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新变革
2014-05-24
院士制度新变革
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17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12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对1000多名两院院士的到来,用“群英荟萃,群贤毕至”来形容,并称这个群体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而产生这一群体的机构便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我国现有74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80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功勋卓著的中国院士
院士群体是我国科技界的典范,在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两组数据足以说明这个群体的光辉灿烂: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基本都是院士;2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也都是院士。可以说,两院院士是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贡献者。
中微子物理、高温超导、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基础科学研究屡屡获得突破;超级杂交水稻、高速铁路、载人深潜、探月工程……工程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支撑。这些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背后,广大两院院士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城镇化、“三农”问题、重大传染性疾病、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防灾减灾……长期以来,广大院士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咨询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形成了许多政策建议,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广大院士及时提供智力支撑。2003年非典期间,22名院士联名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对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研究、构筑我国预防医学体系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科院迅速成立了“四川汶川地震”咨询项目研究组,院士们紧急行动起来,围绕余震监测、预防次生灾害、灾后重建等问题,多次召开科技救灾专题研讨会和咨询会议。积极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反映了两院院士们的爱国情怀。
打破行政和利益的藩篱
面对科研体制中的“官本位”,屡禁不绝的“助选拉票”和“集成、包装”现象,个别院士兼职过多且自律不够、少数院士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等突出问题,人们把院士制度改革的焦点首先放在了去行政化和去利益化上。
当前,院士制度的行政化倾向集中体现在遴选过程中。“以前部委、地方、企业推荐的候选人占了相当比例,掺杂的行政意志和各种利益比较多。”叶大年院士说。
在我国,一旦当选院士,有的单位和地方政府会提供各种额外待遇和权力,比如增加津贴、参与重大决策、优先出版著作等。对院士所在单位来说,拥有一个院士几乎意味着拥有了一个聚宝盆。
“院士称号是荣誉性的,代表着在学术界被尊重被认可,而不是跟待遇挂钩,更不是对应什么行政级别。”叶大年说。
顾秉林院士表示,不应该让院士陷入太多的行政、利益纠缠。院士推荐应是最重要的评选方式,但是怎么与部门沟通、协调,需要研究。
院士们表示,去行政化、去利益化,就要减少行政力量对院士选举的干预和介入,剥离过多功利,让新老院士一起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让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无藏身之地。
严把入口关,有进也有出
此次两院的章程修改不约而同地将“严把入口关,能进也能出”作为一个重点。从候选人提名渠道、增选机制和退出机制等方面做了新的规定。
院士们评价道,此次章程修订中,动作最大的就是在候选人的提名渠道上。两院均将取消主管部门、地方推荐等遴选途径,仅保留院士提名和有关学术团体按规定程序提名这两种提名途径。
“选好院士的前提是同行对候选人有深入了解,过去遴选渠道比较多,有些渠道提名的,我们不熟悉,只能看推荐材料。院士和学术团体推荐,相互之间可以组织讨论增进了解。”翟光明院士说。
在院士增选机制上,两院均在候选人所在学部范围选举投票的基础上,增加了全院院士终选投票环节。“这样做,一是借鉴国际上院士选举制度的普遍做法,二是有利于考察候选人在更广学术范围内的认可度。”旭日干院士说。
退休退出制度是院士制度改革中备受关注的。在院士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增加“劝退”规定,这是院士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当院士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者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声誉时,将有制度性地安排将其劝退。
2011年,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因其研究香烟“降焦减害”被指伪科学,引发争议。两年前,近百位院士联名建议工程院重审谢剑平的院士资格,但复议方案在工程院主席团的表决中未予通过,相关院领导回应称,撤销其院士资格不符合章程规定。如今,随着院士管理制度的完善,“烟草院士”的退出与否也成了网民热议的话题。
院士退休,核心是去利益化
院士称号是终身荣誉,但院士是否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我国的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至89岁,有的老院士主动申请退休,所在单位鉴于院士带来的种种效应而极力挽留。因退休问题涉及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此次两院修改章程并未涉及。工程院一名工作人员对此解释道,院士退休问题由院士所在单位负责。
一位不愿具名的科学院院士曾多次参与章程修改的讨论会,他提到会上有多人提出,院士是荣誉称号,不存在退不退休的问题,“没听说劳动模范称号要退休”,当前社会上对此理解有偏差。他还提到,院士退休由人事部门负责,今后或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适用相关规定,而非院士群体。
“荣誉终身,职务也终身”是当前院士的普遍情况,有专家指出,各单位的研究课题、科技资源、重大项目往往由院士牵头,如今的院士成了所在单位、所在系的“代言人”。
教育学者熊丙奇曾撰文指出,院士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去利益化,如果院士只是学术头衔和荣誉,不与利益挂钩,没有学术特权,那么年龄和终身制都不是问题。
·微知识·
中国院士制度沿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从两院建立起,院士制度就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在完善。
我国现行的院士制度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发展而来的。中科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于1992年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通过,先后经过7次修订。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也经历了10次修订,对院士遴选程序、当选院士门槛等内容进行了完善。此外,中科院学部还陆续出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关于院士兼职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等文件,院士遴选、管理等规章制度正在不断健全中。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从此院士家族里又增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根据我国工程科技发展和工程院及院士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中国工程院章程》先后经过四次修订,分别就中国工程院的定位、职能,院士标准和条件、院士候选人提名、院士退出程序,以及院士大会、主席团、学部和专门委员会设立等内容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国工程院特点和发展要求的较为成熟的章程。
我国现有74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80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人民日报
中国工程院决定打破院士终身制,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只进不退,易使院士变成官帽;资源垄断,又怎能激励天下英才?君不见,烟草院士劝而不退,张曙光曾用2300万评院士。当院士头衔成为追逐目标,亵渎的是学术的高尚。不附庸于权力,不匍匐于利益,科技创新才能健康生长!
@中科院之声
2012年,我国在读女研究生超过84万人,占研究生总数的48.98%。高校专职女性教师有70多万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不到三成。而在两院院士中,女院士仅占院士总人数的5%左右。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表示,在28岁到35岁这个科研工作的黄金年龄段,女性不得不为家庭和子女作出牺牲。
@南方都市报
中国工程院11日上午通过决议,如有院士违反科学道德等行为,将实行退出机制,中国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针对这个问题,一位与会院士表示,院士本来就是荣誉称号,谈及退休问题显得“很滑稽”,所以此次修订对于退休问题作了回避。
@中财李国平
院士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特权,不废除院士享受的各种特权,什么改革都是胡扯。国家基金首先就把人分为院士、学者、正高、副高等三六九等;一些项目,没正高,你连申请资格都没有。正高都有各种特权,何况院士。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内容!
编辑:《检察风云》新媒体部
本期部分资料摘自《科技日报》、《南方都市报》、《新文化报》和新华网的有关报道