、嗅觉减退,舌红、苔薄白、脉沉缓,术前鼻内镜下见鼻甲肥大,色淡或苍白,鼻道内有白色分泌物堆积,则症属寒气久凝型,当治以温里驱寒、通利鼻窍;若术前症见鼻腔干痛不适,嗅觉减退或消失,易外感,舌淡而苔薄白,或舌有齿痕,脉细弱,术前鼻内镜下见鼻腔干燥,鼻甲不大,鼻道内或有脓痂堵塞,则症属肺肾不足、体虚易感,当治以养血活血,滋养鼻窍。

总之,在功能性鼻内镜术及西医围手术期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中药治疗,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会有明显的提高,值得我们不断探索,进一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R765.41

B

1671-8194(2014)25-0299-01

猜你喜欢

鼻道鼻甲鼻窦炎
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学分布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2种不同中鼻甲成形术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鼻出血鼻内镜下精准治疗与传统填塞治疗效果比较
经鼻胃镜检查86例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中药雾化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50例
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及中鼻道双进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疗效分析
鼻道扩充器的制作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